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谐社会与学校体育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从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内外环境及学校体育在和谐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可见出学校体育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学校体育 构建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2-153-02
一、前言
在我国发展的当今时期,党中央提出建立和谐社会这一重要战略构想,顺应了民意,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在和谐社会里,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
近年来,体育运动与社会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体育运动本身作为一种社会行为,逐渐介入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的“缩影”,体育运动反映了社会变迁、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种种现状,同时也能动地对社会的变革和转型起到促进作用,这就要求体育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协调一致,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在体育运动中起“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的学校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中理应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本文就加强学校体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期将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和谐社会中,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协调其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和谐是至关重要的。在学校体育的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矛盾的因素。
1、体育教师队伍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1.1师资力量不足。我国目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还很缺乏,尤其在农村这种现象更为普遍,体育教师兼职的非常多,许多学校根本就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整体上看课堂效率不高。
1.2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在目前我们身边的许多学校中,对体育教师、体育课不重视的现象还广泛存在,导致体育教师本身对体育教育也认识不够,使得体育教育进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社会和广大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共同来改变。
2、学生的体育活动受到严重制约
随着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学校的运动场地和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现在相当多的学校存在着运动场地严重匮乏;学校体育活动时间的安排得不到重视学生学习任务太重,课外活动时间根本无法得到保证;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可用器材太少,学生没有兴趣活动等等。
3、外界干扰因素
首先来自升学体育考试的指挥棒的影响。由于学生体质的下降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加试体育作为一项新的改革措施受到全国教育界的关注,并且迅速得到大力的推广而部分学校和体育教师却错误的理解了国家的政策,把体育加试所规定的项目作为每节体育课所必上的内容。其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因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纳入到对学校的考核,所以一些校长明确下达指标,并规定哪个教师教的班级体育锻炼上不去,文明班不能评,教师晋级受影响等等。由于上述原因,使得促进学生体质发展的其它教学内容规定的项目缩减,从而加剧了学生体质的下降还有一些体育系统以外的干扰,例如中学生上体育课受到意外伤害事故,家长过分干扰等等。
4、体育教学改革本身面临的矛盾
4.1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相当多的体育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生硬灌输,机械学练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习惯于照搬教科书,面对新课标没有规定的教学内容,失去了已有的教参而感到束手无策,在教师角色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与教学目标处理上都倍感困惑,越发显得自我知识技能储备不足而进入到行动的“盲区”,例如:关于跳高一章的教学,教师通常都是采用传统的、僵硬的四环节教学模式。
4.2“淡化技能”。现代体育教育理论认为:体育教育应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淡化技能。然而许多体育教师把教学自主性变成了“放羊”,错误认为淡化运动技能教学就是不要运动技能,还有一些教师错误认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自己玩,而没有指导,甚至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更没有技能掌握的检查和反馈,由学生一玩到底,可怕的是不顾学生的实际,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缺乏对学习方式辨证和实际的思考,使得运动技能教学变得苍白无力。学校体育教育不仅应突出健身教育,也应有技术技能练习。传统学校体育只重视身体的运动素质,不重视或不顾及心理和社会适应,在学校体育实践中,用运动素质取代了“体育”,甚至认为跑得快、跳得高就是体育比别人强,忽视了强身健体的理念,从而使学校体育教育产生了一些不和谐。
三、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
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整体推进教育事业的今天,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努力贯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健康第一”的体育指导思想,明确体育教育目标,转变体育教育以前那种以运动技能的高低代替身心健康的错误认识。教育部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把健康和体育融合在一起也进一步说明了体育教育中健康第一的思想。从而真正落实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体育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等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友好和谐与适宜的状态中掌握动作技能与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2、必须处理好的和谐关系
2.1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是做好学校体育教育的前提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新型的教学关系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传授者、引导者,更是合作者,与学生是朋友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教师的角色地位,首先教师作为学生的朋友,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主动精神,理解学生,热爱学生,重视学生的意见。这样就会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崇尚,从而对教师的身体语言和举止感到亲切自然,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注意自己的身份,因为教师毕竟还是引导者,不能把“民主”发挥得过头了,把体育课上成了“放羊课”,应该用高标准、高目标来要求自己,突出自己的个性,用自己的人格气质与精神面貌去影响学生,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在课间,教师应正确处理师生矛盾,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耐心的纠正和指导,使课堂教学在合作中得到提升,构建师与生的和谐,达到一种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2教与学的和谐是做好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
传统的体育教育的现状是在教学中,体育教师通常只是采用“放羊”式的教学,忽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尽管学校似乎也开设了体育课程,但是我国中小学身体素质的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成为了大众传媒的公众话题,凸显了体育教育教与学不和谐的矛盾。而教学理论认为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我们的体育教学应从实践的教学出发,课程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教材教法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体育教育中人人享有平等的体育权力。教师在课上应留与更多的时间给予学生去发挥去创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是一面镜子,学习效果的不同反映都应将引起教师的不同思索,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集中精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等,都将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方式的改进产生影响,可见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方法都是为了协调好教与学这一基本的和谐关系。
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对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及对策
1、在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首先我们的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他不仅应懂得体育,而且更应懂得教育”。作为体育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学会一个动作,掌握一项技能,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教育,这才是我们体育教师追求的教育目标。其次,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出色的教学成绩来赢得学生和社会的尊重。体育教师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范围,使自己的知识构成适应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需要;我们的体育教师目前急需学习和掌握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丰富和发展学校体育理论和实践;同时,教师应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再次,我们的体育教师还应是一个研究者与探索者。我们广大的体育教师要有探索、创新和批判的精神,敢于质疑当前的体育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创造出能指导素质教育条件下学校体育改革实践的新理论,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实践发展的需要。
2、学校体育的改革将使以“育身”为主的学校体育转向以“育人”的学习体育的目的,以增强体质为中心的教育。体育教育不仅要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也要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要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实现新课程中提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融合,促进学生人格的培养,实现育人的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并能能动地创造新世界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育人”这一改革思想的确立将使得我国的学校体育改革融入到世界教育改革的大潮流中。
3、学校体育必须与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相互融合。过去的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是各自相互分离的几个方面,但是在未来的和谐社会中,这样传统的模式将越来越模糊,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这种变化是社会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那么,现在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也应该为融入这种变化作好准备,真正克服“学校的毕业也是体育的毕业”这种现象,使学生既能学到全面的体育知识,又能使他们有一二项热爱的可以坚持终生的运动项目,为他们的终身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家庭体育应相互融合,在和谐社会中共唱一曲和谐之歌。
关键词:学校体育 构建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2-153-02
一、前言
在我国发展的当今时期,党中央提出建立和谐社会这一重要战略构想,顺应了民意,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在和谐社会里,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
近年来,体育运动与社会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体育运动本身作为一种社会行为,逐渐介入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的“缩影”,体育运动反映了社会变迁、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种种现状,同时也能动地对社会的变革和转型起到促进作用,这就要求体育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协调一致,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在体育运动中起“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的学校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中理应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本文就加强学校体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期将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和谐社会中,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协调其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和谐是至关重要的。在学校体育的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矛盾的因素。
1、体育教师队伍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1.1师资力量不足。我国目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还很缺乏,尤其在农村这种现象更为普遍,体育教师兼职的非常多,许多学校根本就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整体上看课堂效率不高。
1.2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在目前我们身边的许多学校中,对体育教师、体育课不重视的现象还广泛存在,导致体育教师本身对体育教育也认识不够,使得体育教育进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社会和广大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共同来改变。
2、学生的体育活动受到严重制约
随着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学校的运动场地和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现在相当多的学校存在着运动场地严重匮乏;学校体育活动时间的安排得不到重视学生学习任务太重,课外活动时间根本无法得到保证;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可用器材太少,学生没有兴趣活动等等。
3、外界干扰因素
首先来自升学体育考试的指挥棒的影响。由于学生体质的下降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加试体育作为一项新的改革措施受到全国教育界的关注,并且迅速得到大力的推广而部分学校和体育教师却错误的理解了国家的政策,把体育加试所规定的项目作为每节体育课所必上的内容。其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因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纳入到对学校的考核,所以一些校长明确下达指标,并规定哪个教师教的班级体育锻炼上不去,文明班不能评,教师晋级受影响等等。由于上述原因,使得促进学生体质发展的其它教学内容规定的项目缩减,从而加剧了学生体质的下降还有一些体育系统以外的干扰,例如中学生上体育课受到意外伤害事故,家长过分干扰等等。
4、体育教学改革本身面临的矛盾
4.1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相当多的体育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生硬灌输,机械学练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习惯于照搬教科书,面对新课标没有规定的教学内容,失去了已有的教参而感到束手无策,在教师角色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与教学目标处理上都倍感困惑,越发显得自我知识技能储备不足而进入到行动的“盲区”,例如:关于跳高一章的教学,教师通常都是采用传统的、僵硬的四环节教学模式。
4.2“淡化技能”。现代体育教育理论认为:体育教育应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淡化技能。然而许多体育教师把教学自主性变成了“放羊”,错误认为淡化运动技能教学就是不要运动技能,还有一些教师错误认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自己玩,而没有指导,甚至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更没有技能掌握的检查和反馈,由学生一玩到底,可怕的是不顾学生的实际,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缺乏对学习方式辨证和实际的思考,使得运动技能教学变得苍白无力。学校体育教育不仅应突出健身教育,也应有技术技能练习。传统学校体育只重视身体的运动素质,不重视或不顾及心理和社会适应,在学校体育实践中,用运动素质取代了“体育”,甚至认为跑得快、跳得高就是体育比别人强,忽视了强身健体的理念,从而使学校体育教育产生了一些不和谐。
三、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
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整体推进教育事业的今天,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努力贯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健康第一”的体育指导思想,明确体育教育目标,转变体育教育以前那种以运动技能的高低代替身心健康的错误认识。教育部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把健康和体育融合在一起也进一步说明了体育教育中健康第一的思想。从而真正落实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体育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等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友好和谐与适宜的状态中掌握动作技能与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2、必须处理好的和谐关系
2.1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是做好学校体育教育的前提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新型的教学关系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传授者、引导者,更是合作者,与学生是朋友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教师的角色地位,首先教师作为学生的朋友,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主动精神,理解学生,热爱学生,重视学生的意见。这样就会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崇尚,从而对教师的身体语言和举止感到亲切自然,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注意自己的身份,因为教师毕竟还是引导者,不能把“民主”发挥得过头了,把体育课上成了“放羊课”,应该用高标准、高目标来要求自己,突出自己的个性,用自己的人格气质与精神面貌去影响学生,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在课间,教师应正确处理师生矛盾,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耐心的纠正和指导,使课堂教学在合作中得到提升,构建师与生的和谐,达到一种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2教与学的和谐是做好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
传统的体育教育的现状是在教学中,体育教师通常只是采用“放羊”式的教学,忽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尽管学校似乎也开设了体育课程,但是我国中小学身体素质的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成为了大众传媒的公众话题,凸显了体育教育教与学不和谐的矛盾。而教学理论认为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我们的体育教学应从实践的教学出发,课程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教材教法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体育教育中人人享有平等的体育权力。教师在课上应留与更多的时间给予学生去发挥去创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是一面镜子,学习效果的不同反映都应将引起教师的不同思索,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集中精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等,都将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方式的改进产生影响,可见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方法都是为了协调好教与学这一基本的和谐关系。
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对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及对策
1、在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首先我们的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他不仅应懂得体育,而且更应懂得教育”。作为体育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学会一个动作,掌握一项技能,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教育,这才是我们体育教师追求的教育目标。其次,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出色的教学成绩来赢得学生和社会的尊重。体育教师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范围,使自己的知识构成适应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需要;我们的体育教师目前急需学习和掌握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丰富和发展学校体育理论和实践;同时,教师应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再次,我们的体育教师还应是一个研究者与探索者。我们广大的体育教师要有探索、创新和批判的精神,敢于质疑当前的体育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创造出能指导素质教育条件下学校体育改革实践的新理论,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实践发展的需要。
2、学校体育的改革将使以“育身”为主的学校体育转向以“育人”的学习体育的目的,以增强体质为中心的教育。体育教育不仅要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也要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要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实现新课程中提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融合,促进学生人格的培养,实现育人的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并能能动地创造新世界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育人”这一改革思想的确立将使得我国的学校体育改革融入到世界教育改革的大潮流中。
3、学校体育必须与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相互融合。过去的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是各自相互分离的几个方面,但是在未来的和谐社会中,这样传统的模式将越来越模糊,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这种变化是社会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那么,现在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也应该为融入这种变化作好准备,真正克服“学校的毕业也是体育的毕业”这种现象,使学生既能学到全面的体育知识,又能使他们有一二项热爱的可以坚持终生的运动项目,为他们的终身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家庭体育应相互融合,在和谐社会中共唱一曲和谐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