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痛人工流产术已成为最常见的手术之一,但各单位所使用的药物配方不尽相同,所报道的使用效果亦有较大差异。本文就几种常用的组方,结合我院临床使用情况做比较,以期能为基层医疗单位的临床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妇科门诊要求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健康早孕妇女80例,年龄18~43岁,体重44~77kg,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A组:单用丙泊酚;B组:丙泊酚加利多卡因;C组: 丙泊酚加芬太尼;D组:丙泊酚加瑞芬太尼。术前均获患者书面同意。
麻醉方法:A组:先静注丙泊酚2mg/kg,术中根据扩宫和宫内吸引反应、肢体活动情况追加丙泊酚0.2~0.3mg/kg;B组:静注丙泊酚前60秒静注利多卡因1~1.5mg/kg;C组:静注丙泊酚前静注芬太尼0.05mg;D组:静注丙泊酚前静注瑞芬太尼.0.3μg/kg。各组均于孕妇意识消失后开始手术,并根据术中有无肢体活动及痛苦表情变化适时追加丙泊酚。记录各组HR、SBP、SpO2、RR等变化情况,以SpO2低于93%、RR低于10次/分钟作为有临床意义的呼吸抑制标准。各组患者术后均在观察室卧床休息30分钟。
镇痛程度:镇痛效果以优、良、差表示(优:手术全程SBP、HR稳定且无肢体活动;良:SBP、HR增加或有轻度肢体活动,但不影响手术;差:肢体乱动而无法手术)。
统计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 果
术前4组患者的SBP、HR、RR、SpO2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中各组间比较SBP、RR、HR、SpO2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诱导后2分钟,SBP、SpO2明显下降,与诱导前比较有极显著意义(P<0.01),与其余各组丙泊酚用量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呼吸抑制发生率高达50%,苏醒时间比其他各组延长(P<0.05)(表1)。B组呼吸抑制发生率为25%。C、D两组丙泊酚总用药量明显低于A、B两组(P<0.05),且SBP、HR、SpO2无明显变化,无肢体不自主活动,清醒时间比A、B两组快(P<0.05)。4组患者术后诉下腹疼痛差异有显著意义,所有患者均在观察30分钟后离开医院。
镇痛效果各组评价优良,A组有3例手术结束时诉说明显下腹痛,B组有1例诉下腹痛,C、D两组镇痛效果最好,二者差异无显著意义。各组患者离院时定向力评价良好,差异无显著意义。
讨 论
丙泊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麻醉药,但大量临床研究证明,镇痛作用较弱,其镇静效果与给药剂量具有明显相关性。最大缺点是呼吸抑制,随剂量增加呼吸抑制作用增强。本文中A组呼吸抑制发生率为50%,与文献报道53.3%相近。临床常复合一些麻醉性镇痛药以增强效果,减少丙泊酚用量,以期降低对呼吸抑制的作用。丙泊酚复合利多卡因或芬太尼、瑞芬太尼静脉全麻进行人工流产术,均有满意效果,但前两组属性时间较后两组长,且术后部分病例有下腹部痛,故后两组应用效果更为满意。

利多卡因静注有麻醉镇痛作用,在本文应用剂量范围内不会出现呼吸、循环抑制,与丙泊酚联合应用起到较好效果,可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诱导时间,但苏醒时间较长,是其不足之处。
芬太尼、瑞芬太尼均为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具有镇痛效应强、起效迅速、半衰期短的特点,用于门诊短小手术有其独特的优势。相比较而言,瑞芬太尼具有更为快捷的起效和作用消失时间,值得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推广,价格较为昂贵是其缺点。二者在诱导时间、镇痛效果、苏醒时间及用药总量上差异均无显著性。但两组仍有3例患者出现轻度呼吸抑制,须予以托颌、面罩给氧处理。故同其他各组一样,常规备好麻醉机、监护仪等非常关键。尽管如此,我们认为,丙泊酚联合应用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用药量少,术后苏醒快,下腹痛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雾红,何雁冰,黄乔东.等.丙泊酚联合氯诺昔康或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113~114
2 张建忠,付伟.人工流产术应用可塞风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的观察.中国麻醉与镇痛,2002,4:49~50.
3 徐建国,傅素娥,陆雪芳,等.异丙酚静脉麻醉人工流产的临床研究.临床麻醉学杂志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妇科门诊要求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健康早孕妇女80例,年龄18~43岁,体重44~77kg,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A组:单用丙泊酚;B组:丙泊酚加利多卡因;C组: 丙泊酚加芬太尼;D组:丙泊酚加瑞芬太尼。术前均获患者书面同意。
麻醉方法:A组:先静注丙泊酚2mg/kg,术中根据扩宫和宫内吸引反应、肢体活动情况追加丙泊酚0.2~0.3mg/kg;B组:静注丙泊酚前60秒静注利多卡因1~1.5mg/kg;C组:静注丙泊酚前静注芬太尼0.05mg;D组:静注丙泊酚前静注瑞芬太尼.0.3μg/kg。各组均于孕妇意识消失后开始手术,并根据术中有无肢体活动及痛苦表情变化适时追加丙泊酚。记录各组HR、SBP、SpO2、RR等变化情况,以SpO2低于93%、RR低于10次/分钟作为有临床意义的呼吸抑制标准。各组患者术后均在观察室卧床休息30分钟。
镇痛程度:镇痛效果以优、良、差表示(优:手术全程SBP、HR稳定且无肢体活动;良:SBP、HR增加或有轻度肢体活动,但不影响手术;差:肢体乱动而无法手术)。
统计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 果
术前4组患者的SBP、HR、RR、SpO2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中各组间比较SBP、RR、HR、SpO2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诱导后2分钟,SBP、SpO2明显下降,与诱导前比较有极显著意义(P<0.01),与其余各组丙泊酚用量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呼吸抑制发生率高达50%,苏醒时间比其他各组延长(P<0.05)(表1)。B组呼吸抑制发生率为25%。C、D两组丙泊酚总用药量明显低于A、B两组(P<0.05),且SBP、HR、SpO2无明显变化,无肢体不自主活动,清醒时间比A、B两组快(P<0.05)。4组患者术后诉下腹疼痛差异有显著意义,所有患者均在观察30分钟后离开医院。
镇痛效果各组评价优良,A组有3例手术结束时诉说明显下腹痛,B组有1例诉下腹痛,C、D两组镇痛效果最好,二者差异无显著意义。各组患者离院时定向力评价良好,差异无显著意义。
讨 论
丙泊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麻醉药,但大量临床研究证明,镇痛作用较弱,其镇静效果与给药剂量具有明显相关性。最大缺点是呼吸抑制,随剂量增加呼吸抑制作用增强。本文中A组呼吸抑制发生率为50%,与文献报道53.3%相近。临床常复合一些麻醉性镇痛药以增强效果,减少丙泊酚用量,以期降低对呼吸抑制的作用。丙泊酚复合利多卡因或芬太尼、瑞芬太尼静脉全麻进行人工流产术,均有满意效果,但前两组属性时间较后两组长,且术后部分病例有下腹部痛,故后两组应用效果更为满意。

利多卡因静注有麻醉镇痛作用,在本文应用剂量范围内不会出现呼吸、循环抑制,与丙泊酚联合应用起到较好效果,可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诱导时间,但苏醒时间较长,是其不足之处。
芬太尼、瑞芬太尼均为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具有镇痛效应强、起效迅速、半衰期短的特点,用于门诊短小手术有其独特的优势。相比较而言,瑞芬太尼具有更为快捷的起效和作用消失时间,值得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推广,价格较为昂贵是其缺点。二者在诱导时间、镇痛效果、苏醒时间及用药总量上差异均无显著性。但两组仍有3例患者出现轻度呼吸抑制,须予以托颌、面罩给氧处理。故同其他各组一样,常规备好麻醉机、监护仪等非常关键。尽管如此,我们认为,丙泊酚联合应用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用药量少,术后苏醒快,下腹痛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雾红,何雁冰,黄乔东.等.丙泊酚联合氯诺昔康或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113~114
2 张建忠,付伟.人工流产术应用可塞风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的观察.中国麻醉与镇痛,2002,4:49~50.
3 徐建国,傅素娥,陆雪芳,等.异丙酚静脉麻醉人工流产的临床研究.临床麻醉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