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也就是说,现在的语文教学在重视人文性的同时,更应重视其工具性。“读”和“写”是学生丰富情感、陶冶精神、净化心灵的平台,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沃土。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输出,二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很好地告诉我们“读”与“写”的关系。所以,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小学“读写结合”进行重新定位。
一、读写结合的作用。
读写教学中,不仅要重视阅读能力的提高,还要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重视阅读和作文的训练,还要花气力进行听说的训练;不仅要启发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意义,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审美的锻炼。勤于读写,必然会促使学生的认识、思维、审美等能力的增强,必然会促使学生自觉地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去读写“社会”这本“大教材”。进入这样的良性循环,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社会价值,这不正是我们所努力追求的么?
二、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
1 分解性原则。
在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应根据一单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重点,确定读写结合的阶段目标,渗透某个要点和某种写作技能。当学生掌握了这一阶段的目标之后,再确定下一阶段的训练目标,再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
2 练习性原则。
读写结合单凭讲解是不能使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的,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时常随文进行一些小练笔,将“读中学写”落到实处。
三、读写结合的基本方法。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读写结合的指导方法也很多,现列举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 仿写练习。
这种方法适合于中、低年级,中、低年级学生学习写作需要老师扶一把,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否则,学生将出现怕写作文的现象。
(1)仿句式。
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应从最基本的句子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每课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句子反复诵读甚至会背,并对学生习作中易错的句子类型多加指导,对常见的连接句、简单的并列句,可先让学生复述其妙处,再进行仿写。这样,既积累了知识,也让学生知道选词用语须合乎语言规范t应准确使用词语,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贯通顺。
(2)仿顺序。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先后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
(3)仿结构。
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落结构仿写,也可以是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以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如《桂林山水》一课,全文是按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安排材料,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写自己熟悉的景点。
2 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以读悟写。
(1)品词品句,以读悟写。
阅读教学中,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要精心品味,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的“冒出来”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了换词式,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冒出来”是什么意思?可以换其它词吗?为什么作者不用“生出来”而用“冒出来”?通过引导,学生很快明白了“冒出来”一词,写出了由于池里的荷花挨挨挤挤的,荷花必须用力地向上生长,才能长出来的动态美。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准确o
(2)品段落,以读悟写。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的段落写法都很有特色,若教学中充分进行读写训练,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益。
(3)品标点,以读悟写。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到文中有省略号,有时为了突出省略号的作用,会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省略的内容是什么。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据省略号作小练笔。
3 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及时有效进行读写训练。
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化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故而学生的阅读要精深,不单在现有的句段方面,还要悟领文章的思想内涵,并就此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下来。如此既拓宽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又增加写的训练机会,提高了读写训练的效益。
(1)着眼故事的结局,进行读写训练。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2)着眼故事插图,进行读写训练。
小学语文课本都配有课文插图,这些插图不是编者随意加上去的,而是有一定目的。我们教学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让它成为一条读写训练的纽带。
(3)着眼读后的感受,进行读写训练。
阅读是读懂文章,作文是思想情感的表达。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适用已学知识的重组创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实践中,要真正做有心人。把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作为自身教学的目标,在“读”“写”之间寻找结合点,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为“母语”的传承、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一、读写结合的作用。
读写教学中,不仅要重视阅读能力的提高,还要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重视阅读和作文的训练,还要花气力进行听说的训练;不仅要启发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意义,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审美的锻炼。勤于读写,必然会促使学生的认识、思维、审美等能力的增强,必然会促使学生自觉地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去读写“社会”这本“大教材”。进入这样的良性循环,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社会价值,这不正是我们所努力追求的么?
二、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
1 分解性原则。
在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应根据一单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重点,确定读写结合的阶段目标,渗透某个要点和某种写作技能。当学生掌握了这一阶段的目标之后,再确定下一阶段的训练目标,再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
2 练习性原则。
读写结合单凭讲解是不能使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的,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时常随文进行一些小练笔,将“读中学写”落到实处。
三、读写结合的基本方法。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读写结合的指导方法也很多,现列举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 仿写练习。
这种方法适合于中、低年级,中、低年级学生学习写作需要老师扶一把,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否则,学生将出现怕写作文的现象。
(1)仿句式。
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应从最基本的句子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每课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句子反复诵读甚至会背,并对学生习作中易错的句子类型多加指导,对常见的连接句、简单的并列句,可先让学生复述其妙处,再进行仿写。这样,既积累了知识,也让学生知道选词用语须合乎语言规范t应准确使用词语,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贯通顺。
(2)仿顺序。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先后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
(3)仿结构。
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落结构仿写,也可以是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以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如《桂林山水》一课,全文是按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安排材料,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写自己熟悉的景点。
2 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以读悟写。
(1)品词品句,以读悟写。
阅读教学中,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要精心品味,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的“冒出来”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了换词式,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冒出来”是什么意思?可以换其它词吗?为什么作者不用“生出来”而用“冒出来”?通过引导,学生很快明白了“冒出来”一词,写出了由于池里的荷花挨挨挤挤的,荷花必须用力地向上生长,才能长出来的动态美。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准确o
(2)品段落,以读悟写。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的段落写法都很有特色,若教学中充分进行读写训练,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益。
(3)品标点,以读悟写。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到文中有省略号,有时为了突出省略号的作用,会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省略的内容是什么。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据省略号作小练笔。
3 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及时有效进行读写训练。
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化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故而学生的阅读要精深,不单在现有的句段方面,还要悟领文章的思想内涵,并就此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下来。如此既拓宽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又增加写的训练机会,提高了读写训练的效益。
(1)着眼故事的结局,进行读写训练。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2)着眼故事插图,进行读写训练。
小学语文课本都配有课文插图,这些插图不是编者随意加上去的,而是有一定目的。我们教学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让它成为一条读写训练的纽带。
(3)着眼读后的感受,进行读写训练。
阅读是读懂文章,作文是思想情感的表达。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适用已学知识的重组创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实践中,要真正做有心人。把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作为自身教学的目标,在“读”“写”之间寻找结合点,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为“母语”的传承、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