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工具。只有拥有爱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所谓“体育后进生”是指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要求进步,但组织纪律性差,自控能力也较差;有创新意识,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缺少艰苦奋斗精神;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有所作为,但往往知难而退,缺乏实干精神。在体育学习方面,他们动力不足,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理矛盾,情绪不稳。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对于"体育后进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转化教育。
1.尊重信任、正面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应成为"体育后进生"的知心朋友,以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我们要针对他们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素质等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提高自觉练习的积极性。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要多鼓励表扬,从肯定成绩入手,引导其克服困难。
2.关心爱护、表扬激励
“体育后进生"在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时,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失落感。此时教师应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关心他们,不随意批评指责:要对他们倍加关心和爱护,与他们交朋友,经常鼓励引导,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切忌损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注意表扬和批评艺术,对他们宽容但不能放纵,严格但不能苛刻;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以肯定和恰当的表扬,使他们了解自己锻炼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从而增强信心,唤起获得成功的愿望,促使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技术;发挥他们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及时进行鼓励,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并且要在表扬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求,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扬,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断地进步。
3.激发个性、团结协作
用民主的作风进行管理,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教师只有增强自身的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都有他们自己的个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最终促进他们“个性”的正确发展。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能引起焦虑,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激发创造兴趣,锻炼其意志和毅力。而合作,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竞争与合作是激励学生发展的两种机制,它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又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应当鼓励"体育后进生"竞争、协作,放手让他們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锻炼成长。
4.对症下药、耐心指导
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有的是由于技术概念不清,有的是身体素质差,心理因素原因或受外界环境影响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练习中的不同表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症结之所在及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比如:某同学在学习推铅球技术时滑步与最后用力动作的衔接,总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师就要仔细地观察,是腿部力量太差还是技术概念不清,或是二者兼而有之。问题一旦找准,即刻提出纠正办法,使其尽快掌握技术。
5.降低标准、同等评优
在学习同一技术动作或课堂练习时,适当降低难度,减轻重量或放慢速度要求,使“体育后进生”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对此,教师应事先周密考虑,提出合理练习的重量、高度、远度、次数以及完成动作的标准。在分组教学时应尽量把他们分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及时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体育后进生”,作为说服教育其他“体育后进生”的依据,并令其帮助其他同伴练习。在此情况下,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我也能完成”的信心,比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更具有说服力。
6.个别指导、优生帮促
教师针对“体育后进生”在素质上存在的差异,进行个别指导、课后辅导或布置课外任务,有针对性帮助他们提高,是使他们树立信心,掌握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指导他们练习时,态度要亲切,指导要耐心,手段要多样,课上课下结合,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的苦心,从而放下包袱,提高练习效果。另外,还可以指定体育骨干或技术较好的学生帮助"体育后进生",同学之间形成教与学、帮与带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消除他们在教师面前的羞怯与自卑,便于解放思想,投入练习。
总之,只有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进行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才能有效地转化“体育后进生”。
所谓“体育后进生”是指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要求进步,但组织纪律性差,自控能力也较差;有创新意识,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缺少艰苦奋斗精神;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有所作为,但往往知难而退,缺乏实干精神。在体育学习方面,他们动力不足,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理矛盾,情绪不稳。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对于"体育后进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转化教育。
1.尊重信任、正面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应成为"体育后进生"的知心朋友,以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我们要针对他们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素质等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提高自觉练习的积极性。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要多鼓励表扬,从肯定成绩入手,引导其克服困难。
2.关心爱护、表扬激励
“体育后进生"在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时,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失落感。此时教师应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关心他们,不随意批评指责:要对他们倍加关心和爱护,与他们交朋友,经常鼓励引导,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切忌损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注意表扬和批评艺术,对他们宽容但不能放纵,严格但不能苛刻;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以肯定和恰当的表扬,使他们了解自己锻炼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从而增强信心,唤起获得成功的愿望,促使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技术;发挥他们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及时进行鼓励,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并且要在表扬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求,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扬,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断地进步。
3.激发个性、团结协作
用民主的作风进行管理,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教师只有增强自身的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都有他们自己的个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最终促进他们“个性”的正确发展。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能引起焦虑,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激发创造兴趣,锻炼其意志和毅力。而合作,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竞争与合作是激励学生发展的两种机制,它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又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应当鼓励"体育后进生"竞争、协作,放手让他們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锻炼成长。
4.对症下药、耐心指导
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有的是由于技术概念不清,有的是身体素质差,心理因素原因或受外界环境影响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练习中的不同表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症结之所在及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比如:某同学在学习推铅球技术时滑步与最后用力动作的衔接,总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师就要仔细地观察,是腿部力量太差还是技术概念不清,或是二者兼而有之。问题一旦找准,即刻提出纠正办法,使其尽快掌握技术。
5.降低标准、同等评优
在学习同一技术动作或课堂练习时,适当降低难度,减轻重量或放慢速度要求,使“体育后进生”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对此,教师应事先周密考虑,提出合理练习的重量、高度、远度、次数以及完成动作的标准。在分组教学时应尽量把他们分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及时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体育后进生”,作为说服教育其他“体育后进生”的依据,并令其帮助其他同伴练习。在此情况下,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我也能完成”的信心,比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更具有说服力。
6.个别指导、优生帮促
教师针对“体育后进生”在素质上存在的差异,进行个别指导、课后辅导或布置课外任务,有针对性帮助他们提高,是使他们树立信心,掌握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指导他们练习时,态度要亲切,指导要耐心,手段要多样,课上课下结合,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的苦心,从而放下包袱,提高练习效果。另外,还可以指定体育骨干或技术较好的学生帮助"体育后进生",同学之间形成教与学、帮与带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消除他们在教师面前的羞怯与自卑,便于解放思想,投入练习。
总之,只有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进行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才能有效地转化“体育后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