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探究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2008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没有思维活动就谈不上数学教学,更谈不上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创造性思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才能得以培养和发展的。因此,教学中要结合创造性思维的结构特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再创造”,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处理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今,在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背景下,青少年儿童的成长问题越来越突出,党和国家对此也显示出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样看来,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而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心理素质等培养,偏重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训练的方法,妨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所以,只有改革原有的课程教育方法,重视以体验、活动为基础的课程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活动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所谓活动情境,就是把儿童置于研究现实的未知问题的活动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例如创设了诸如生活的活动情境,动手操作的活动情境,实践体验的活动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活动中问题的存在,从而开动脑筋去在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从数学的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模式。学生把实践活动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达到学以致用。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身心愉快地发展。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学生学完“1元=10角,1角=10分”后,我引导他们思考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一句话激起了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情感,学生纷纷说:“我知道1元还可以等于2个5角。”“1角等于5个2分。”……可见同学们思维的流畅性、创造性,都能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当“顾客”拿着1元钱来找“工作人员”换零钱时,大家是各显神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换钱方法,如:2张5角的;5张2角的; 1张2角、3张1角和1张5角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课堂也因此引发出学生的活力。在活动中,我又用一定时间,让学生在活动演练中学习“买东西”。学生在活动中识别商品,看标价对话,拿钱找钱,并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学生不仅掌握了钱与钱的等价交换,更学会了生活中钱与物的等价交换。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设计数学问题,造成学生的认识冲突,产生不足之感和探求之心,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参与到发现矛盾冲突、探究提取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去。这样,教师在活动中架起了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个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具体分析的感受,激起相应的学习情绪,自始至终地主动探索,实现了数学的再创造。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会到数学的有用之处,享受到数学的内存之乐。课堂也因此焕发出了学生的生命活力。
  二、注重动手操作,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在编排时就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编排原则,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拼组图形”的练习时,课前老师准备许多大小各异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照着例题的图形拼图,然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拼组。教师要求学生任意选出老师课前准备的教具,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结果,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他们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人物等等。如拼出了不倒翁、小松树、小鸡、人物等。就连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拼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引导语言表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是表述思维的工具。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的概念,基本算理、计算方法的理解。因此,在底年级教学中,让学生动口表述算理,讲清思路,说明原因,归纳方法等,达到深化理解知识,内化新知含义,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设计开放式题目,有助于帮助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1、让学生说出操作过程。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所摄取的信息,最终需要借助于数学语言复述出来,达到内化的目的。如教学“9 5”,教师引导学生边摆边说:“从右边5根小棒中拿出1根放到左边,9根和1根组成10根,再加上右边剩下的4根得到14根小棒。”这样使学生在手、脑、口并用中理解“凑十法”算理。
  2、根据算式说算理或计算方法。在讲授新知识时,就必须让学生充分表达其思维过程,尽量做到人人参与。如“13—4”,启发学生想:4加几得13?所以13减4得几。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根据错题讲原因。设计学生易出错的题,让学生說明原因,这样有利于区分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达到突出本质特征的目的。
  4、说应用题中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多角度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散,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生动,科学简练,最终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讲究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过程是个体的认识活动。小学的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例如,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老师应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并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体会方法的灵活性,比较方法的优缺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也要让学生一题多解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我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例题时,我就没有用课本中的计算思路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体验中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找出题的多种计算方法。在教师”看谁最聪明,想的方法最多”这样富有激励、煽动的语言刺激下,学生兴趣盎然,探索情趣高涨。通过动手、动脑,一张张小嘴娓娓道出了各种不同的计算思路。有些与课本中的计算思路虽然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实在难能可贵,这就是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表现出来的很了不起的求异和创新。我在每位同学表达了自己探索的计算方法后,都用他们的名字命名了这种计算方法,从而满足和鼓励了学生探索、表达的强烈欲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其他文献
【摘要】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一个重点.特别是在教学改革后,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成为每一个教师的重大责任和义务。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方法新课改新教材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的向我们走来,一个崭新的教材也展现在我
【摘要】由于高中对于生物课的课程安排较少,而新课程的标准要求较多,这就对教师尤其是学生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生物实际应用的实验课程能够带动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合作互助的能力,将学生的课本理论与实践实验完美结合,有效地提高了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本文针对如何提高目前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出了几点高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效率  一、深度解析教材 设计教学方案  教材课本作为教学的大纲,
老师们天天都在上课,也常常去听别人的课 ,大家看到的课堂教学往往有两种不同的场面:其一,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投入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其二,则是另一种场面,教师枯燥乏味地讲解,学生机械重复地做题,呆板的教法沉闷的课堂气氛 .学生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这是为什么呢?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5分钟,为什么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同呢?这就是我们今
【摘要】与传统教学相比,动态生成式教学强调知识的动态生成性、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性,这对于革新传统教学观念,实现主动、有效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动态生成式教学的策略,并以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教学为例,说明所举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数学课堂动态生成式教学策略运用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过程,追求课堂教学
【摘要】信息技术的普及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才能有效地用好多媒体信息技术,实现和优化传统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应该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运用多媒体,攻破重难点;运用多媒体,转抽象为直观;运用多媒体,加强算理、算法理解。运用多媒体,增加练习的密度和趣味性。通过这些方式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教学效率兴趣信息技术  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