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谔揭秘沙飞档案沙飞为鲁迅拍摄生前最后一张照片的历史之谜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ldl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鲁迅先生最后的留影》及《鲁迅先生和青年木刻家在一起》等一批经典照片,究竟是谁拍摄的?这个长期困惑着成千上万读者及至新闻摄影史研究者的历史之谜,现在终于获释了:他便是沙飞。那么。沙飞是如何结识鲁迅并为其生前逝后拍摄这些具有重大历史文献价值的珍贵照片的呢?
  据笔者推想,沙飞于1936年毅然决然辞去月薪优厚(130元大洋)的汕头电台报务员的职位而赴申前,请求老朋友李桦为他写“介绍信”时,大抵是讲明了自己这个渴望拜谒鲁迅先生的强烈愿望的。因地稔知此时的李桦,已是最受鲁迅赏识和推重的青年木刻家了。然而,这时的沙飞自己也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前进的摄影记者”——因为他已参加了以现实主义摄影原则为宗旨的摄影团体“黑白影社”,并有几幅作品人选“黑白影社”举办的影展:1936年夏天。拍摄了《南澳岛——日人南进的一个目标》组照等一批被冠以“国防”作为文艺界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国防摄影”。而备受瞩目了。
  据《鲁迅日记》载,李桦与鲁迅的交往始于1934年12月18日,是日鲁迅收到李桦来信并木刻三本。嗣后现代版画会成员赖少其、张影、刘仑等同仁的木刻作品,亦均由李桦推介给鲁迅先生并得到鲁迅先生的亲切指教的。当鲁迅收到《现代版画》第4集时,十分兴奋地提笔濡墨回信道:“《现代木刻》第四集,内容以至装订,无不优美,欣赏之后,真是感谢得很。”讲建议李桦将《现代版画》寄给日本和苏联的木刻家和批评家。
  李桦的木刻,十分受鲁迅先生的赞美和推举:“擅长木刻的,广东较多,我以为最好的是李桦和罗清帧。”鲁迅先生对于李桦的木刻作品,有着十分具体细微的指导,且别具慧眼,而赞赏褒扬之意,溢于言表:是用德国风的试验,也有佳作,如《蝗灾》、《失业者》。
  李桦可谓是沙飞极为亲密的挚友和兄长,他们之间的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沙飞与王辉结婚“蜜月旅行”至广州,于短暂逗留的三天内,便造访李桦多次。倘若双方关系不是极为亲密深挚,对于每日一往而再往如此不胜其烦的造访,何以能堪?有鉴于此,推想,李桦从事新兴的木刻版画创作及其受到鲁迅亲切教导且格外推重的种种具体情形,沙飞当是知晓的。这一方面激起了沙飞对于好友李桦所取得的木刻方面的成就,特别是得到鲁迅先生的推重奖掖,歆羡不已;另一方面更增加了对精神导师鲁迅崇高峻洁的人格的无比崇敬,由此便萌生出到上海去面谒鲁迅先生,并得到先生亲切教诲的热切愿望。
  沙飞到上海之后的食宿生活琐事。均需朋友关照,故李桦给同是青年木刻家的黄新波写了一封辞情恳切的引荐信。
  沙飞按信上的地址找到了黄新波。
  黄新波刚从日本回来不久,一身西服革履,颇有青年艺术家的派头。但对沙飞的到来十分热情,嘘寒问暖。因此时他正与广州李桦领导的“现代版画会”诸同仁和上海的野夫等人发起并筹备着“第二界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展览的作品前几天刚由杭州差专人送到上海来的。此届展会首先在广州中山图书馆举行,时间是7月5日至10日:8月移展于杭州。上海拟于10月初举行。现在黄新波等人正在积极筹备之中。故桌上、床上、墙上、地下,到处都流溢着宣纸和油墨独有的清香……
  此时的黄新波,已是一位颇有资望和成绩斐然的青年木刻家了。他原名黄裕祥。笔名一工,是广东台山县人,1916年出生在一个华侨工人的家里。说着具有粤地腔调的国语,谈到某一木刻术语时,间或一用日语。给沙飞留下了既深刻又新奇的印象。
  黄新波告诉沙飞:“我从1933年至1934年一年间,给鲁迅先生寄奉350幅木刻作品呈教,并一直被先生庋藏着。大概是1934年,青年作家叶紫介绍了我的木刻。”《丰收》的木刻插图刻竣后,先生见了。高兴地说:“这些不但可以作插图。如果单独发表,也可以独立存在……”
  黄新波的奋发踔厉、虚怀若谷的精神使沙飞颇为感动,而鲁迅先生诲人不倦的风范更教沙飞敬仰不已。
  “我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先生啊?”沙飞自言自语地动情问道。
  “快了。我们的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在即,先生一定会来观摩的,你不就见到先生了吗?到时候我们还要请你来为先生和我们拍照哩!”新波诚恳地劝慰沙飞:“一个多月。一晃就到了。”
  “一个多月,太漫长了!新波君,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使我能及早见到先生?”
  黄新波沉吟了片刻,说:“那你找曹白君试试罢,最近他与先生的接触最频繁——可听说先生一直病着,不大会客。”
  曹白在和鲁迅交往的木刻青年中,是与先生接触最晚而关系特别亲密的一位。他是在1936年的3月才开始同鲁迅取得联系的,在半年多的时间内,鲁迅先生对于曹白奖掖、教诲和培养,可谓感人至深。鲁迅最后的一封信即临终前三天(1936年10月16日)发的那封信,便是寄给曹白的。鲁迅先生对于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和青年木刻家的培育引导和关爱,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沙飞按黄新波提供的地址找到了曹白。
  曹白是一位十分热情的青年木刻家,快人快语。了无遮拦。当他听说沙飞想拜谒鲁迅先生,便说:“那好办。我们常去逛内山书店就是了。鲁迅先生是常去内山书店的。”
  沙飞鼓足勇气,恳切地问道:“你能向先生引荐一下吗?”
  “平日可以,现在不行。”
  “为什么?”沙飞急切地问。
  “鲁迅先生病着,连给我的复信都是师母代笔的——你想想我们怎么好去打搅?!”
  沙飞沉默了。
  此后,沙飞除了去上海美专上课,便是邀曹白一同去内山书店。
  沙飞和曹白一同去了内山书店多次,都未能见到鲁迅先生。有一次曾见到木刻理论翻译家白危。
  “那翻译《新俄美术大观》,还是1931年8月的事吧?”曹白问白危。
  白危点了点头,常有而忧戚地说:“最近给先生的信。却无回音,我是担心先生的病……”
  是啊,先生的病体康复了吗?他老人家能来观摩“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并给予指导吗?能来该有多好。
  白危、曹白和沙飞心里都在这样默默祷祝着。
  
  (二)
  
  1932年6月间日起,上海的木刻社团春地美术研究所在八仙桥青年会举行了木刻展览。报载此次展览揭开了新兴木刻运动“最青春的一页”。
  “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也是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展出的。
  “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运动会”从1936年10月2日开始。已是第七大了。沙飞大部分时间都在会上,这不仅仅因为他担负着会务方面的新闻摄影任务,更重要的是,他热切地希冀着在展览期间。能够瞻仰鲁迅先生的慈祥般的容颜和精神导师的风仪,亲聆先生 春温秋肃一般的亲切教诲。并拍摄下这些既具有新闻价值,又具有文献意义的历史镜头来。
  沙飞和黄新波、曹白、林白、陈烟桥等众多青年木刻家一样,都在热切的期盼和焦急的等待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10月8日是展览会最后的一天了,眼巴巴地看着上午就这么白驹过隙一般地流逝过去了。鲁迅先生大抵是不会抱病前来观摩、指导了——他老人家的沉疴看来是越来越重了——失望空虚的心中,产生了一种窒息般的呼吸急促,窘急、耽心又忽地袭上心头——
  约莫是午后的一点左右。熙熙攘攘的会场中。挤进来一位身躯瘦弱、大不惹人注目的老人——这便是沙飞和众青年木刻家视如慈父的鲁迅先生!这太使大家感到惊喜和突然了。以致使会场内突然静穆下来。阕无声息。大家无比激动地凝视着他老人家。然后一个人挨一个人地低声传唤:“鲁迅先生来了呀!”当时沙飞正在一旁看着黄新波、陈烟桥等为一个画报选稿,听见低声的传唤,猛地转过头去。只见一位把旧帽子压得低低的——“破帽遮颜”可谓正是此时的传神写照,脸庞十分瘦削苍白的老人朝这边走过来,沙飞急忙随黄新波等迎上去:“先生您真来了?”
  “是的,我知道今天是展览会的最后一天——”先生回答得恳切有力,又和蔼可亲。
  啊!这便是沙飞魂牵梦萦,希冀得一瞻仰的鲁迅先生。是的,先生的身躯并不高大,甚至可说是瘦小的,但沙飞同很多头次会晤先生的朋友包括国际友人一样,都觉得先生的气度浩然博大。须仰视才得见!沙飞想,这大概便是古圣贤说的“闳于中而肆于外”罢!是啊,一个人心灵和精神的博大、崇高是无形的,但表现在他的气概、神貌上又是有形的。人们常说的‘气概非凡’,“器宇轩昂”,不正是指这说的吗?一个优秀的新闻摄影家要‘抓’的,不也正是这个“神貌”吗?!
  由于先生脸色显得非常苍白,两颊的颧骨更尖突地显露出来。沙飞望着先生嘴角浮现出来的温润、慈祥的微笑,沙飞一阵心酸——
  “我们一起看看画吧,”他一边说话一边把脸宠转向墙壁上的作品,一幅一幅地仔细观摩、欣赏起来。沙飞跟在黄新波、陈烟桥、曹白等人的旁边。对于鲁迅先生临时所提出的问题,黄新波等人正要解答时,身后和周围都响起了关切的问候声,他见这情况,已无法把画看下去,只好提议先歇歇。和大家一起聊聊。于是,新波、曹白、白危、陈烟桥和沙飞便簇拥着先生,朝放置在展览会中间的藤椅走去,落座甫定。大家亲切地问询起先生的病情来。“不好,不好,今年九个月中足足病了六个月。”
  “先生应该休养了。”大家异口同声地殷切劝道。“呵,我是不能休养的!我怎么能休养呢?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休养的。”先生虽然大病了六个月。面颊苍白,但那铿锵的语调、矍烁的精神,却丝毫没有减弱。谈到翻印木刻画册,先生现出罕见的快乐,笑得两眼变成一条缝。由于过度虚弱,下颚和太阳穴不时出现了痉挛,呼吸也随着窘迫、急促起来——但先生似乎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意,仍朗声謦软:“我总是吃亏的,几乎每印一次画集,我都赔本。画册要印得好,方才对于学习的人有用。但成本要贵。有钱的不要买,没有钱的又买不起,——就只好送。”不知哪个木刻青年善意地调侃道:“先生真是一个傻子啊!”大家仿佛都沉浸在一种家庭温馨的欢快气氛之中,先生也笑逐颜开,十分欢愉。
  先生略为沉吟了一下,伸手从衣袋里掏出一个纸包来,再取出香烟,用火柴点燃,座位上缭绕起丝丝缕缕的青烟来……
  沙飞这时举起了相机,选好了角度,趁鲁迅先生谈笑风生、神采奕奕时,按动了快门,“咔喳”一下,先生动人的神采摄入了镜头。这便是后来被沙飞题为《鲁迅先生最后的留影》的那幅照片。
  这应该说是鲁迅先生生前所拍摄的照片当中,最具神貌风采的一幅照片。这幅照片成为后来众多的画家、木刻家创作鲁迅题材作品时的最重要的蓝本之一。周海婴家里墙上正中,悬挂着他父亲的巨幅照片,便是沙飞拍摄的这一幅。为此,沙飞的次女王雁女士访问周海婴时,海婴怀着缅怀和感激的心情说:“你父亲拍摄的这幅鲁迅像,是我父亲唯一一幅面带笑容的像,神态非常自然,和蔼可亲,真要感谢你父亲!”
  嗣后,沙飞曾将他拍摄的鲁迅先生生前的最后几幅照片,寄给他最崇敬的鲁迅先生。沙飞在一幅相片的背后写道:“鲁迅先生在第二届全国木刻展览会场中与青年木刻家谈话时之情形。沙飞摄。”他在另一幅相片的背后写下了如下的字:“十月八日在上海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场中与青年木刻家谈话时之情形。沙飞摄。版权归作者保留,稿费请寄上海莆石路治安坊五十四号沙飞收。”61年后。海婴翻看家中的照片时,无意中发现了这几张相片背后的字,翻拍并送给了沙飞的女儿王雁。
  笔者根据沙飞在照片背后所写的“沙飞摄。版权归作者保留,稿费请寄上海莆石路治安坊五十四号沙飞收”推断,鲁迅先生当初对沙飞肯定有过帮助推荐发表的许诺。读来春温秋肃,感慨良深!
  然而当时,不想鲁迅先生却突然中断了谈话,转过头来警惕地向沙飞横扫了一眼,显出了明显厌恶和怀疑的神色。
  “先生。是我们自己人。美专的学生沙飞。”黄新波赶快向先生解释道,“他非常仰慕先生。也想聆听先生的教诲。”
  显然鲁迅先生是“误会”了,以为是国民党检查机关的侦探。1932年6月上海木刻社团春地美术研究所在八仙桥青年会举行的画展刚结束。7月13日晚。春地画会周围,便突然出现了大批中西探捕。包围和闯入画会,抓捕了会员江丰、艾青、于海、力场、黄山岩、李岫石等人。押进囚车。解送法庭审判,不容分辩。统统以“危害民国罪”判刑入狱。稍后的1933年10月8日。在座的曹白和力群、代洛等三名青年木刻家,因从事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又被国民党当局以“宣传普罗文化,与三民主义对立”为罪名。逮捕判刑。锒铛入狱了!再说,在夜气如磐的黑暗统治中,先生一直周旋于侦探、盯梢之中,出现在黑名单、匿名信之上,笼罩在逮捕、暗杀和谋害的白色恐怖之下,先生来时的“破帽遮颜”,不正是先生同黑暗势力作毫不妥协的殊死搏斗的一个真实写照吗?!鲁迅先生的“误会”是必然的。
  先生听了解释之后,立刻面露霁色。温和地问沙飞:“你最近拍了些好照片吗?”
  “在十八铺码头拍了几张工人生活,”沙飞的心陡然跳得厉害起来。面对慈父般的鲁迅先生,他心里有多少话想对先生诉说。他前边的路该怎样走?他是多么想聆听先生的教诲啊!但他只向先生坦露心声地说了一句话:“最近我喜欢木刻了。”
  “那么应该特别注意素描哩。”先生又语重心长地关切补充道:“基础打好了才能产生好作品啊!”
  由于鲁迅先生与沙飞的对 话。被急切想了解鲁迅先生对这次木刻展览的指导和评价的问话打断,沙飞便自觉而愉快地执行起自己新闻摄影记者的任务来。
  他手持照相机,稍稍后退了两步,见这时先生微微仰着头。左手的食指与中指间夹着香烟举在胸前,右手支在左胳膊肘上。神态极为欢愉、自然。黄新波微微躬着身子。表现了他聆听先生讲话的专注,曹白双手抱拳,两个拇指在嘴唇上——他听得完全“痴迷”了!·白危右手支颐倾听。陈烟桥背对镜头。以自己浓重的背影。与先生的酱紫色长衬的大片黑影调,造成了画面黑自调子的均衡,且将受光部门的明亮影调衬托得节奏更加鲜明,更好地表现了欢快、愉悦的画面主题,他摁动快门。拍下了《鲁迅先生和青年木刻家在一起》这幅传世之件。
  沙飞又走近几步,他踮起脚来,以微俯的镜头,拍下了《鲁迅先生与林夫、曹白、白危、陈烟桥等的亲切交谈》的镜头。其间国际友人魏璐女士莅会,拍下了《鲁迅先生在木刻展览会上会见魏璐女士》。此外,还拍下了鲁迅先生笑逐颜开时的特写镜头:《鲁迅先生最后的留影》等。
  “先生认为这届展出的作品怎样?”陈烟桥趁先生答复别人的话刚刚讲完的空隙,迫不及待地问道。
  “自然比以前进步多了。首先刻出这么多东西,是在预料之外的。”他一面兴奋地说着。一面出神地盯住墙壁上的一些作品,“但还存在着许多缺点。我们再看下去吧。”他说罢立即站起来,随手戴上帽子,一跨步就走近墙壁跟前去了。
  鲁迅先生留连于木刻展览会上,留连于青年木刻家中间,已经足有三个钟头了。这是他久病后的身躯所绝不能支持的,但他老竟硬挺着孱弱的病躯支持下来了。这里面寄寓了鲁迅先生对于新兴木刻运动和青年木刻家们多么深挚的爱啊!
  足足三个小时的会晤结束之后,沙飞浮想联翩。久久不能平静。要知道,鲁迅先生耗费自己极其宝贵的生命和心血。哺育、培养的木刻家,远不止李桦、黄新波、曹白、白危、陈烟桥、力群这几个人,而是几十人!崭露头角和后来卓有成就的便有徐诗荃、陈卓坤、陈铁耕、江丰、胡一川、黄山岩、何白涛、郑野夫、刘岘、张影、张望、张慧、赖少其、金肇野、程沃渣、唐诃、罗清桢、林绍仑、刘仑、段干青等近四十人。
  想着,想着,沙飞的脑海里形成了这样一个鲜明的意象:鲁迅先生才是一座真正的桥,而那连结着新兴木刻运动彼岸和青年木刻家此岸的桥身,便是他的血肉之躯!
  
  (三)
  
  10月19日——即八仙桥“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后的第11天的凌晨,沙飞从青年木刻家力群等人那里听到了一个令他惊愕不已的噩耗:“鲁迅先生病逝了!”
  巨星殒落,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悼和痛惜之中……对于沙飞来说,简直无法令他相信:“啊!这怎么可能呢?就在11天前,他老人家不是还那么精神矍铄。神采奕奕!竟不知疲倦的和青年木刻家们长谈了三个小时哩!他的音容笑貌,还那样栩栩如生,犹在目前耳畔一般!怎么就如此遽然地离开我们了呢?沙飞便急忙携了自己的照相机。赶到了上海四川北路底施高塔路(现山阴路)9号的鲁迅寓所里。
  沙飞上了二楼,到了鲁迅先生的卧室,鲁迅先生的遗体就静静地躺在他生前睡眠的铁栏杆木板床上,身上盖了一条浅粉色的棉质夹被。脸蒙着一块洁白的纱布。紧靠床头的窗前,便是先生长年累月、夜以继日伏案劳作的书桌:书桌上还散乱地杂放着一些书籍和先生用毛笔写的黑顿顿的手稿。两支‘金不换’的毛笔。如同灌注了生命的精魂一般。凛烈挺立在笔插里,旁边有一只有盖的瓷茶盅,里面的茶水好像还留存着先生唇齿的温热。床头床脚各有一架小小的书柜,想必是为了先生就寝前伸手可取,得以披览的方便。壁上挂着几幅木刻和油-画。其中两幅沙飞能辨识的便是德国著名画家凯绥中国点珂勒惠支女士的版画,另一幅则是海婴的画像。
  不一会儿。力群来了。还有一位青年作家柯灵也来了,沙飞同他们一起轻缓地走至床头,恭敬地给先生深深地鞠躬之后。便轻轻地揭开了蒙在先生脸上的洁白纱布。安眠的先生便呈现在沙飞他们的面前,先生浓密的头发,除夹杂着几根银丝外,仍根根倔强地挺立着,无丝毫屈挠之意。眼和嘴,在浓眉和短髻髭下安祥地闭着。颧骨凸突,双颊低陷。沙飞看着那饱经风霜和沧桑的脸上,那深深的沟壑一般的皱纹,仿佛刀削斧凿,向人们显示着道健与阳刚的气质和力度,表现着至死不向黑暗势力妥协的坚韧和威严。啊!这便是我们慈父般的精神导师——鲁迅先生!先生,我还有很多话未来得及对您说呵。您竟这样快地走了!沙飞流着泪在心里默念着,一旁的力群禁不住呜咽地哭出声来。沙飞也跟着恸哭起来。
  忽然,一个人闯进来,不由分说。一下子扑在先生的遗体上,呼天抢地地恸哭,沙飞和力群将他架起来一看,原来是曹白。这时沙飞和力群停止了悲泣,反来劝慰曹白。
  沙飞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一边抽泣着。一边取出相机,先将镜头对准先生的遗容拍摄了一张。然后又缓步走至先生的床脚,将身子探进床栏杆里去。以微俯偏斜的角度,将先生的遗容和他默默无言的亲密伙伴——书桌,拍摄在一个镜头中。力群则默默地拿出纸笔,画起先生的遗像来。
  正在这时,鲁迅夫人许广平先生牵着哭喊着“爸爸”的海婴进来了,许广平将海婴抱起来,使他能最后再看爱他疼他的爹爹一眼。而小海婴挥舞着小手,“要让爸爸起床,要让爸爸起来!”地哭喊着,让在场的人无不肝肠寸断。
  有一个个子较高的戴着眼镜的男士,轻手轻脚地走进来,他凑近许广平低声说了几句什么,便抱走了海婴,待他刚抱走海婴。一个容貌端丽、气度雍容的妇人便缓步走了进来,紧跟着那戴眼镜的男士也进屋来了。
  沙飞立刻认出了这个脑后梳着一种旧式发髻的,便是孙夫人宋庆龄。那个戴眼镜的男士,后来才知道是文学家冯雪峰。
  许广平连忙起来。拉着宋庆龄的手。哀婉地叫了一声:“孙夫人”,便啜啜泣泣地哭出声来:“昨日入夜,先生便喘息不止。说话也困难了。上半身不时出汗,又粘又冷,不似平日。我给先生揩手,便被先生紧紧地握住。几次都是这样。我想先生大概已经有了死的预感,我怕先生难过,不敢说破。就这样让先生紧紧地握着,直到先生走……”
  据许广平先生后来的回忆说。鲁迅先生与她生离死别地一握时,突然间,使她想起了1925年她与先生定情时,她勇敢而紧张地“握着他(鲁迅先生)的手”。先生他“也报以轻柔而缓缓的紧握”。那是何等诗意的情境!而此时此刻,她却不敢细想过去——这“十年携手共艰危”的过去啊!她只有在心里悲泣……
  孙夫人一边流着泪,劝许广平要“节哀顺变”,一边走到鲁迅先生的遗体旁,瞻仰先生的遗容, 并鞠躬致敬。
  沙飞本要拍下这动人的历史镜头,但被冯雪峰打手势制止了。因孙夫人同国民党当局的关系也是极其复杂微妙的。沙飞也深谙此意,便急忙收起了相机。
  “孙夫人,先生的丧事怎样料理?我要是出面,必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冯雪峰焦急地对宋庆龄说道。
  “这样吧!”宋庆龄想了一下,说:“我想这事由资望素著的大律师沈钧儒老先生出面来办。我这就到沈老先生的律师办事处去。请他帮助在虹桥公墓买一块墓地。……”
  “谢谢孙夫人!……”。许广平说着就又嘤嘤地哭泣起来。宋庆龄又说了几句劝慰的话,便告辞了。
  沙飞他们又一次瞻仰了先生的遗容,便随着走了出来。
  当日的上海《大公报》所发讣告。鲁迅治丧委员会名单共13人(此系草案,非正式稿)。10月20日上海各报(包括《上海日日新闻》)所登讣告和治丧委员会名单才是正式稿。鲁迅治丧委员会由蔡元培、马相伯、宋庆龄、毛泽东、内山完造、A史沫特莱、沈钧儒、茅盾、萧三共9人组成。但中共代表毛泽东的名字。当时除一家外国人办的《上海日日新闻》的日文、中文版曾披露过外。其它诸报。均未敢据实披露。
  各界惊闻噩耗,唁函、唁电纷纷传来。上海各报均通版刊载。沙飞知悉,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出了三份电报:一份致许广平;一份致南京的国民党政府;一份是《告全国同胞书和全世界人士书》。电文中称鲁迅先生是“最伟大的文学家,热忱追求文明的导师,献身于抗日救国的非凡领袖,共产主义苏维埃运动之亲爱的战友。”还指出:“他唤起了无数的人们走上革命的大道,他扶助着青年们使他们像他一样的革命战士。他在中国革命运动中,立下了超人一等的功绩。”党中央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要求国民党政府废除对鲁迅先生生前颁发的一切禁令,给鲁迅以国葬的待遇,并宣付国史馆列传。建造铜像,废止一切禁止言论出版自由的法令等八项建议。国民党政府不但不予答应,反而派出军警、便衣等来监视鲁迅的丧事。
  鲁迅遗体即日下午3时移至万国殡仪馆。暂置二楼。从20日上午9时至下午5时。21上午9时至下午2时为各界民众瞻仰遗容时间,21日下午3时入殓。灵堂上布满了各界群众敬献的花圈和挽联。鲁迅先生穿着棕色的长袍。安详地仰卧着。像是劳作得太疲累了,正在酣然入睡。参加守灵的,文学界有胡风、黄源、田军(即萧军)等作家……
  灵堂中还悬挂着李桦主持的“广州现代版画会”、“上海木刻协会筹备处”等木刻团体和个人陈烟桥、曹白、刘岘、张慧、黄新波、木枫、唐诃、钧初、白危、刘桦等以及日本友人内山嘉吉(即鹿地亘)的唁电、唁函、悼辞和挽联。其中不少青年木刻家一直为先生守灵,曹白这两天就没有离开过先生的遗体。一直守候在身旁。
  这其间,画家司徙乔曾在殡仪馆用竹笔画鲁迅先生遗容,外籍齿科医生奥田为先生拓石膏面容遗像。日籍画家奥林博史依据上海《日日新闻》所载遗容照片绘油画遗像。除寄托哀思外。作永久的纪念。
  沙飞这两天也没有离开殡仪馆,他除了有时替换青年作家木刻家等守灵外。主要的工作是拍摄在殡仪馆中的民众哀悼场面和纪念活动。从其后在桂林举办的沙飞摄影展览会的《沙飞摄影览会专刊》上的“沙飞摄影展览作品目录”来看,其代表作便有《遗体入殓之后》、《万国殡仪馆门前》和《签名参加送殡的女童》等。
  瞻仰鲁迅先生的各界民众络绎不绝,仅20日一天,签名者就达4462人之多。此外还有46个团体。沙飞默默地穿行于熙来攘往的人群中,追寻着感人的镜头。就在20日下午近5时,殡馆将要闭馆之际,一个剪着短发的女小学生。瞻仰过先生遗容后,脸上挂着悲泣的泪水,啜泣不止地伏在签名处的桌子上,一笔一划地签名,写下了为先生送葬的承诺。沙飞趁她伏案签名时。摄下了这个感人的镜头。
  22日下午1时50分举行“启灵祭”。由青年作家、木刻家胡风、萧军、曹白等十多人扶柩上车。许多青年自觉自愿、争先恐后地为先生举打挽联和旗幡等。送殡的各界民众高举着挽联和旗幡步出殡仪馆时,鲁迅治丧委员会主席、德齿居长而体貌哀迈的蔡元培先生,竞伸出他那颤巍巍的双手,非要亲为鲁迅执绋不可!此时。人头攒动,旗幅蔽空。场面十分宠大壮观!接着,是青年作家、木刻家胡风、萧军、曹白等抬着鲁迅先生的灵柩缓缓走出,哀乐低回,哀恸哭声响成一片……沙飞摁动快门,拍下了这浩大、悲壮而动人的场面。
  送殡的队伍缓缓出发了,各界民众参加送葬者多达数万人。这里面有白发皤然的老人,也有稚气未眠的小学生,他们的衣袖上缠着黑纱。胸前戴着素洁的白花,他们都希望再多看先生一眼。再多送先生一程……
  灵车开得慢的时候送殡的民众都朝灵车涌过来,簇拥着灵车,甚至手扶着灵车缓缓前行一用中国传统殡葬文化的“扶灵”来表达对这位中华民族最英勇、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沙飞不知登上了何处的楼房或房顶,用俯镜头拍下了这个尤为动人的特殊场面:这便是题为《送葬队伍》这一新闻摄影佳作。
  下午4时半到达万国公墓地,在墓前追悼大会上,蔡元培、宋庆龄、章乃器先后作了安葬演说。他们哀戚动容、声泪俱下的演说和哀悼,将安葬仪式的悲恸气氛推向高潮,真是天籁呜咽。草木含悲……
  上海民众代表敬献了一面长202厘米、阔103厘米的旗子,覆盖在鲁迅先生的灵柩上,旗上是沈钧儒老先生奋扫如椽大笔。写下的气贯长虹的“民族魂”三个大字。启灵时,请青年作家、木刻家胡风、萧军、黄源、曹白等十余名扶棺者缓缓安放在撒满鲜花的墓穴里。沙飞从送殡到安葬所拍摄的《运灵车驱出殡仪馆时》、《送殡行列之前导》、《音乐队》、《民众歌咏团》、《鲁迅先生精神不死——章乃器先生在鲁迅墓地发表演说》、《伟大的民众葬礼——青年作家们等扶棺入墓穴》、《鲜花满布墓茔》等连同他在八仙桥拍摄的鲁迅先生生前的最后留影等,先后发表在《时代》、《中流》、《时代画报》、《良友画报》等杂志和画报上,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然而,等待着沙飞的,却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勒令他退学的布告和上海国民党反动派当局的追捕令!
  沙飞何去何从呢?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研究甲虫在作品中的隐喻意义,本论题运用阅读法、文献研究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作品中甲虫的形象特征、所蕴含的丰富涵义进行研究,揭示甲虫身上所蕴含的对人的命运的象征、人性的苏醒、人的生存困境等丰富涵义。最后,阐述作品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即人要想摆脱所处的生存困境,就必须重新审视自我,唤醒人性的光辉,实现人生的价值。  关键词:甲虫形象;隐喻意义;《变形记》  [中图分类号]:I106
摘 要:小说《无声告白》围绕主人公莉迪亚的死亡悲剧事件展开,展现了在一个由美籍华裔和一个白人女性组成的跨种族婚姻家庭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主人公莉迪亚的悲剧结局既是其摆脱期待、寻找自我的方式,也是解锁其家庭冲突与矛盾的钥匙。  关键词:《无声告白》;期待摆脱;女性;华裔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6--02  小说《无声告白》是由
中国摄协向中央档案馆捐赠抗震救灾作品  近日,中国摄协举行了“2008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表彰会暨向中央档案馆捐赠抗震救灾优秀作品”仪式。这是中央档案馆在历史上首次收藏摄影作品。  向中央档案馆捐赠抗震救灾优秀作品,在中国摄协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将摄影作品作为史料集体交由中央档案馆收藏。不仅丰富了国家档案的历史资料,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摄影家的地位,扩展了摄影的功能与作用。(摘自上海档案信息网)   
店面右前边,长有参天樹。  整块门坪覆绿荫,免受炎凉苦。  十几载光阴,见证风和雨。  一盏清茶共享醇,雨霁听风诉。
国泰民安遍远涯,庆生大地好年华。  中华瑰宝香天外,秋水辞章逐澜花。  月照河山添锦绣,圆明江海灿云霞。  萬方情愫古今秀,家国新篇蕴艺葩。
摘 要:《呼啸山庄》被认为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唯一的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作品。全书围绕男女主人公希斯克厉夫和卡瑟琳之间的感情展开,揭示婚姻爱观随之异化后的爱的泯灭,人性的凶残。卡瑟琳与希斯克厉夫的爱情由爱生恨,演绎了婚姻爱情中情感的微妙与复杂,作品给人们提供认知道德伦理底线有所启示。  关键词:爱情伦理;卡瑟琳;希斯克厉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这些油菜花 开得有情有义  你来或走 轻轻地 悄悄地  挥不挥衣袖 带不带走云彩 都不重要  关键是这些花 依旧开得从从容容  你行迹匆匆 从身旁无视地飘过  无论有心或无意 都不重要  关键是这些花 依旧开得有声有色  你来或不来 忘了或拉黑我 都不重要  关键是寒冬已去 春天已来  这些花 依旧开得有情有义  信不信随你 花海留影 车流堵塞花心  或是夜色笼罩 门庭冷落 都不重要  即使繁花殆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背景是1941年底日军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继而进攻东南亚各国。翌年5月,日军占领缅甸,企图切断中国唯一的国际交通大动脉,直接威胁中国的西南大后方;在西面胁迫印度脱离英国,进而与德军在中东会师。为此,中、美、英三国决定反攻缅甸,商定发动缅北、滇西作战。《我的团长我的团》所描述的就是这场战争中的一个局部战场。    我对这场战争的认识,是20多年前从原国民党高级将领那里
摘 要:冰心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作家,她笔下的文章温柔、纯净,是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本文主要对冰心散文的创作理念、创作主题以及创作视角进行分析,总结冰心散文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冰心散文;儿童文学;启示  作者简介:冯敏洁(1980.9-),女,汉族,广西柳州人,讲师,研究方向:儿童文学、文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重九登临意兴豪,秋山望断雁南翱。  文人洒脱才思涌,墨客纵情妙笔操。  紫菊飘香胜地醉,彩云呈吉楚天高。  时逢佳节精神爽,学插茱萸乐一遭。  登高感怀  亲近自然多飒朗,童心不泯兴昂扬。  云浮天际千山静,雾绕峰峦万壑霜。  清澈崖泉溪澗淌,婆娑树影寺僧藏。  秋高气爽临仙境,疑是蓬莱富贵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