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荀子《劝学》中有这么两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中两个“千里”前面分别用了“致”和“至”。这两个字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第1册第1课《劝学》中没有解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3册第10课《劝学》中仅对“致”做了解释:“到达”。这使得不少学生,甚至老师都混淆了这两个字。其实它们的意思是不同的。
“致”和“至”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致:送诣也。从又从至,陟利切。”“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犹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来也。凡至之属皆从至。脂利切”。由此可见,“致”,是“到达、达到”的意思,它注重的仅仅是结果,而“至”由“鸟飞从高下至地”引申为“到”,它更看重过程。这样,“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致”可以解释为“到达”,“绝”可以解释为“渡过”,这两个比喻是说明君子“善假于物也”,即善于借助客观条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道理的,只要“假舆马”“假舟楫”就能达到“致千里”“绝江河”的结果,至于如何“致千里”“绝江河”则另当别论。“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的“至”是“到”的意思,“成”是“形成”的意思。就是说,只有一步一步地行走才能到达千里之外,只有汇集小流才能形成江海。人,只有日积月累地学习,才能成为君子。这两个比喻句是论证学习要注重积累这个论点的,“至”更注重过程,积累本身看重的也是过程。
现代汉语中的“致”和“至”也具有类似的意思。例如“致富”和“学以致用”中的“致”就是“达到”的意思,看重结果;“至今”和“自始至终”中的“至”是“到”,更看重过程。
(王金波,山东省曲阜市吴村镇中心中学)
“致”和“至”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致:送诣也。从又从至,陟利切。”“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犹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来也。凡至之属皆从至。脂利切”。由此可见,“致”,是“到达、达到”的意思,它注重的仅仅是结果,而“至”由“鸟飞从高下至地”引申为“到”,它更看重过程。这样,“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致”可以解释为“到达”,“绝”可以解释为“渡过”,这两个比喻是说明君子“善假于物也”,即善于借助客观条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道理的,只要“假舆马”“假舟楫”就能达到“致千里”“绝江河”的结果,至于如何“致千里”“绝江河”则另当别论。“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的“至”是“到”的意思,“成”是“形成”的意思。就是说,只有一步一步地行走才能到达千里之外,只有汇集小流才能形成江海。人,只有日积月累地学习,才能成为君子。这两个比喻句是论证学习要注重积累这个论点的,“至”更注重过程,积累本身看重的也是过程。
现代汉语中的“致”和“至”也具有类似的意思。例如“致富”和“学以致用”中的“致”就是“达到”的意思,看重结果;“至今”和“自始至终”中的“至”是“到”,更看重过程。
(王金波,山东省曲阜市吴村镇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