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我市已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幼儿教育受到人们空前的重视。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满足社会对幼儿教师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笔者认为主要做好以下两点:
一、掌握学生心理状况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
由于这些正值青春期的学生是在升学、就业倍受打击的情况下才走进了中等职业学校,这就导致她们心理问题多发、易发且复杂多变,无视这一特性,必将给教育教学带来难以逾越的障碍,也必然会影响她们的正常学业发展和身心健康。其心理状况主要表现为:
1、学习目的不明,学习兴趣不浓。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同普通教育相比有很大差异,没有频繁的考试,没有升学的压力,不少学生由初中转入中职后,有较长一段时间的不适应期:不知该学什么,如何学;烦躁不安,去留不定;态度敷衍,得过且过;对考试或某些课程的学习存在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等等。
2、成绩差,自卑自贱心理严重。这些成绩“差”而被挡在高中大门外的学生由于长期处在被人瞧不起的地位,常常听到的是指责和不满,看到的是歧视,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他们认为上中等职业学校是丢人的事儿,甚至不愿对别人说自己在中等职业学校上学。因而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消极思想,自卑自贱心理特别严重。
3、长期压抑,情感冷漠,逆反心理强。在初中由于成绩不理想,他们成了老师眼里“不可教”的孩子,家长眼里“没希望”的一代,亲友眼里“不学好”的典型。长期的压抑,使他们产生严重的失落感,情感世界的“冻土层”越来越厚,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态度冷漠,对他人特别是老师总怀有戒心或敌意。
4、择业焦虑,对所学专业信心不足。表现为:一是能否顺利就业成为他们最大的“心病”,他们害怕自己学历低,害怕“毕业就是下岗”,因此整天寝食不安;二是有些学生总想找到有社会地位的、体面轻松的、收入高待遇好的工作,误以为学幼师将来就是哄孩子的,工资待遇又低,因此显得无所适从,心理极度矛盾;三是一些学生对幼师专业没兴趣,又没有合适的专业可上,被动选择了该专业,因此整天心绪不宁、愁眉苦脸。
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应有行之有效的做法
如何破解这一顽症,是每个从事幼儿师范专业教育者必然面对的课题。笔者认为,遵循青年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改造主观世界,创设教育环境,克服心理矛盾,对症下药,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水平,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一种有效可行途径。笔者的具体做法是:
1、突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坚定择业信念。开学初不要急于上新课,先进行几节课的入学教育——“洗脑”。首先让学生了解中等职业学校的性质和教育目标(学一技之长,培养落地生根人才),引导学生彻底改变初中时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其次让学生了解幼师专业的就业前景(如国家政策、本地学前教育状况及当一名幼儿老师的好处等),不回避,不隐瞒,点破难处,说透心事,教育学生面对现实,从而坚定学生的择业信念。
2、建立新型关系,促使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古人云“若言琴上有琴声,琴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是说弹琴,既要有琴,又要有弹琴的手指,两者只有巧妙结合起来,才有美妙动听的音乐,教学过程同样如此,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否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将会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应尽种种努力建立新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1)老师需高素养,严自我。一个教师良好的道德情操、高尚的审美情趣、浓厚的学科兴趣和精湛的学术水平,都是学生的好榜样。老师在严格要求学生前,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先于学生的行为去做,后于学生的语言去想,把自己与学生平等相待,做学生心中的偶像,这样学生就会口服心服,师生关系才会融洽。
(2)老师应爱学生,动真情。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扮演许多角色,有父母的形象、模范的形象、更有朋友和知己的形象。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不要吝啬我们的语言和行动,把爱说出来:“你们都很可爱”“老师很喜欢你们”……;把爱表现出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关心学生生活起居和情感世界,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让学生确实感受到爱的存在;善于和学生沟通交流,尤其是那些“问题”学生,主动与其聊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逐渐拉近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学习、生活、情感中的烦恼,要善于聆听,并耐心的帮其分析、解决,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处交,学生就会把老师当作自己的好朋友,敞开心扉,听从老师的教导,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让我们把更多爱的阳光洒向这些内心世界存有冰冷因子的孩子们,以心交心、以情育情。
(3)老师要放架子,密联系。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与科任老师疏远的现象较多。要改变这种状况,老师要充分给予和学生相处的机会:上课前,可以早到几分钟,与学生进行沟通;课中提问要和蔼可亲,学生回答完问题应请其坐下,即使答错了也要多用鼓励的语言,那怕学生违反了课堂纪律,也不要轻易辱骂,有时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小小的玩笑,都能起到意想不到效果;下课时,老师不要急于离开教室,让学生先离开,这小小的举动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因而会引起学生对老师极大的信任;同时积极参与学生的集体活动,如中秋晚会、元旦会餐、野炊活动等,和他们一起唱歌、跳舞、玩游戏……这样的沟通、参与,自然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
(4)老师会重个性,有眼光。幼师专业学生既把自己划分在“差生”的行列,又反感受人歧视,他们和老师、同学之间早就筑起了“敌意”的“围墙”,形成畸形的师生关系。因此老师要善于从她们身上找到其闪光点,尊重她们的人格,多一些信任与欣赏,没有欣赏就没有教育,欣赏促进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学生讲故事、唱歌、跳舞时,笔者也会不时地由衷赞叹:“当你们的观众真是一种享受”。对于这种欣赏,他们自然是激动不已,因为还没有谁用这样的语言评价过他们,在他们感动的目光中既有对老师的信任,又有对自己所选专业的自信。
(5)老师能和谐处,作榜样。科任老师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也会迁移默化地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一支和谐的教师队伍须靠每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一要有共同的责任感,人人都以管理学生为己任,齐抓共管;二要相互宽容、理解、赏识,不贬低、不拆台;三要多交流,共同探索管理学生的办法和教学方法,取长补短。这样,教师团结了,师生力量凝聚了,班风正了,学风浓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一、掌握学生心理状况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
由于这些正值青春期的学生是在升学、就业倍受打击的情况下才走进了中等职业学校,这就导致她们心理问题多发、易发且复杂多变,无视这一特性,必将给教育教学带来难以逾越的障碍,也必然会影响她们的正常学业发展和身心健康。其心理状况主要表现为:
1、学习目的不明,学习兴趣不浓。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同普通教育相比有很大差异,没有频繁的考试,没有升学的压力,不少学生由初中转入中职后,有较长一段时间的不适应期:不知该学什么,如何学;烦躁不安,去留不定;态度敷衍,得过且过;对考试或某些课程的学习存在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等等。
2、成绩差,自卑自贱心理严重。这些成绩“差”而被挡在高中大门外的学生由于长期处在被人瞧不起的地位,常常听到的是指责和不满,看到的是歧视,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他们认为上中等职业学校是丢人的事儿,甚至不愿对别人说自己在中等职业学校上学。因而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消极思想,自卑自贱心理特别严重。
3、长期压抑,情感冷漠,逆反心理强。在初中由于成绩不理想,他们成了老师眼里“不可教”的孩子,家长眼里“没希望”的一代,亲友眼里“不学好”的典型。长期的压抑,使他们产生严重的失落感,情感世界的“冻土层”越来越厚,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态度冷漠,对他人特别是老师总怀有戒心或敌意。
4、择业焦虑,对所学专业信心不足。表现为:一是能否顺利就业成为他们最大的“心病”,他们害怕自己学历低,害怕“毕业就是下岗”,因此整天寝食不安;二是有些学生总想找到有社会地位的、体面轻松的、收入高待遇好的工作,误以为学幼师将来就是哄孩子的,工资待遇又低,因此显得无所适从,心理极度矛盾;三是一些学生对幼师专业没兴趣,又没有合适的专业可上,被动选择了该专业,因此整天心绪不宁、愁眉苦脸。
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应有行之有效的做法
如何破解这一顽症,是每个从事幼儿师范专业教育者必然面对的课题。笔者认为,遵循青年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改造主观世界,创设教育环境,克服心理矛盾,对症下药,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水平,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一种有效可行途径。笔者的具体做法是:
1、突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坚定择业信念。开学初不要急于上新课,先进行几节课的入学教育——“洗脑”。首先让学生了解中等职业学校的性质和教育目标(学一技之长,培养落地生根人才),引导学生彻底改变初中时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其次让学生了解幼师专业的就业前景(如国家政策、本地学前教育状况及当一名幼儿老师的好处等),不回避,不隐瞒,点破难处,说透心事,教育学生面对现实,从而坚定学生的择业信念。
2、建立新型关系,促使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古人云“若言琴上有琴声,琴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是说弹琴,既要有琴,又要有弹琴的手指,两者只有巧妙结合起来,才有美妙动听的音乐,教学过程同样如此,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否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将会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应尽种种努力建立新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1)老师需高素养,严自我。一个教师良好的道德情操、高尚的审美情趣、浓厚的学科兴趣和精湛的学术水平,都是学生的好榜样。老师在严格要求学生前,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先于学生的行为去做,后于学生的语言去想,把自己与学生平等相待,做学生心中的偶像,这样学生就会口服心服,师生关系才会融洽。
(2)老师应爱学生,动真情。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扮演许多角色,有父母的形象、模范的形象、更有朋友和知己的形象。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不要吝啬我们的语言和行动,把爱说出来:“你们都很可爱”“老师很喜欢你们”……;把爱表现出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关心学生生活起居和情感世界,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让学生确实感受到爱的存在;善于和学生沟通交流,尤其是那些“问题”学生,主动与其聊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逐渐拉近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学习、生活、情感中的烦恼,要善于聆听,并耐心的帮其分析、解决,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处交,学生就会把老师当作自己的好朋友,敞开心扉,听从老师的教导,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让我们把更多爱的阳光洒向这些内心世界存有冰冷因子的孩子们,以心交心、以情育情。
(3)老师要放架子,密联系。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与科任老师疏远的现象较多。要改变这种状况,老师要充分给予和学生相处的机会:上课前,可以早到几分钟,与学生进行沟通;课中提问要和蔼可亲,学生回答完问题应请其坐下,即使答错了也要多用鼓励的语言,那怕学生违反了课堂纪律,也不要轻易辱骂,有时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小小的玩笑,都能起到意想不到效果;下课时,老师不要急于离开教室,让学生先离开,这小小的举动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因而会引起学生对老师极大的信任;同时积极参与学生的集体活动,如中秋晚会、元旦会餐、野炊活动等,和他们一起唱歌、跳舞、玩游戏……这样的沟通、参与,自然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
(4)老师会重个性,有眼光。幼师专业学生既把自己划分在“差生”的行列,又反感受人歧视,他们和老师、同学之间早就筑起了“敌意”的“围墙”,形成畸形的师生关系。因此老师要善于从她们身上找到其闪光点,尊重她们的人格,多一些信任与欣赏,没有欣赏就没有教育,欣赏促进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学生讲故事、唱歌、跳舞时,笔者也会不时地由衷赞叹:“当你们的观众真是一种享受”。对于这种欣赏,他们自然是激动不已,因为还没有谁用这样的语言评价过他们,在他们感动的目光中既有对老师的信任,又有对自己所选专业的自信。
(5)老师能和谐处,作榜样。科任老师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也会迁移默化地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一支和谐的教师队伍须靠每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一要有共同的责任感,人人都以管理学生为己任,齐抓共管;二要相互宽容、理解、赏识,不贬低、不拆台;三要多交流,共同探索管理学生的办法和教学方法,取长补短。这样,教师团结了,师生力量凝聚了,班风正了,学风浓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