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梁鸿的《作为神话和故乡的南阳》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i84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鸿近几年火了,是因为非虚构写作,《中国在梁庄》爆红之后,又写了《出梁庄记》,今年又出版了小说集《神圣家族》,继续是写她的故乡。《作为神话和故乡的南阳》依然是这个主题,短短两千多字,却写出了丰满的内容,充盈着浓烈的感情,更有复杂沉重的思绪。我们感觉到了一种别样的散文格调,这种格调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疏朗中的密实”。
  疏朗,是指作品的结构或者所写内容,不粘滞,不胶着,同时不滞重,不浑浊。读起来轻盈爽快。散文要达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众多的散文读起来如牛车行于泥途,要么如火车驰于轨道,虽有速度却无洒脱与自由。其毛病之根源何在?从这篇作品里我们试可以进行一回剖析,看个明白。
  首先,它的内容有相当大相当多的转换,能使读者免除沉闷之感。全文写了很多内容,开篇用了四分之一强的篇幅写一个叫梁贤生的人及其一家的命运。这个人是梁庄最早出走进入城市的人,在梁庄人的心目中是一个神话人物。因为他在城里发了大财,“贤生开大型批发部;贤生办出租车公司,拥有几十辆小轿车;贤生是黑社会头子;贤生黑道、白道通吃;贤生的兄弟姊妹都在南阳买房买了车……”总之,他是“最早的出走神话的缔造者”,而他出走的那个“神秘的、金光闪闪的地方”就是南阳——注意,此时的“南阳”还不是作者的“故乡”;作者认它作故乡不需要待以时日。但是,作者一开头就交代梁贤生死了,是最早出去的,也是最早回来的人。这个神话人物及其创造的神话故事终于被打破了。第二个内容写作者成人后从北京归来,一路坐火车所看见的景象及其感受。这个内容非常简单,只有一个段落。但它引出了第三个内容:对故乡南阳的整体认知,包括它的山川自然、文化历史和文献物产等。其次,在这个三个主要内容里,作者也不执着于一端,不断地宕开、深入,写得摇曳多变。比如第一部分写梁贤生故事,其中就写到作者本人在南阳城读书时对南阳的印象及景观,然后很自然地写到作者一个意外的邂逅:贤生的大弟弟贤义竟然是一个骑破旧三轮车拉客谋生的人!再如第三个内容里插入的《水经注》中关于“湍水”的文字,以及自己写作《中国在梁庄》时,这段文字引起的感想。总之,在这三大内容里又分别写出了许多不同的更细的内容。全篇一直处于文字和内容的流动之中,不断地宕开、深入,再宕开,再深入。
  密实,则是由于这篇作品摒弃了虚浮的空话和空泛的抒情。我们发现梁鸿作为一个非虚构作家,在这里同样不尚虚构而崇尚写实。在写梁贤生的第一个内容里,读者读到的文字全是实实在在的叙事,有着当下生活的真实形象和气味,有着独特的个性。此外就是细腻的景物描写,如滨河路旁的朱雀雕像:“朱黑色,张着翅膀,伫立在那儿。傍晚时分,天光微暗,那只展翅欲飞却又凝神不动的朱雀散发着让人屏息的光华。”再如写到在火车上看到的南阳盆地的景色:“坐在火车上,空气从清凛干冷到湿润柔软,窗外的风景从寥廓萧瑟的原野、营养不良的小山包,逐渐转换为一望无际的、绿色的平原时,我知道,南阳到了。”作者甚至写到“那平原之上,总有一个个孤独的坟头,坟头上总有一棵孤零零的柳树。而远处,则是一个个被树木掩映的村庄……”这些实在的叙事和场景描写,由于不断的转换,使得作品密度增大;却不是那些呆滞的堆砌或缺乏节制的夸饰,读起来自然有截然不同的愉悦。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诸多内容串在一篇作品里,并不嫌生硬割裂,反使读者觉得自然圆融,血脉相通,主要原因是有一个思绪在起作用,用作者的话来说,“无论是城市、乡村、大地还是原野,总是在变化中向人类展现生活内在的残缺。就像第一次来到梦想中的遥远的神话之地……在这座小城里,仍然有着悲欢离合的各样人生。”这个对于故乡的神话色彩与现实残缺的思考就是作品的灵魂。
  梁鸿在一篇创作谈里说:“喜欢柔软、绵长的叙事,喜欢语言犹如触角,朝着各个方向伸向最幽深的地方。喜欢万物关联的感觉,窗外鹅黄的柳叶和微风、灰尘、阳光,和楼房、阴影及房间里正在朝外看的我,都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平衡和互生关系。”
  这篇作品正是这种追求的体现。
  席星荃,著名散文家,曾获第二届湖北文学奖提名奖及第三届冰心散文奖等多种奖项,现居湖北襄阳。
其他文献
名师简介:马本盛,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市学科带头人,現为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语文教研组长。  技法指点  写作的第一步就是要准确审题,要逐一推敲题目的每字每句,以明确要求,理解内涵。  审题时应细致,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明确选材范围。比如,2020年南京市中考语文作文题是“食趣”,看似简单,但题目中的两个字都是关键字。文章内容有“食”无“趣”,或者有“趣”无“食”,都属于审题不准确;如果
初学一元二次方程,你是否会认为一元二次方程只是复杂的计算题?这只是面对系数为具体数值的时候。当需要我们抽象分析,尤其是在学到选学内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就感到束手无策。很难吗?但是非常有趣。  例1 设m、n分别为一元二次方程x2 2x-2018=0的两个实数根,则m2 3m n的值是多少?  你是不是上来就求解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想要把两个实数根分别代进去?我们先稍微预想下,求解不易
主持人语  同学们,你们了解戏剧吗?九(下)第五单元是戏剧单元,你们一定感到非常新奇,又有点迷茫吧。第一次阅读戏剧文学,可能会感到不太习惯,没关系,就让初初领着大家一起走近戏剧、了解戏剧吧。  在我们中国,国粹京剧就是戏剧的一种,其他像淮剧、黄梅戏等,也都是戏剧。而在西方,戲剧更多的是指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总的来说,戏剧是一种舞台艺术,由演员把故事或情境用对话、歌唱、动作等方式表演
迎来了春季的滋润万物,唤醒了夏季的生机勃发,捧起了秋季的成果丰硕,铺垫了冬季的凛凛朔风。人生四季,笑看春禽凫水、夏荷招展、秋叶飄飞、冬雪弄舞。拼在一起,构成了一生充实的努力。  暮夏渐逝,蝉声稀寥。  总有那么多打击与失落,萦绕左右。我独自前往图书馆,寻找一丝慰藉。  穿过一片花径,蝴蝶斑驳的身影早已遁形。它们的翅太过软弱,是经受不住一阵阵的朔风的。而那些身影,仍然在低飞着,交流着晚来花朵的讯息。
作为小说家、散文家的池莉的《池莉诗集·69》,不是用来证明她也是一位诗人——诗人无须证明——也不是给众人用来验证并顺便感叹“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异口同声中既不会有诗,也不会有远方;或者说,异口同声是生活中的最大的“苟且”。池莉曾把我们这个时代迅疾蔓延的套话、行话斥之为流行病专业中的“鼠疫霍乱”,其实也就是语言中丛生的毒瘤。它们正是诗人要抵抗和瓦解的;也正是势不可挡的它们,一再让诗
孩子像小河,歌唱着向前奔流,而父亲便是那河岸边巍然屹立的青山,永远静静地注视着小河前行。偶尔,也会拦下孩子过急的脚步,提醒他们慢下来,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我只想独步在流转的时光中,静静聆听你老去的声息。  偶然在整理书本时,翻到一张泛黄的旧相片,经过岁月的洗礼,已变得斑驳。我好奇地细细端详,原来是多年前与父亲一起练习书法的留影。上面的我咧着豁牙的嘴巴,脸被墨汁涂成了小花猫。身形魁梧的父亲看着我,
布满灰尘的旧书,有一张照片从中飘落。我俯身拾起,记忆的闸门蓦然开启,宛如时光倒流。  蝉躲在被骄阳晒得耷拉着脑袋的树叶底下,欢快地唱着那首永恒的旋律《夏的主打歌》。柏油公路上的沥青似乎被烤融化了。空气干燥得很,仿佛只要划一根火柴,就能点燃。  七十个穿着并不合身的迷彩服的“新皮蛋子”,正如临大敌地看着已折磨了他们三天的“呆头鹅教官”,没有一个人对他有好感。  “稍息,立正,一千米长跑准备……”教官
我喜欢柳宗宣诗里的流畅。他写喜悦是流畅的,他写滞重也是流畅的;他写雨和火车是流畅的,他写夏日和夜色也是流畅的。那是一种人生百般历练之后的境界,犹如钢在火焰里端坐过,在盐水里淬过,蹿起一阵青烟,袅袅而去:  熟悉的夏日像一个穷亲戚  打开了门,送来去年的扇子  水壶与阴凉;风翻阅着  屋前的桑树叶片的反面  的灰光。风在传送热浪  我们关闭门窗,把热气挡在  正午的屋外。…… (《夏日时光》)  流
星河逆转,斗转星移。古往今来,无数人不甘平凡,以同一种力量默默完成同一份伟大的事业。  宋代·独自登楼忧国  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看着这里壮观的景致,有人“感极而悲”,有人“喜洋洋”。而范仲淹则不同,他独上高楼,望江中水流交冲,观天上风云变幻,由“小我”上升至“大我”,想的不是个人的名利得失,而是国家的生存大计,抒发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感叹道:“微斯人,吾谁与归?”此刻,我多么想穿越回去
技法指点   修改润色,是作文升格的必由之路。同学们面对习作修改润色时,常常存在以下不足:只着眼于字句修改,对一篇文章整体材料的选择和思想内容的表达等方面不够重视,也不太关注段落的详略处理、前后衔接等问题;对语言的修改,往往只重视别字、病句等,而对炼字、修辞、句式等方面的处理关注不够。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大处着眼,从整体的选材、立意以及详略处理看内容是否切题,有问题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