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在幼儿园8小时左右的时间中,生活环节占在园时间的50%以上。而这些生活环节又比较零散,教师平时容易把生活活动看成累人的琐事,忽视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对生活环节中应该观察什么?如何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都是幼儿园教师需要考虑的,我园引导教师对生活环节所蕴藏的教育价值进行了探讨。
一、依托课程游戏化,让一日活动更适合孩子
1.现场调研
(1)潜心观察,了解现状。由于生活环节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大多被教师认为是小事,从而忽视了在这些环节中幼儿的需求是什么?这时的心理又是怎样的?
(2)重新审视,结合课程。根据课程游戏化精神,对于当下的生活活动,我们要思考:
①活动中孩子自己可以做什么?孩子的需求是什么?
②两位教师和保育员如何进行配合?更好地协助幼儿的自主活动?
③就生活环节,我们教师对孩子如何进行观察,并开展活动?
2.理论支持
首先,潜心观察,了解幼儿的需要与发展情况。活动中,教师要让幼儿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可以观察幼儿的活动状态、外显行为、材料情况、个性需要等,尽可能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了解幼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关注个别幼儿的需求,给予个别化的引导、帮助,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其次,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应该明确“目标必须在前,但目标又可以在过程中生成、调整”。实施中,教师应做到“心怀教育大目标,随时调整小目标,接纳幼儿新目标”,有意无意地将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巧妙地变成幼儿的兴趣需要。
第三,支持帮助,促进幼儿的持续发展。由于生活活动的环境是自主、开放的,影响幼儿状态的因素很多,能力弱的幼儿在这个环节中,希望得到的是帮助。因此,教师不能放任不管,教师应做幼儿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可以引导幼儿用语言来寻求帮助,引导幼儿由易到难,体验成功,促进幼儿和谐发展、快乐成长。
3.实践活动
(1)环境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本身就是最直接的教育,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累各种生活经验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生活活动中的许多环节都是重复的,教师可以用墙饰的标记来引导孩子的行为,这些标记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进行设计,使幼儿一看就能明白什么意思,这样能减少教师的反复提醒。
①活动的角色定位。對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我们的角色定位要根据孩子的喜好和认知特征来进行设计。如:小床1米间隔如何进行摆放?起床后如何正确使用测温仪并正确记录温度?如何铺小被子?……开学前,我们通过线上讨论,由老师提出疑问,让孩子能积极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中,以班级为单位,共同筛选适宜的小床摆放方法、讨论测温的方法。老师们把幼儿讨论的方法都进行了思考与准备,并和孩子们进行了现场模拟,在现场模拟操作中发现问题,完善细节,进行优化。
②布局的合理舒适。幼儿园所有的生活环境布局要科学合理,既方便幼儿取放物品,又能暗示幼儿的行为。在午睡时,床位的摆设应该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场地,创设合理舒适的环境,既要方便幼儿的生活,为幼儿自我服务提供条件,也要有利于教师在午睡中的管理。
(2)活动生成
①学习活动中经验的梳理与积累。各年级组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将生活活动中各环节的问题与策略进行梳理。如:孩子在起床后会进行体温测量,是否能让大班孩子自己进行测量?如何帮助幼儿测温,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利用集体时间或小组个别学习活动帮助幼儿梳理和提升测量体温的经验,并学会富有创意地进行体温记录。
②游戏活动中的有机渗透与巩固。教师充分利用游戏有机渗透生活活动,帮助幼儿学习巩固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孩子在“真实的情景”中练习,掌握生活技能和方法。
③语言魅力中获得相应的技能。教师根据不同年龄,充分利用儿歌的独特作用,让孩子们易于理解,并且有助于幼儿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目前我园教师收集整理了实践中运用的儿歌近50首,既有生活活动自我提醒的作用,又有助于幼儿生活习惯自动化养成。教师的语言可以是多样的,除了儿歌,中班、大班的孩子可以用有趣的绘本阅读来让幼儿养成生活中一些良好的习惯。
二、通过研讨活动,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
1.注重对幼儿行为观察
教师要注意生活各环节中对幼儿习惯和行为进行观察。可以根据幼儿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进行正确的引导,让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好的发展,让幼儿体验良好的生活习惯带来的好处。
2.注重随机教育
教师将每天的生活环节与幼儿的发展目标有机联系在一起,促进幼儿和谐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中,多给孩子一些机会,关注幼儿的语言、动作、情感、自我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
3.注重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喜欢模仿的孩子来说,不管教师做得正确与否,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教师的言行一定要规范,在平时生活中要让幼儿有好的印象,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立足儿童,教师们对一日生活活动管理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和方向,全体教师将凝心聚力,用专业为自己赋能,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依托课程游戏化,让一日活动更适合孩子
1.现场调研
(1)潜心观察,了解现状。由于生活环节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大多被教师认为是小事,从而忽视了在这些环节中幼儿的需求是什么?这时的心理又是怎样的?
(2)重新审视,结合课程。根据课程游戏化精神,对于当下的生活活动,我们要思考:
①活动中孩子自己可以做什么?孩子的需求是什么?
②两位教师和保育员如何进行配合?更好地协助幼儿的自主活动?
③就生活环节,我们教师对孩子如何进行观察,并开展活动?
2.理论支持
首先,潜心观察,了解幼儿的需要与发展情况。活动中,教师要让幼儿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可以观察幼儿的活动状态、外显行为、材料情况、个性需要等,尽可能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了解幼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关注个别幼儿的需求,给予个别化的引导、帮助,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其次,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应该明确“目标必须在前,但目标又可以在过程中生成、调整”。实施中,教师应做到“心怀教育大目标,随时调整小目标,接纳幼儿新目标”,有意无意地将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巧妙地变成幼儿的兴趣需要。
第三,支持帮助,促进幼儿的持续发展。由于生活活动的环境是自主、开放的,影响幼儿状态的因素很多,能力弱的幼儿在这个环节中,希望得到的是帮助。因此,教师不能放任不管,教师应做幼儿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可以引导幼儿用语言来寻求帮助,引导幼儿由易到难,体验成功,促进幼儿和谐发展、快乐成长。
3.实践活动
(1)环境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本身就是最直接的教育,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累各种生活经验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生活活动中的许多环节都是重复的,教师可以用墙饰的标记来引导孩子的行为,这些标记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进行设计,使幼儿一看就能明白什么意思,这样能减少教师的反复提醒。
①活动的角色定位。對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我们的角色定位要根据孩子的喜好和认知特征来进行设计。如:小床1米间隔如何进行摆放?起床后如何正确使用测温仪并正确记录温度?如何铺小被子?……开学前,我们通过线上讨论,由老师提出疑问,让孩子能积极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中,以班级为单位,共同筛选适宜的小床摆放方法、讨论测温的方法。老师们把幼儿讨论的方法都进行了思考与准备,并和孩子们进行了现场模拟,在现场模拟操作中发现问题,完善细节,进行优化。
②布局的合理舒适。幼儿园所有的生活环境布局要科学合理,既方便幼儿取放物品,又能暗示幼儿的行为。在午睡时,床位的摆设应该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场地,创设合理舒适的环境,既要方便幼儿的生活,为幼儿自我服务提供条件,也要有利于教师在午睡中的管理。
(2)活动生成
①学习活动中经验的梳理与积累。各年级组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将生活活动中各环节的问题与策略进行梳理。如:孩子在起床后会进行体温测量,是否能让大班孩子自己进行测量?如何帮助幼儿测温,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利用集体时间或小组个别学习活动帮助幼儿梳理和提升测量体温的经验,并学会富有创意地进行体温记录。
②游戏活动中的有机渗透与巩固。教师充分利用游戏有机渗透生活活动,帮助幼儿学习巩固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孩子在“真实的情景”中练习,掌握生活技能和方法。
③语言魅力中获得相应的技能。教师根据不同年龄,充分利用儿歌的独特作用,让孩子们易于理解,并且有助于幼儿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目前我园教师收集整理了实践中运用的儿歌近50首,既有生活活动自我提醒的作用,又有助于幼儿生活习惯自动化养成。教师的语言可以是多样的,除了儿歌,中班、大班的孩子可以用有趣的绘本阅读来让幼儿养成生活中一些良好的习惯。
二、通过研讨活动,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
1.注重对幼儿行为观察
教师要注意生活各环节中对幼儿习惯和行为进行观察。可以根据幼儿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进行正确的引导,让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好的发展,让幼儿体验良好的生活习惯带来的好处。
2.注重随机教育
教师将每天的生活环节与幼儿的发展目标有机联系在一起,促进幼儿和谐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中,多给孩子一些机会,关注幼儿的语言、动作、情感、自我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
3.注重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喜欢模仿的孩子来说,不管教师做得正确与否,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教师的言行一定要规范,在平时生活中要让幼儿有好的印象,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立足儿童,教师们对一日生活活动管理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和方向,全体教师将凝心聚力,用专业为自己赋能,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