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高考《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提出“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三项九条具体的测试要求。但纵观近年高考试题,散文阅读命题的角度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下面以2008年的湖北卷的大阅读来具体说明:
角度一:散文有怎样的行文思路或是结构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有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鉴赏散文,关键在于必须窥见文章从何“走”来,又如何“走”去。文章走动的来龙去脉就是“线索”。
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把握文脉。高考试题常常把考点设置在作品的思路上。
[例1]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解析]“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抓住以上这些关键句就能整合出答案。
[答案]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角度二:散文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或情景?
散文是以写情为旨归的,但情感总是附着在某个客观对象上,或是触景生情,或是托物言志。我们在阅读散文时,首先要感知散文的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雾》的第二段就写了雾中的雪峰、古树、鲜花。这些画面突出了雾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情趣,因此很易作为设题点。
[例2]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相关文段]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答案]写出了雾的模糊性和遮蔽性,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角度三:概括散文中包含的寓意或情感。
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人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主旨。对情感或是主旨的考查,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必考点。
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泉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此段是作者感情转变的关键,细心体会加点词句就会发现作者的惊喜之情。而把握了这点就会对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对“例1”的作答就会更加准确。
角度四:关键词句在散文中有何作用?
散文篇幅短小,但语言往往精炼传神,具有造型美;自然深沉,具有含蓄美;畅达和谐,具有节奏美。这些关键词句,能开拓意旨,成为使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
[例3]“且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相关段落]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话,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解析]“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这些句子引出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升华了文章。阅读时就容易对其含义进行考查。
[答案]①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②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的想像,从而增强审美情趣。
角度五:散文中采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散文的手法不拘一格。它可以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于一炉;可以通过回忆、对比,穿插、倒叙、勾连、呼应等结构手段交互使用,造成文章波澜层递的气势;还可以大量使用象征、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组成情深意挚、色彩纷呈的艺术画面。
如“例2”,设题角度就落在了回答细节描写的作用上。
角度一:散文有怎样的行文思路或是结构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有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鉴赏散文,关键在于必须窥见文章从何“走”来,又如何“走”去。文章走动的来龙去脉就是“线索”。
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把握文脉。高考试题常常把考点设置在作品的思路上。
[例1]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解析]“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抓住以上这些关键句就能整合出答案。
[答案]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角度二:散文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或情景?
散文是以写情为旨归的,但情感总是附着在某个客观对象上,或是触景生情,或是托物言志。我们在阅读散文时,首先要感知散文的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雾》的第二段就写了雾中的雪峰、古树、鲜花。这些画面突出了雾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情趣,因此很易作为设题点。
[例2]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相关文段]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答案]写出了雾的模糊性和遮蔽性,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角度三:概括散文中包含的寓意或情感。
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人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主旨。对情感或是主旨的考查,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必考点。
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泉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此段是作者感情转变的关键,细心体会加点词句就会发现作者的惊喜之情。而把握了这点就会对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对“例1”的作答就会更加准确。
角度四:关键词句在散文中有何作用?
散文篇幅短小,但语言往往精炼传神,具有造型美;自然深沉,具有含蓄美;畅达和谐,具有节奏美。这些关键词句,能开拓意旨,成为使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
[例3]“且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相关段落]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话,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解析]“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这些句子引出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升华了文章。阅读时就容易对其含义进行考查。
[答案]①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②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的想像,从而增强审美情趣。
角度五:散文中采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散文的手法不拘一格。它可以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于一炉;可以通过回忆、对比,穿插、倒叙、勾连、呼应等结构手段交互使用,造成文章波澜层递的气势;还可以大量使用象征、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组成情深意挚、色彩纷呈的艺术画面。
如“例2”,设题角度就落在了回答细节描写的作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