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没有思维活动就谈不上数学教学,更谈不上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创造性思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才能得以培养和发展的。因此,教学中要结合创造性思维的结构特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再创造”,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处理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今,在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背景下,青少年儿童的成长问题越来越突出,党和国家对此也显示出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样看来,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而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心理素质等培养,偏重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训练的方法,妨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所以,只有改革原有的课程教育方法,重视以体验、活动为基础的课程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活动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所谓活动情境,就是把儿童置于研究现实的未知问题的活动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例如创设了诸如生活的活动情境,动手操作的活动情境,实践体验的活动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活动中问题的存在,从而开动脑筋去在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从数学的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模式。学生把实践活动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达到学以致用。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身心愉快地发展。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学生学完“1元=10角,1角=10分”后,我引导他们思考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一句话激起了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情感,学生纷纷说:“我知道1元还可以等于2个5角。”“1角等于5个2分。”……可见同学们思维的流畅性、创造性,都能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当“顾客”拿着1元钱来找“工作人员”换零钱时,大家是各显神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换钱方法,如:2张5角的;5张2角的; 1张2角、3张1角和1张5角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课堂也因此引发出学生的活力。在活动中,我又用一定时间,让学生在活动演练中学习“买东西”。学生在活动中识别商品,看标价对话,拿钱找钱,并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学生不仅掌握了钱与钱的等价交换,更学会了生活中钱与物的等价交换。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设计数学问题,造成学生的认识冲突,产生不足之感和探求之心,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参与到发现矛盾冲突、探究提取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去。这样,教师在活动中架起了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个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具体分析的感受,激起相应的学习情绪,自始至终地主动探索,实现了数学的再创造。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会到数学的有用之处,享受到数学的内存之乐。课堂也因此焕发出了学生的生命活力。
二、注重动手操作,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在编排时就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编排原则,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拼组图形”的练习时,课前老师准备许多大小各异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照着例题的图形拼图,然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拼组。教师要求学生任意选出老师课前准备的教具,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结果,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他们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人物等等。如拼出了不倒翁、小松树、小鸡、人物等。就连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拼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引导语言表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是表述思维的工具。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的概念,基本算理、计算方法的理解。因此,在底年级教学中,让学生动口表述算理,讲清思路,说明原因,归纳方法等,达到深化理解知识,内化新知含义,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设计开放式题目,有助于帮助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1、让学生说出操作过程。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所摄取的信息,最终需要借助于数学语言复述出来,达到内化的目的。如教学“9 5”,教师引导学生边摆边说:“从右边5根小棒中拿出1根放到左边,9根和1根组成10根,再加上右边剩下的4根得到14根小棒。”这样使学生在手、脑、口并用中理解“凑十法”算理。
2、根据算式说算理或计算方法。在讲授新知识时,就必须让学生充分表达其思维过程,尽量做到人人参与。如“13—4”,启发学生想:4加几得13?所以13减4得几。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根据错题讲原因。设计学生易出错的题,让学生說明原因,这样有利于区分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达到突出本质特征的目的。
4、说应用题中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多角度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散,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生动,科学简练,最终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讲究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过程是个体的认识活动。小学的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例如,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老师应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并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体会方法的灵活性,比较方法的优缺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也要让学生一题多解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我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例题时,我就没有用课本中的计算思路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体验中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找出题的多种计算方法。在教师”看谁最聪明,想的方法最多”这样富有激励、煽动的语言刺激下,学生兴趣盎然,探索情趣高涨。通过动手、动脑,一张张小嘴娓娓道出了各种不同的计算思路。有些与课本中的计算思路虽然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实在难能可贵,这就是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表现出来的很了不起的求异和创新。我在每位同学表达了自己探索的计算方法后,都用他们的名字命名了这种计算方法,从而满足和鼓励了学生探索、表达的强烈欲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一、创设活动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所谓活动情境,就是把儿童置于研究现实的未知问题的活动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例如创设了诸如生活的活动情境,动手操作的活动情境,实践体验的活动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活动中问题的存在,从而开动脑筋去在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从数学的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模式。学生把实践活动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达到学以致用。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身心愉快地发展。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学生学完“1元=10角,1角=10分”后,我引导他们思考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一句话激起了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情感,学生纷纷说:“我知道1元还可以等于2个5角。”“1角等于5个2分。”……可见同学们思维的流畅性、创造性,都能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当“顾客”拿着1元钱来找“工作人员”换零钱时,大家是各显神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换钱方法,如:2张5角的;5张2角的; 1张2角、3张1角和1张5角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课堂也因此引发出学生的活力。在活动中,我又用一定时间,让学生在活动演练中学习“买东西”。学生在活动中识别商品,看标价对话,拿钱找钱,并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学生不仅掌握了钱与钱的等价交换,更学会了生活中钱与物的等价交换。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设计数学问题,造成学生的认识冲突,产生不足之感和探求之心,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参与到发现矛盾冲突、探究提取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去。这样,教师在活动中架起了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个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具体分析的感受,激起相应的学习情绪,自始至终地主动探索,实现了数学的再创造。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会到数学的有用之处,享受到数学的内存之乐。课堂也因此焕发出了学生的生命活力。
二、注重动手操作,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在编排时就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编排原则,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拼组图形”的练习时,课前老师准备许多大小各异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照着例题的图形拼图,然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拼组。教师要求学生任意选出老师课前准备的教具,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结果,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他们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人物等等。如拼出了不倒翁、小松树、小鸡、人物等。就连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拼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引导语言表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是表述思维的工具。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的概念,基本算理、计算方法的理解。因此,在底年级教学中,让学生动口表述算理,讲清思路,说明原因,归纳方法等,达到深化理解知识,内化新知含义,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设计开放式题目,有助于帮助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1、让学生说出操作过程。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所摄取的信息,最终需要借助于数学语言复述出来,达到内化的目的。如教学“9 5”,教师引导学生边摆边说:“从右边5根小棒中拿出1根放到左边,9根和1根组成10根,再加上右边剩下的4根得到14根小棒。”这样使学生在手、脑、口并用中理解“凑十法”算理。
2、根据算式说算理或计算方法。在讲授新知识时,就必须让学生充分表达其思维过程,尽量做到人人参与。如“13—4”,启发学生想:4加几得13?所以13减4得几。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根据错题讲原因。设计学生易出错的题,让学生說明原因,这样有利于区分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达到突出本质特征的目的。
4、说应用题中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多角度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散,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生动,科学简练,最终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讲究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过程是个体的认识活动。小学的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例如,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老师应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并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体会方法的灵活性,比较方法的优缺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也要让学生一题多解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我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例题时,我就没有用课本中的计算思路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体验中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找出题的多种计算方法。在教师”看谁最聪明,想的方法最多”这样富有激励、煽动的语言刺激下,学生兴趣盎然,探索情趣高涨。通过动手、动脑,一张张小嘴娓娓道出了各种不同的计算思路。有些与课本中的计算思路虽然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实在难能可贵,这就是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表现出来的很了不起的求异和创新。我在每位同学表达了自己探索的计算方法后,都用他们的名字命名了这种计算方法,从而满足和鼓励了学生探索、表达的强烈欲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