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立足点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y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品味、揣摩、积累并逐步学会欣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一主线,使学生在读中有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心灵相通。语言的感受最初来自读,立足点在于读,读中感悟,读中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情境;点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节好课的主要特征,评价一堂课,主要看学生是否能够阅读(甚至背诵)课文,这应占评分标准的40%。”聆听大师的教诲,我反思自己平时教学缺陷,希望从理论方面寻找突破点,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平时课堂上,学生的频频发言中,总存在对文章理解的不尽如人意,体会不够深刻、浮在表面,到底失败在哪儿呢?似乎原因很多:教学设计不足、教师引导无效……但自己觉得,很重要、很根本的是,课堂上学生读的不落实、不到位!怎样让自己的语文教学在“读”落实、稳扎、发展、促进阅读教学中大放异彩呢?我从以下方面探索。
  一、情境激趣读
  重点段落设计配乐读、配配画外音、朗读录音比赛等。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却能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选取与朗读内容所抒之情,所表之意相吻合的乐曲,在朗读中伴以音乐,通过乐曲的调动,使学生将读书的所感所悟在朗读中充分表达出来,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徜徉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中,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之美。
  例如三年级下册的《七颗钻石》教学中,我的学生在读“……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这部分内容时,没有读出感情,我一直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如何四处奔波,非常费劲,但后来发现,读这部分文字时,配上忧伤动人的背景音乐后再读,学生马上就受到感染,体会到小姑娘的艰辛和对母亲的孝顺,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这样使“读”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碰撞、情感体验的动态过程。
  二、重点品着读
  教师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使学生感受语言丰富的内涵,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例如,换个词语读读看,移个词序读读看,换个语气读读看,增个词语读读看,删个词语读读看等。通过“换移增删”的比较读,会使学生感到许多句子中的词语是不能移换的,从而体验到语言的通顺感、连贯感、意境感等,“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大纲语)。
  例如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第12自然段教学中,品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时可以引导学生删掉前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他挖了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读读看,对原文内在体会就出来了。师与生、生与生就在你感我悟中见喜见忧见悲见壮,最后完成对每一篇的深刻体会,汇理解与运用于一体,让言拙者羡慕、纠正、模仿、提高;让言丰者酣畅淋漓地表达,行云流水地抒情,实现课标的要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学。
  三、适时点拨读
  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不在于傳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在难理解的地方设计点拨引读,以重点句为枢纽,以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激情的石子投入孩子们的心源,荡起他们感情的波澜,以语达意、以声传情,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使学生朗读一次比一次动情。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的《梅花魂》教学中,外祖父因为年纪太大不能回到祖国,竟像小孩子一样 “呜呜呜”地哭了起来……这对于学生也是难理解之处。怎样引导学生体会外祖父的游子深情呢?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引读:莺儿对祖国的印象哪里来呢?
  外祖父可能曾经指着地图上那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告诉她,那就是——(生:我们的祖国)外祖父可能曾经指着地图上那拥有长江、黄河的国土告诉她,那就是——(生:我们的祖国)外祖父可能曾经指着地图上那拥有万里长城的国土告诉她,那就是——(生:我们的祖国)。所以,虽然莺儿没有在祖国生活过,但是祖国已深深烙在了她心里,所以,当妈妈告诉她要回祖国时,她——(生:欢呼起来,小小的心充满了欢乐)。相信你们的心体会得到莺儿的心,一起读——(生:哦!祖国,就是那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吗?就是那拥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国土吗?)莺儿马上就可以回到祖国,但是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外祖父,却再也回不去了,所以,当莺儿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外祖父竟——(生:像小孩子一样 “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这样一步步引读,学生的情感也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对外祖父哭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个过程根本无须太多的分析与讲解,激情的朗读足以调动学生所有的情感,朗读拥有了魅力与韵味,能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心中,与之同喜、同忧!
  四、语言形象读
  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中联想,读后描述,边读边演,读中板画。读的方式要多样化,要把读与思、读与写、读与悟等有机结合起来。例如五年级下册的“人物描写一组”中《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在引导学生从王熙凤的动作描写体会人物性格时,让学生将找出的动作“携、送、拭泪、拉”加进人物对话中读,边读边演,学生能更深刻体会王熙凤的圆滑形象,在多次自我朗读的实践过程后,体会到文中语言文字的精妙,在学生的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效果就好了。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品味、揣摩、积累并逐步学会欣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一主线,使学生在读中有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 灵相通。朱作仁教授曾说:“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学生发展语言,主要不是依靠大量理性分析,而要依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而语言的感受最初来自读,立足点在于读,读中感悟,读中发展,读中提高。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人类世界本来就是星际间的一个偶然,即便历史书中的光辉人物都集于一身,又有什么不可以?仅仅想象它的可能性,就令人激动不已了。  一个相识了10年的朋友突然对你说,自己是活了14000岁的穴居人,你该有何感受?  你大笑,你以为他疯了,你从生物学、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等方面去质问他,然而你发现每一个问题他都对答如流,每一个年代他都有清晰的记忆。慢慢地,你半信半疑,甚至不经意间颠覆了你曾经拥有的一切
【摘要】近几年,本人一直在研究“体验—探究”阅读教学模式,并以此探索出以“写”促读,以读促练的课外经典短篇小说教学思路,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等方面效果明显。  【关键词】经典短篇小说;阅读教学;小论文;缩写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近几年来,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是如火如
【摘要】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广东省实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面临极大挑战,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成为中职语文老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学生兴趣、职业意识、教学手段和评价标准四个方面,谈中职语文老师如何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使他们顺利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幼儿教师。  【关键词】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语文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积累一定的语言能力、发展人文的思维品质,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动的教学活动,带给学生形象化的直观认识,转变传统课堂呆板的学习氛围。“以趣为根,以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提升学科的学习兴趣,扎实地掌握课程内容,促
怎样评价东京奥运会?考虑到当前的环境,举办奥运会是一件相当疯狂的事情。据估计,本届奥运会的成本折合人民币至少达到了1068亿元,超出预算111%。这笔费用足够日本政府建设300家拥有300个床位的医院,或者1200所小学。  自诞生之初起,现代奥运会就经常遭遇阻力。1892年,当法国体育活动家皮埃尔·德·顾拜旦在索邦的一场演讲中首次提出恢复古代奥运会的主张时,在场的很多人都以为他在开玩笑。即便顾拜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和“审美鉴赏与创造”四个方面。从2016年开始,全国卷的作文命题就向这四个方向靠拢,尤其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命题人有意从社会时事、热点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深入分析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习惯,打击宿构之作,套作之文。我国高考作文的命题模式正在逐步形成:高考作文题
【摘要】现今时代,我们的受教育群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有的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上课不是睡觉就是吵闹;有的学生对自己未来没有规划,抱着得过且过的生活观念,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干什么事都心灰意冷,消极被动。很多教育者惊呼:我们遇到了“垮掉的一代”!从教育者應有的心态出发,要求教育者基于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从而在教育中深刻地影响受教育群体,使其成为成功的人!  【关键词】受教育群体;教育者心态;尊重生
【摘要】阅读是人类接收信息、掌握间接知识的基本途径,是每个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活动。群文阅读作为语文教学领域中新兴的教学方式,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地实践。但当前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仍存在浅表化、低效化、形式化的问题,有些群文阅读课堂甚至出现混乱、失控的情况。因此,把握群文阅读的特点,优化当前的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群文阅读;小学;语文  【中图分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结合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实情,目前学界对“非连续性文本”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笔者从2019年杭州市高三一模试卷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试题考查角度出发,窥探试题现状,批判性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努力方向,以期未来的测评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更趋全面、科学性。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试题分析;能力考查  【中图分类号】G633
在7A Unit1中,我们学了年龄的表达法,“我十二岁”,英语是“I am twelve. ”。其实英语中有关年龄的表达还有以下几种。  (一)他们都是十二岁。  1.Tom is twelve.  2.Mike is twelve years old.   3.Jack is twelve years of age.  4.Amy is at the age of twelve.  (二)他们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