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中,硬件配置是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网络建设决定着工程建设的方向和手段;信息资源是核心,体现着文化精神和思想品位;应用建设则是关键,是使前三者得以相生相映、熠熠生辉的根本,也是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的目标和归宿。应用是教育信息手段与课程改革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决定着教育信息化“怎么”(方式)和“怎样”(效果)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要使应用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价值,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地、物、人等因素。换句话说,教育信息化应用建设是一个综合性课题,我们必须从教育信息发展的实际地域特点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理念,以人为本,养成信息资源节约与共享的意识,实现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广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
广东省凭借经济强势和技术优势,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硬件配备、网络建设和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建设。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如下特点。
1.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装备建设速度喜人
广东省教育厅从2002年开始抓计算机的配备和计算机室的建设。2002年6月,广东省在贫困山区大埔县召开全省山区中小学信息化装备工作现场会,总结和推广大埔县“领导重视、认识到位、措施得力、运用‘卖方信贷’模式一次投入装配,解决全县初中以上学校信息化装备问题”的经验。会后,广东省采取“卖方信贷”模式,大力推进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计算机室和数字语言学习系统的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全省中小学拥有可供教学使用的计算机79.8万台,全省中小学计算机生机比为19∶1;珠三角地区6市的生机比为9∶1。这些成绩的取得,增强了教育工作者的信心,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物质保证。
2.地区之间发展呈现不平衡之势
广东省还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地区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发达城市如广州、深圳、佛山、中山、东莞等珠三角地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手段相当发达,学校已建立了较成熟的校园网,并且具备相当高技术水平和教学思想理念的教师。而湛江、韶关、清远等东西两翼地区,大部分学校不仅硬件仍显得捉襟见肘,教师的思想观念、技术能力也较为滞后。这种状况的存在,提醒着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和研究者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评价和决策,而应当在现有的状况下,借发达地区的优势引领和帮助“东西部”的发展。
3.学校、家庭和社区协作网络系统有待建成
目前,广东省基本实现了以学校为单位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并且开始努力朝着区域网建设方向发展,努力将中小学校之间、高校与中小学之间以及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联结成网,使网络无处不在的同时,建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目前正在进行的“校校通”网络建设、“校校有网站,人人有主页”活动,都创造了积极蓬勃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氛围。
4.教师自身信息化观念和应用水平令人心忧
一方面,在观念态度上,有的教师认为“无网不上课”,形成对网络和教育技术的顶礼膜拜、过分信任和依赖的心理;而有的教师拒绝网络,视之为“洪水猛兽”,可谓“谈‘网’则厌”。另一方面,在应用能力上,专业技术教师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但缺乏指导理念,表现为懂技术而缺乏价值认识;另一种教师,有学科理论基础,但是缺乏操作使用能力。这两种态度、观念和应用水平都对有效地开发和应用信息化手段产生障碍。
总之,广东省目前总体上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建设喜忧参半。从局部来看,部分地区、学校在个体层面上已经进入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阶段,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凸显出的问题不容忽视:资源泛滥、结构性资源匮乏、应用理念生硬等。这些都必须让我们更为紧迫地去从深层次思考教育信息化应用建设的本质问题,杜绝形而上、整齐划一的思维方式。
提高认识,加强应用,凸显技术应用价值
人们对技术价值认识和理性应用的呼唤此起彼伏,但是技术应用工具化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仍大张旗鼓,其关键在于我们始终没有引起一致的思考和认识。我们应当进一步认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内涵,使之能超越技术应用本身,而凸显技术应用的自身价值。
1.重人性,以人为本
信息技术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拓宽了人的视野,解放了人的一部分重复、机械、繁重劳动。但是应当指出:信息技术不是替代人的全部、取代人本身的价值。相反,它是人的智力与能动性的延伸。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需要和发展为本,以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为本,反对一切为了技术而技术的做法,应当从原来应用指向“物”而重新指向“人”。
2.重技术与教育结合,求教育质量的提高
“技术引领教育发展论”的倡导者不乏其人,在他们看来,似乎技术高,就能推导出教育质量好的结论。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常看到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忽略学科特点的情况,屏幕频繁闪烁,学生眼花缭乱。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思想没有得到实质性成长。我们认为,作为一种技术,信息化手段是一种教育介质,能推动教育的发展而不能引领教育的发展。教育技术应用应当在坚持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前提下把教育质量的提高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和永恒追求。
3.重资源整合,促可持续发展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中,每个人都可拥有资源享有权和话语权。从过去全国学生都采用一种教科书,到各省,甚至各个学校都编制自己的教学文本;从过去网站成为政府机关高不可攀的“神圣事物”,到博客变为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用品”。这些都表明了信息环境下,社会文化生活发生转型,信息资源来源渠道越来越广泛,信息也越来越丰富多样。要使庞大、零乱、多样的信息资源成为一种系统的、可广泛使用的教育资源,我们应当尽力疏通各种交流通道,进一步加强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整合”在时下是一个极为时髦和高频率使用的词,文化整合、资源整合、教育整合、管理整合,无所不通。但是,应当指出,整合不是仅仅把两样或多样东西拼凑在一起,而是通过一定合理方式,把资源融合起来,形成一种集约型的应用方式。教育信息化应用建设中的资源整合,主要目标是解决目前广东地区资源分配的结构性不平衡、过度浪费和严重不足共存的问题。如果能够整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科的资源,充分应用到全省中小学,就能从总体上推动广东省的教育教学改革。
应用建设实践的思路探索
教育信息化在广东省教育界和学术界都备受关注,行政上的支持、学术上的成果、实践中的经验,长期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氛围和一个良好的契机。落实教育信息化应用建设应当抓好这些有利条件,正确地评价和看待不利因素,并化之为积极有效的因素。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以下新的思路。
1.全力促成基于信息环境教师的成长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是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人们注意到了对教师的培训,试图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的能力和水平。但是,从成效来看,这种做法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从培训本身来说,很多培训质量不高,内容单一,目标不清晰,应付考核;从教师方面来说,作为一个社会个体,教师有其自身已有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这样的应急和走场式的培训过后,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习惯上常常又“打道回府”,只有在应付检查时才特意“作秀”,或者有少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大肆渲染,曲解、扭曲教育信息化手段的作用。
在学校里,年轻的教师比年长的教师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显得更为容易适应。这是由于年轻教师容易接受新观念和新事物,习得能力较强。那么,我们应当改进和完善当前的培训方式,形成两种思路:一是职前培训,二是职后培训。职前培训主要针对师范学校的学生。加强对教师的职前培训,从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向对使用价值、意义的认识深化,使他们不仅有技术,而且能够理性使用技术。职后培训是指向当前在职教师整个庞大队伍的培训。这部分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主力,也是培训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职后培训,最关键不在于应用问题上,而在于观念上。因此,应当着力去影响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价值、观念和态度等的思考,使他们能够从意识、情感上去理解和支持教育信息化,带动技术能手,使技术能手支持教师使用教育技术。
2.严格把关教学科研,加强教学反思
全省积极开展教学科研,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使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得到总结,使教学活动得到反思,同时教师与专家学者得以牵手合作,也构成教师成长的另一种方式。但是,我们必须强调:深入开展科研活动,必须严格把关质量,而不必追求数量。学校重视教科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但是,由于体制不完善而出现科研成果成为教师功利化追求目标时,教科研活动目标异化为个人利益驱动器,教师不得不陷入粗制滥造的学术活动中,开销大量教学经费。如何开展科研,如何以学术骨干带动全体教师呢?必须坚持教科研活动循序渐进,重质轻量,重价值轻评价,反思教学,创造精品。
3.加强区域间合作,创造学习型社会
目前,广东省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科资源网站,如中学生物教学网、小学英语网等,为学校之间搭设了协作平台。但是,很多学校各自为政,还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区域合作中。加强区域合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带动和引领地方进行合作,包括学校间、社区间、家庭间,来共同承担学生教育与成长的责任。以师范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为例。师范大学的理论和技术都占据前沿水平。大学与中小学协作,让大学生到中小学参与一部分适合的工作,不仅能够把大学已开发的资源和已形成的新理念输送到中小学,激发教学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大学生在实践中也同时得到提高。这种合作是双赢的,也是可行的。另外,又以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为例。很多学校开通校园网,但是学生回到家,就享受不到其教育资源,给学生带来不便。因此,学校向家庭、社区打开资源窗口,使教育信息化在整个社会中形成和谐、统一氛围,避免教育的盲点,建设优化的学习型社会。
4.转移重点,建设新农村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建设,不单只以发达地区作为衡量标准,而应当从整体上来衡量,不可牺牲一大片而追求一小片的突出成绩。目前,广东省部分地区如深圳、佛山、广州等,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已取得很好的成绩,也起到了示范作用。接下来,我们应当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先富带动后富”的思路来启动应用工程的建设,把重点转移到农村的建设中。一方面,必须从政府的高度来帮助农村解决资金不足、师资分配等问题;另一方面,鼓励有能力的学校与农村学校建立两两合作的机制。
前面所说的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工程建设,从横向来说,与技术装备、网络开发、资源建立等都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同时,其间又是相互作用、动态发展的;从纵向来说,应用建设同样需要解决对其有直接影响的因素的问题,包括政府工作、学校机制、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公共关系等。一言以蔽之,在应用建设中,我们应当注意科学、和谐、平衡与协作。
(注:作者为广东省电化教育馆馆长)
广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
广东省凭借经济强势和技术优势,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硬件配备、网络建设和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建设。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如下特点。
1.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装备建设速度喜人
广东省教育厅从2002年开始抓计算机的配备和计算机室的建设。2002年6月,广东省在贫困山区大埔县召开全省山区中小学信息化装备工作现场会,总结和推广大埔县“领导重视、认识到位、措施得力、运用‘卖方信贷’模式一次投入装配,解决全县初中以上学校信息化装备问题”的经验。会后,广东省采取“卖方信贷”模式,大力推进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计算机室和数字语言学习系统的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全省中小学拥有可供教学使用的计算机79.8万台,全省中小学计算机生机比为19∶1;珠三角地区6市的生机比为9∶1。这些成绩的取得,增强了教育工作者的信心,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物质保证。
2.地区之间发展呈现不平衡之势
广东省还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地区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发达城市如广州、深圳、佛山、中山、东莞等珠三角地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手段相当发达,学校已建立了较成熟的校园网,并且具备相当高技术水平和教学思想理念的教师。而湛江、韶关、清远等东西两翼地区,大部分学校不仅硬件仍显得捉襟见肘,教师的思想观念、技术能力也较为滞后。这种状况的存在,提醒着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和研究者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评价和决策,而应当在现有的状况下,借发达地区的优势引领和帮助“东西部”的发展。
3.学校、家庭和社区协作网络系统有待建成
目前,广东省基本实现了以学校为单位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并且开始努力朝着区域网建设方向发展,努力将中小学校之间、高校与中小学之间以及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联结成网,使网络无处不在的同时,建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目前正在进行的“校校通”网络建设、“校校有网站,人人有主页”活动,都创造了积极蓬勃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氛围。
4.教师自身信息化观念和应用水平令人心忧
一方面,在观念态度上,有的教师认为“无网不上课”,形成对网络和教育技术的顶礼膜拜、过分信任和依赖的心理;而有的教师拒绝网络,视之为“洪水猛兽”,可谓“谈‘网’则厌”。另一方面,在应用能力上,专业技术教师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但缺乏指导理念,表现为懂技术而缺乏价值认识;另一种教师,有学科理论基础,但是缺乏操作使用能力。这两种态度、观念和应用水平都对有效地开发和应用信息化手段产生障碍。
总之,广东省目前总体上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建设喜忧参半。从局部来看,部分地区、学校在个体层面上已经进入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阶段,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凸显出的问题不容忽视:资源泛滥、结构性资源匮乏、应用理念生硬等。这些都必须让我们更为紧迫地去从深层次思考教育信息化应用建设的本质问题,杜绝形而上、整齐划一的思维方式。
提高认识,加强应用,凸显技术应用价值
人们对技术价值认识和理性应用的呼唤此起彼伏,但是技术应用工具化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仍大张旗鼓,其关键在于我们始终没有引起一致的思考和认识。我们应当进一步认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内涵,使之能超越技术应用本身,而凸显技术应用的自身价值。
1.重人性,以人为本
信息技术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拓宽了人的视野,解放了人的一部分重复、机械、繁重劳动。但是应当指出:信息技术不是替代人的全部、取代人本身的价值。相反,它是人的智力与能动性的延伸。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需要和发展为本,以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为本,反对一切为了技术而技术的做法,应当从原来应用指向“物”而重新指向“人”。
2.重技术与教育结合,求教育质量的提高
“技术引领教育发展论”的倡导者不乏其人,在他们看来,似乎技术高,就能推导出教育质量好的结论。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常看到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忽略学科特点的情况,屏幕频繁闪烁,学生眼花缭乱。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思想没有得到实质性成长。我们认为,作为一种技术,信息化手段是一种教育介质,能推动教育的发展而不能引领教育的发展。教育技术应用应当在坚持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前提下把教育质量的提高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和永恒追求。
3.重资源整合,促可持续发展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中,每个人都可拥有资源享有权和话语权。从过去全国学生都采用一种教科书,到各省,甚至各个学校都编制自己的教学文本;从过去网站成为政府机关高不可攀的“神圣事物”,到博客变为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用品”。这些都表明了信息环境下,社会文化生活发生转型,信息资源来源渠道越来越广泛,信息也越来越丰富多样。要使庞大、零乱、多样的信息资源成为一种系统的、可广泛使用的教育资源,我们应当尽力疏通各种交流通道,进一步加强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整合”在时下是一个极为时髦和高频率使用的词,文化整合、资源整合、教育整合、管理整合,无所不通。但是,应当指出,整合不是仅仅把两样或多样东西拼凑在一起,而是通过一定合理方式,把资源融合起来,形成一种集约型的应用方式。教育信息化应用建设中的资源整合,主要目标是解决目前广东地区资源分配的结构性不平衡、过度浪费和严重不足共存的问题。如果能够整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科的资源,充分应用到全省中小学,就能从总体上推动广东省的教育教学改革。
应用建设实践的思路探索
教育信息化在广东省教育界和学术界都备受关注,行政上的支持、学术上的成果、实践中的经验,长期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氛围和一个良好的契机。落实教育信息化应用建设应当抓好这些有利条件,正确地评价和看待不利因素,并化之为积极有效的因素。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以下新的思路。
1.全力促成基于信息环境教师的成长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是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人们注意到了对教师的培训,试图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的能力和水平。但是,从成效来看,这种做法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从培训本身来说,很多培训质量不高,内容单一,目标不清晰,应付考核;从教师方面来说,作为一个社会个体,教师有其自身已有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这样的应急和走场式的培训过后,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习惯上常常又“打道回府”,只有在应付检查时才特意“作秀”,或者有少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大肆渲染,曲解、扭曲教育信息化手段的作用。
在学校里,年轻的教师比年长的教师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显得更为容易适应。这是由于年轻教师容易接受新观念和新事物,习得能力较强。那么,我们应当改进和完善当前的培训方式,形成两种思路:一是职前培训,二是职后培训。职前培训主要针对师范学校的学生。加强对教师的职前培训,从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向对使用价值、意义的认识深化,使他们不仅有技术,而且能够理性使用技术。职后培训是指向当前在职教师整个庞大队伍的培训。这部分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主力,也是培训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职后培训,最关键不在于应用问题上,而在于观念上。因此,应当着力去影响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价值、观念和态度等的思考,使他们能够从意识、情感上去理解和支持教育信息化,带动技术能手,使技术能手支持教师使用教育技术。
2.严格把关教学科研,加强教学反思
全省积极开展教学科研,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使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得到总结,使教学活动得到反思,同时教师与专家学者得以牵手合作,也构成教师成长的另一种方式。但是,我们必须强调:深入开展科研活动,必须严格把关质量,而不必追求数量。学校重视教科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但是,由于体制不完善而出现科研成果成为教师功利化追求目标时,教科研活动目标异化为个人利益驱动器,教师不得不陷入粗制滥造的学术活动中,开销大量教学经费。如何开展科研,如何以学术骨干带动全体教师呢?必须坚持教科研活动循序渐进,重质轻量,重价值轻评价,反思教学,创造精品。
3.加强区域间合作,创造学习型社会
目前,广东省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科资源网站,如中学生物教学网、小学英语网等,为学校之间搭设了协作平台。但是,很多学校各自为政,还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区域合作中。加强区域合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带动和引领地方进行合作,包括学校间、社区间、家庭间,来共同承担学生教育与成长的责任。以师范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为例。师范大学的理论和技术都占据前沿水平。大学与中小学协作,让大学生到中小学参与一部分适合的工作,不仅能够把大学已开发的资源和已形成的新理念输送到中小学,激发教学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大学生在实践中也同时得到提高。这种合作是双赢的,也是可行的。另外,又以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为例。很多学校开通校园网,但是学生回到家,就享受不到其教育资源,给学生带来不便。因此,学校向家庭、社区打开资源窗口,使教育信息化在整个社会中形成和谐、统一氛围,避免教育的盲点,建设优化的学习型社会。
4.转移重点,建设新农村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建设,不单只以发达地区作为衡量标准,而应当从整体上来衡量,不可牺牲一大片而追求一小片的突出成绩。目前,广东省部分地区如深圳、佛山、广州等,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已取得很好的成绩,也起到了示范作用。接下来,我们应当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先富带动后富”的思路来启动应用工程的建设,把重点转移到农村的建设中。一方面,必须从政府的高度来帮助农村解决资金不足、师资分配等问题;另一方面,鼓励有能力的学校与农村学校建立两两合作的机制。
前面所说的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工程建设,从横向来说,与技术装备、网络开发、资源建立等都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同时,其间又是相互作用、动态发展的;从纵向来说,应用建设同样需要解决对其有直接影响的因素的问题,包括政府工作、学校机制、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公共关系等。一言以蔽之,在应用建设中,我们应当注意科学、和谐、平衡与协作。
(注:作者为广东省电化教育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