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价值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生态价值是个全新的概念。我们反思过去的经济行为,必须确立新的价值观,这就是生态价值观。所谓生态价值观,是一种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发展观。生态价值观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生态;价值观;环保;语文学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也充分认识到了环境对我们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要关爱地球、保护环境就要有根深蒂固的生态价值观。要让生态价值观根深蒂固就要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语文学科教学就是实施这一教育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 生态价值观现状
1.1 社会观念现状。
由于长期工业经济价值观的主导,我们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思维,人们普遍认为:① 自然资源本身没有价值,对它的使用无须付费;②自然资源无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③自然资源无主,谁采谁有。否认自然价值是长期以来资源浪费、破坏生态环境的思想根源。
1.2 学生环保意识薄弱。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教育的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有所增强,但是力度有待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仍很薄弱,体现在:
1.2.1 在校园中看到别人乱丢垃圾的现象,觉得这种行为不对,但不作出任何行动,任其为之。
1.2.2 学生认为垃圾分不分类都一样。
1.2.3 使用塑料袋的问题上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1.2.4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节约用水、节约用电,把废纸、废铁等可利用的废物分类集中,送往废品收购站,以便回收利用的行为不被认可。
由此可见,初中生的环保意识仍处于薄弱阶段。
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是可能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价值观属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范畴,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务”,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初中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生态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语文学科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性的特点的,语文学科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是可行的。在当今的生态社会,语文就应该包括生态教育的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3.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
3.1 充分利用好语文课本,认真体会选文。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方向,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出发,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反映人与自然的美文,例如:七年级的《斑羚飞渡》,八年级的《生物入侵者》《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喂出来》,九年级的《那树》《地下森林断想》等等。这些文章都是提升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的极好的素材。它们贯穿了整个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通过选文形象的了解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日常的点点滴滴的时间强化其保护生态的意识,使他们礼遇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实际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善于利用教材,有步骤、有计划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态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和生态意识。
3.2 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充满太多的未知与挑战;生活又不是真如我们想的那么可怕,这取决于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也需要有人陪伴他经受生活的重重考验,在经历生活中的苦辣后最终领略到生活的甘甜。生态价值观的培养正是为学生们设计一次次真实的情感体验,通过走进别人的生活、进入别人创设的情境,体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生活有真实的体验与感知,也能帮助他们培养具备正确的生活信念。生态价值观的培养需要立足于生活,毕竟生活是一切活动的归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学生具备人文情怀,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借助优秀的文本,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宽容地对待他人、善待生命、善待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散文,对散文的学习更像是一个体验情感的过程,在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生态价值观的过程中使其完全投入到文章中,尤其是文章的情感中。从散文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不仅能够充分彰显散文之幽,也能够使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深的感触,所有这些微小的触动集结到一起,才能够逐渐引发学生的生态价值观的形成。
3.3 丰富课外活动,强调实践体验。
新课程标准中写道:语文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可以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在进行生态教育时,要丰富课外活动,强调实践体验。实践活动往往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生态保护的深刻性。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测本地区的气候变化“植树造林”候鸟迁徙“河流湖泊”等等,加深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程度;。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森林、湖泊、海洋等地捡垃圾,进行垃圾归类等一系列的活动,讓他们意识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性,这就是最好的生态价值观的培养。
3.4 教师身体力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想要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教师就必须拥有良好的生态价值意识。教师一要做好自己,要在生活方面力行节俭,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二要积极参与到生态价值观的宣传当中,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4.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生态价值观培养的目标
4.1 培养学生的自然生态观
人类生活在大自然提供的物质条件当中,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我们今天的环境已经遭到了工业文明的严重的破坏,致使生态系统失衡,人类频繁地受到自然灾害的袭击。要让学生知道自然万物之所以存在就有它们存在的道理,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界的所有存在物都是相互依赖的,他们的存在不仅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同样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适合生存的自然环境。新课程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内容体现了这样的主题,要把书本中的内容与现实的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自然万物的认识,提高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并形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品格。 4.2 培养学生的生命敬畏观
对生命的敬畏是指对自然界所有生命体的尊重,表现了人类珍惜生命的态度。人类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古来有之,佛教就提倡“众生平等”、“不能杀生”等理念。现在,人类对自然界资源的过度使用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灭绝、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物种的消失都为人类的未来增加了安全的隐患,决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肆意伤害其它生命。初中语文中的《斑羚习渡》这篇文章就是以珍惜与关爱生命为主题,引导学生在生命的感悟过程中体会对生命的敬畏。教材中类似的作品还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4.3 培养学生的生态利益观
生态利益观是指人对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一切事物价值的认可,以及由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形成的整体利益观念。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并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自然中的任何事物对于人类来说都具有生态价值。举个简单的例子,人类如果离开了自然界中的空气、水、阳光等资源就无法生存,人类保护自然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人类自己利益得到实现。培养学生的生态利益观,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生态对人类的重要性,并能够从自我做起,要通过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4.4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通过多种措施达到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后代发展的需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必然选择和最佳方式,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充分证明了我党对未来社会发展形势的清醒认识。比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就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一切事物都来之不易,只有和它们共生互生,才能保证人类的长远发展。
5. 小结
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态教育的前景是广阔的,然而却需要广大学校的共同努力!同时,语文生态教育不仅仅应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实施,还可以突破语文课的范围,在多个学科中综合貫彻实施!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同时尝试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合作,让生态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
【参考文献】
[1] 《中学语文生态教育功能初探》语数外学习2011年第8期
[2] 《论语文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刘娅莉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
[3] 《生态哲学》钱俊生,余谋昌 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关键词】生态;价值观;环保;语文学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也充分认识到了环境对我们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要关爱地球、保护环境就要有根深蒂固的生态价值观。要让生态价值观根深蒂固就要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语文学科教学就是实施这一教育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 生态价值观现状
1.1 社会观念现状。
由于长期工业经济价值观的主导,我们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思维,人们普遍认为:① 自然资源本身没有价值,对它的使用无须付费;②自然资源无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③自然资源无主,谁采谁有。否认自然价值是长期以来资源浪费、破坏生态环境的思想根源。
1.2 学生环保意识薄弱。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教育的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有所增强,但是力度有待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仍很薄弱,体现在:
1.2.1 在校园中看到别人乱丢垃圾的现象,觉得这种行为不对,但不作出任何行动,任其为之。
1.2.2 学生认为垃圾分不分类都一样。
1.2.3 使用塑料袋的问题上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1.2.4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节约用水、节约用电,把废纸、废铁等可利用的废物分类集中,送往废品收购站,以便回收利用的行为不被认可。
由此可见,初中生的环保意识仍处于薄弱阶段。
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是可能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价值观属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范畴,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务”,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初中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生态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语文学科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性的特点的,语文学科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是可行的。在当今的生态社会,语文就应该包括生态教育的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3.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
3.1 充分利用好语文课本,认真体会选文。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方向,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出发,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反映人与自然的美文,例如:七年级的《斑羚飞渡》,八年级的《生物入侵者》《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喂出来》,九年级的《那树》《地下森林断想》等等。这些文章都是提升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的极好的素材。它们贯穿了整个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通过选文形象的了解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日常的点点滴滴的时间强化其保护生态的意识,使他们礼遇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实际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善于利用教材,有步骤、有计划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态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和生态意识。
3.2 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充满太多的未知与挑战;生活又不是真如我们想的那么可怕,这取决于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也需要有人陪伴他经受生活的重重考验,在经历生活中的苦辣后最终领略到生活的甘甜。生态价值观的培养正是为学生们设计一次次真实的情感体验,通过走进别人的生活、进入别人创设的情境,体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生活有真实的体验与感知,也能帮助他们培养具备正确的生活信念。生态价值观的培养需要立足于生活,毕竟生活是一切活动的归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学生具备人文情怀,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借助优秀的文本,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宽容地对待他人、善待生命、善待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散文,对散文的学习更像是一个体验情感的过程,在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生态价值观的过程中使其完全投入到文章中,尤其是文章的情感中。从散文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不仅能够充分彰显散文之幽,也能够使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深的感触,所有这些微小的触动集结到一起,才能够逐渐引发学生的生态价值观的形成。
3.3 丰富课外活动,强调实践体验。
新课程标准中写道:语文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可以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在进行生态教育时,要丰富课外活动,强调实践体验。实践活动往往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生态保护的深刻性。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测本地区的气候变化“植树造林”候鸟迁徙“河流湖泊”等等,加深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程度;。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森林、湖泊、海洋等地捡垃圾,进行垃圾归类等一系列的活动,讓他们意识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性,这就是最好的生态价值观的培养。
3.4 教师身体力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想要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教师就必须拥有良好的生态价值意识。教师一要做好自己,要在生活方面力行节俭,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二要积极参与到生态价值观的宣传当中,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4.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生态价值观培养的目标
4.1 培养学生的自然生态观
人类生活在大自然提供的物质条件当中,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我们今天的环境已经遭到了工业文明的严重的破坏,致使生态系统失衡,人类频繁地受到自然灾害的袭击。要让学生知道自然万物之所以存在就有它们存在的道理,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界的所有存在物都是相互依赖的,他们的存在不仅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同样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适合生存的自然环境。新课程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内容体现了这样的主题,要把书本中的内容与现实的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自然万物的认识,提高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并形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品格。 4.2 培养学生的生命敬畏观
对生命的敬畏是指对自然界所有生命体的尊重,表现了人类珍惜生命的态度。人类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古来有之,佛教就提倡“众生平等”、“不能杀生”等理念。现在,人类对自然界资源的过度使用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灭绝、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物种的消失都为人类的未来增加了安全的隐患,决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肆意伤害其它生命。初中语文中的《斑羚习渡》这篇文章就是以珍惜与关爱生命为主题,引导学生在生命的感悟过程中体会对生命的敬畏。教材中类似的作品还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4.3 培养学生的生态利益观
生态利益观是指人对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一切事物价值的认可,以及由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形成的整体利益观念。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并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自然中的任何事物对于人类来说都具有生态价值。举个简单的例子,人类如果离开了自然界中的空气、水、阳光等资源就无法生存,人类保护自然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人类自己利益得到实现。培养学生的生态利益观,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生态对人类的重要性,并能够从自我做起,要通过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4.4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通过多种措施达到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后代发展的需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必然选择和最佳方式,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充分证明了我党对未来社会发展形势的清醒认识。比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就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一切事物都来之不易,只有和它们共生互生,才能保证人类的长远发展。
5. 小结
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态教育的前景是广阔的,然而却需要广大学校的共同努力!同时,语文生态教育不仅仅应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实施,还可以突破语文课的范围,在多个学科中综合貫彻实施!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同时尝试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合作,让生态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
【参考文献】
[1] 《中学语文生态教育功能初探》语数外学习2011年第8期
[2] 《论语文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刘娅莉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
[3] 《生态哲学》钱俊生,余谋昌 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