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口语体语料的主语前介词短语“在……”的考察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dot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口语体语料基础上结合语法、语义、语用理论对介词短语“在……”处于主语前的情况作了考察。分析了介词“在”的用与不用在语法语用等层面的制约条件和规律,比如介词框架结构的作用、介词短语话题化等深层制约规律。还分析了使用“在”而产生的一系列语用意义,如起话头、连接上下文、对举、定位性等。针对留学生学习介词“在”时易出现的漏用、滥用现象,希望本课题的考察能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介词“在” 话题化 介词框架 语用意义
  
  一、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介词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句法、语义、语用功能,然而在不同语言中,介词的使用情况是不同的,因此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的留学生在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发生混淆,产生学习偏误。比如由于母语的迁移,韩国学生在使用句型“在+处所+动词性短语”时常出现介词漏用现象;在使用表示“范围”义项时,会出现该用“在”而未用的错误;另一个错误也是欧美学生易犯的,即滥用介词。
  关于介词用与不用的现象,已有相关学者进行了考察描写。陈建民(1984)认为,省略、隐含、脱落等都是口语句子简略的各种表现形式,认为句首的介宾短语若省略了介词,则名词性短语即成了全句的话题。陈昌来(2002)从语义、句法结构、语用、语音等方面对“介词的隐现和制约机制”进行了探讨,也简单提到了介词隐现对句子的影响。另外,陈信春(1995)、肖治野(2003)、孙良明(2002)、刘兵(2005)、杨丽姣(2006)等分别从单个介词或整体上论及了介词的用与不用。
  前人的研究涉及了不同的方面,论述也深浅不一,但基于描写的语料几乎都是汉语书面语体,或者书面语体和口语体相混杂,甚至有些只是零散地选取一些例子来分析,没有固定系统的语料出处。本研究语料都逐字转写自电视或广播谈话节目的影音文本,共计35万字,包括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对话》《艺术人生》、凤凰卫视中文台《鲁豫有约》《名人面对面》《锵锵三人行》、东方卫视《杨澜访谈录》等节目,下文不再一一为例句标注出处。研究目的就是在具体语料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以位于主语前的介词短语“在……”为例,对介词“在”用与不用的现象作进一步的系统分析并深入讨论其致因。
  二、介词短语“在……”位于主语前的情况考察
  我们对所有语料逐句进行统计,分析主语前介词短语的情况,根据“在”的用与不用将例句分为两类。
  表1:总体情况
  类别 不用“在”的例句 用了“在”的例句 总数
  例句数量 368 220 588
  占例句总数百分比 62.59% 37.41% 100%
  
  从总体上看,不用介词“在”的例句要远多于用“在”的例句,在使用了“在”的220个例句中,又有148个是可以去掉“在”,也就是说,当介词短语“在……”位于句首修饰整个句子时,介词“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倾向于不使用。
  (一)不用“在”的情况
  表2:不用介词“在”的例句情况
  类别 (在)……中/上/下/里/里面/内/当中 (在)……的时候/以后/之后/之前/以前/前/同时/时期 时间处所义明确 其它 总数
  例句数量 62 180 113 13 368
  可加上“在”的例句数量 62 180 107 12 361
  
  表2列出了不使用介词“在”的例句情况,这些例句中,位于句首的介词短语“在……”中的“在”之所以可以不出现,原因是由于介词框架后项的作用,以及有些词或短语本身时间处所义比较明确,不需要用“在”介引,但从深层原因分析,是由于介词短语话题化导致的。
  介词短语“在……”位于句首时,“在”不用比使用的比例高,从话题化角度分析,是由于当“在……”移到句首,就容易略去“在”,使整个“在……”成为全句在话语平面上的话题,有些还在后面加上话题标记“呢”等。袁毓林(1996)提到,处所格在句中一般要用介词引导,所以它的话题化有两种途径,而连同介词一起前移,再删去介词,这是途径之一。而时间格在句中则不一定要用介词引导,所以话题化比处所格要方便得多。话题的语用功能是提供言谈的起点,不同类型的话题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时间、处所、范围移到句首成为话题,它们的功能是:为说明部分的陈述提供一个时空方面的参照框架。比如:
  (1)好家伙你知道那天那个布控啊,整个这个,整个公园门口,所有的群众,全是警察
  (2)他说那得了,就北京一个公园,中午,十二点,你到那儿去。
  (3)我就真的不明白就是,电影圈大家为什么不能团结?
  (4)为什么不能像香港电影界,香港电影界你你看几次事件你觉得你特别激动,为什么?
  表2中,“其它”这一类别包括了例(1)~(4), “公园”“电影圈”这些名词或名词短语从严格的语法规范来讲,是不能直接放在句首作状语的,但是由于话题化的原因,这些名词或短语前去掉了“在”,直接放在句首作为话语层面的话题。这些表示处所的名词或短语前大多可以加上介词“在”,但是语料统计结果显示,在这种情况下,“在”倾向于不用。
  关于这一点,补充举两个泰国学生造出的句子:
  (5)*在杭州天气不太热,常常下雨。
  (6)*在杭州外国人很多。
  按中国人的说话习惯,例(5)、(6)两句句首的“在”不用,这样句子更加顺畅,可是泰语语法特点使得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介词“在”时产生了母语的负迁移,容易在表示处所的名词前加上“在”,造成介词滥用。
  因此,当处所名词出现于句首时,若其后的部分是叙述关于这一处所的情况的,则介词“在”往往不用。另外还有:
  (7)你说北京交通不好吧,……
  (8)我告诉你,整个零六年中国给我的感觉就是在每行每业,不光在影视圈,咱们艺谋,咱们樟柯,骂,每一个行业都在骂,文学界,博客界,所有的东西都在骂。
  “北京”“杭州”等具体地名出现于句首,若后面部分是叙述关于这些地方情况的,介词“在”一般不用,除非为了强调这一地点。
  以下情况例外:
  (9)在杭州,我去了很多地方。
  (10)在动物园,我看到了熊猫、斑马……
  例(9)、例(10)中,句首的“在”是应该使用的,否则句子不成立。因此,如果能跟留学生讲清楚这一点区别,则可以帮助他们减少句首介词“在”滥用、漏用的偏误。
  不使用“在”的例句中,不宜加上“在”的例句:
  (11)14号,两个一本正经的=公安人员审问我
  (12)73年你才十几岁啊?
  (13)噢,最近美国也是这样。
  例(11)~例(13)中,“14号”“73年”这些表示具体日期年份的短语一般不用“在”介引,“最近”“平时”等类词语也一般不用“在”介引。
  (二)使用“在”的情况
  
  使用了介词“在”的例句,大体情况如表3中所列,其中可以不用“在”的占绝大多数。下列例句中,“在”可以不用:
  (14)可是她回到家里之前你要知道,在这之前,她跟谁革命走的时候,她曾经给父母写过一封信
  (15)在那时候,你们俩对工作的未来的设计是什么?
  (16)可是在有的时候呀,当选择变得非常复杂的时候,什么是正义
  可以不用却用上了,往往有语用上的意义,例(14)~(16)中的“在”就是起了强调“在此时不在彼时”的作用。另外,有些“在”的使用也有对举、起话头、在篇章开头使用而起到上下文的连接作用等等。比如:
  (17)虽然这部戏在经济效益上,我没有得到我所期待的,可是在荣誉方面,我得到了很高的一些(朱:“奖项”),奖项
  (18)在高一之前你还是一个相当好的学生是吧,各门功课还都是挺不错的,那个时候你还是决定要遵守规则的,对吗?
  “在”在这里起到了对举的作用,例(17)把“经济效益上”“荣誉方面”两个方面进行对举;例(18)中的“高一之前”是对举“高一之后”访谈对象韩寒决定不再遵守规则学习。
  (19)在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们一同来关注中国家电制造商和渠道商他们之间的关系(主持人在节目开始时说)
  这是主持人在节目开场时说的话,“在”起到了起话头的作用,将观众注意力拉到此次节目的主体介绍中。
  (20)在现场我们请到了一位,我们用显微镜找到了一位,不知道他究竟算不算是……阿里巴巴的对手?
  这是主持人在跟台上嘉宾谈话过程中,要转移到下一个节目环节即引介一位现场的观众,因此用“在”,起到了连接作用,使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转换不显得突兀。
  其它必须使用“在”的例句也是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
  第一,“在”介引的部分不能独立放于句首作状语。例如:
  (21)在北影厂,那时候我在拍《知音》……
  (22)上次在我们节目你看她看上海法拉第那个……
  (23)在一个崇拜黄金的时代,我们不要忘了好人
  第二,“在”介引的部分能够独立作状语,但若不用“在”,则导致句子不成立。例如:
  (24)对,那个……在路边他一直抱别人的话,他每一句你辛苦了,可能已经一个习惯了
  (25)在一个小小的演播室里你听到这么长时间热烈的掌声是第几次?
  (26)在看似复杂的娱乐行业中,王中军寻找到简单的游戏规则。而在简单的规则里,他又时刻=睁大着那双,锐利而精明的眼睛。
  第三,不用介词“在”,句子仍然成立,但句意改变。例如:
  (27)对对,那个戏呢,在台湾演完了之后,我们就决定把整组人带到了,嗯这个北京来表演。
  (28)这部影片呢,就是自从在我们庐山放映以来,这是你们多次被邀请到庐山。
  第四,“在”前有修饰语。
  (29)就在李公朴……被害之后,马上就传出了,下一个目标就是闻一多
  (30)就在……中秋节第二天,八月十六月明的晚上,钢琴作家傅聪,在北京举行了……纪念他父母傅雷夫妇……去世35周年的独奏音乐会。
  三、结语
  通过对语料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当介词短语“在……”位于主语前时,“在”往往倾向于不用,其中包括一些时间、处所词,它们本来就是不需要使用介词“在”来介引的。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不用,其中的制约条件有:
  1.介词框架后项起作用,且短语结构比较简短。
  2.“……的时候/之前/之后”等起的作用。
  深层原因是介词短语的话题化,即处于主语后述语前位置上的介词短语倾向于被使用,但由于话题化的原因,易去掉“在”移到句首而成为全句在话语层面的话题。
  (二)处所名词位于句首时,若其后部分是叙述有关这一处所的情况,“在”一般不用,除非是语用上有意强调该处所;若是表示动作进行的地点,则需要用“在”。
  (三)时间名词位于句首,表示具体时间、年份的时间短语一般不用“在”介引,“最近、当时、平时”等也一般不用“在”介引。
  (四)必须使用“在”的制约条件
  1.介词“在”所介引的部分不能独立位于述语前作状语。
  2.“在”介引的部分可以独立作状语,但不用“在”句子不成立,比如使用了介词框架后项但短语结构复杂的情况。
  3.不用“在”句子虽然成立但句意改变。
  4.介词前有副词修饰。
  5.语义上要形成前后对举的效果。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材往往只解释了介词“在”的词性、用法,一般不涉及到用与不用的问题。而留学生在学习时,如果仅仅根据这些解释,再加上母语语法的迁移,就容易引起介词“在”的误用。有些留学生确实在为这个问题而困惑:到底什么时候该用“在”,什么时候不该用“在”,为什么根据汉语语法造出来的句子,有时候在中国人听来觉得有点儿别扭。本文希望在对主语前介词短语“在……”进行以上考察后,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从而提高这方面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建民.汉语口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2]金昌吉.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3]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4]陈信春.“在+NP”的“在”的隐现[J].殷都学刊,1990,(1).
  [5]袁毓林.话题化及相关的语法过程[J].中国语文,1996,(4).
  [6]金昌吉.动词后的介词短语及介词的虚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7]张赪.现代汉语介词词组“在L”与动词宾语的词序规律的形成
  [J].中国语文,2001,(2).
  [8]孙良明.关于取消“介词省略”说以及“于”字的用法问题[J].
  古汉语研究,2002,(3).
  [9]肖治野.“到”字结构中“从”的隐现之管见[J].河北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10]储泽祥.汉语“在+方位短语”里方位词的隐现机制[J].中国语
  文,2004,(2).
  [11]陈昌来.现代汉语介词的语用功能分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12]刘兵.汉语介词的隐现与论元标识功能的转换[J].云南师范大
  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 (4).
  [13]杨丽姣.汉语介词的主题标志功能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4).
  (王晓慧 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310018)
其他文献
在人类的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语言中的隐喻随处可见。本文着重分析了汉语口语隐喻的词汇特点,指出这些口语隐喻与人体词汇、动物词汇及网络创新词汇密切相关,并在不同的语境中拓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已意识到并购对企业的重要性。从世界各国的众多并购实践来看,虽然企业并购的数景和规模不断上升。但并购成功的企业确为数不多
"杀很大"以黑马之姿在2009年年初进入台湾国语当中。什么是"杀很大"?一开始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不过,这句台词却让"X很大"结构有了强大的能产性。本文从构式语法和认知语言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