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品德教学十几年,领略过特级教师纵横恣肆的潇洒风采,见识过德育名校敦厚昌明的文化积淀。但当我们拂去繁花,却不禁感叹:能把“家常课”上好,那才是真的不简单。
秀丽的西子湖畔,一所农村小学的品德教研组却有这么一群人,她们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多年如一日对常态教学孜孜以求,在品德田园里尽情播种、耕耘,营造了属于她们的一方晴空。
一、发挥领头雁的作用
就学校课程建设而言,教研组长的精神风貌、学识水平、投入程度往往决定了课程的建设水平。
20年前,乔司小学有一个非常认真的品德教研组长潘菲菲老师,哪怕临近退休,仍然对教研与教学孜孜以求。
她自身水平很高,当年面向浙江省执教思想品德公开课,就在课堂上开设“模拟小法庭”,举行“畅游20年后的乔司镇”大型活动。这些活动哪怕在今天来看也是新颖有效、别具匠心的。于是,她上课的许多瞬间成为很多师生回忆中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她教研意识很强,20年前还没有“校本教研”的概念,她却自觉、自发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她非常注重常态课的研究,在课时、备课、作业批改上都有自己的一套要求。她的常态课基本功扎实,准备充分。那时,她班里的孩子课前调查、采访活动就开展得比较频繁。她的认真、执着深深感染了我们这些年青老师,大家丝毫不敢怠慢了品德课教学。
潘老师退休后,陈春雨老师接过了接力棒。这同样是一个认真得有些偏执的老师。她会为上课的一段录像放弃整个双休日,跑遍杭州所有书店、音像市场,只为提高课堂上那几分钟的效益,让孩子们更有收获。她会为组员磨课,细到一句话该如何表达,斟酌出N种方案。她的常态课更加扎实、有效,如上《我的爸爸妈妈》会请家长参与课堂活动,上《遵守交通规则》就把该班家长中的交警请进课堂,效果立竿见影。以致于后来学校大队部索性把她的常态课改成了家长开放日,作用可见一斑。
在两位组长的带领下,乔司小学的品德教学队伍渐成气候。
二、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对品德教研组的建设采取了“分层参与”的策略,在全校27个品德教师中确定了10个核心组成员。这些老师对品德教学有一定的兴趣,主动性较强,相对外围组的老师参与教研活动更频繁。在他们的带动下,老师们对品德课程逐渐产生了归属感,专业成长的热情慢慢激发起来。
“小学科有大作为。”这是学校对品德组老师的鼓励。为了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品德课程教学质量,学校也制定了一系列教师培养措施。
拟定发展规划:学校从师资队伍发展的愿景出发,仔细对照区、市名优教师评比条件,3年制定一次发展规划。首先请品德老师自己选择发展目标,然后学校根据其原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总体规划。这样,老师们就进一步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区内名优教师的评比条件是什么,何时评比,我还有哪些差距?
问题二:我大约处于学校教师队伍的哪个层次?我最近这段时间该在哪个方面努力?
漫无目的的教师生涯往往难以激发工作热情,而拥有一个小小的追求目标后,她们爆发的能量却会让人惊讶。老师们不用扬鞭自奋蹄,在压力中享受成长的快乐。
量身打造风格:为实现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品德组首先建立专业成长档案,详细记录每位教师近3年内的发展情况。
其次,学校还逐个“推门”听课,通过家常课来了解教师的专业底蕴、个性爱好、特长特色,把家常课作为了解教师水平的一扇窗口。这样,老师对常态教学更加重视了。
接着,学校联系家常课教学仔细剖析每位教师的特点,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例如吴艳萍老师个性活泼,适合走激情型路线;郑晓娟老师细腻温婉,适合走人文型路线;陈春雨老师睿智理性,适合理智型风格……老师们明确了自己的优势,也就更有自信了。
这样的梯队设计,使学校品德组教师团结协作,得到了有序发展。学校现有浙江省品德课堂教学能手1人,杭州市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1人,杭州市教坛新秀3人,余杭区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多名,真正拥有了一支品德课程教学的生力军。
身边教师的榜样作用,更激励了那些有志于品德教学的老师的斗志,很快在教研组内形成了你追我赶、团结协作的氛围。受到在各级赛课中频频折桂的鼓励,老师们更乐意从事品德专业研究了,很多素质非常好的教师也开始投向品德课程的“怀抱”。于是,品德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的金名片,家常课的扎实推进水到渠成。
三、让“常态”之树长青
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成熟,学科品牌建设逐步完成以后,学校开始把重心往常态课下移,力求真正上好每一节常态课。
完善制度:品德老师一般兼任本班的语文教学,因此,品德课实际上常常被挪用,有一半变成了语文课。为了杜绝该现象,专课专用,学校教务处在排课时进行调整,语文老师交叉任教其它班品德课。
又如,当今品德教学非常注重学生自学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等能力的培养,往往每节课都要做适当的课前准备。如果一周内两节品德课距离时间太近,会给孩子的课前准备工作带来困难。学校在排课时就尽量做到把两节课的时间隔开,尽量间隔2-3天。这样既留出了孩子搜集资料的时间与空间,又有利于教师在课前了解情况,指导孩子有效整理资料,提高课堂教学的效度。
对于教师的备课,学校也有明确的常规检查制度。品德学习活动册的批改,课前学习资料搜集记录抽查,期末交叉监考批卷等措施促进了常态课的规范化。
积累资源:品德教师大多兼职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无法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来。那么,既要给老师减压,又要提高家常课的质量,就需要在学校层面采取措施,为老师们减压增效,做好服务和协调工作。为此,学校主要采取了建立课程资源库的形式。
——课件资源。杭州市西湖区很注重品德课程资源库建设,FTP建设得很不错,学校及时把信息提供给老师们,老师就可以到该区的FTP中获取资源。学校品德教师很多,自主开发的课件资源不少,全部放入内部资源库,供全校老师分享,节省了各自作战的精力,提升了家常课的质量。
——教案资源。全校教师通力合作,每个年级逐年搜集、积累、完善教师开发过的经典教案。通过一段时间的搜集整理,也有了不小的收获。她们期待最终能把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所有课时的教案全部收集好。
另外如小教具等资源,教研组都已形成积累和共享的传统。
课题引领:要切实提高家常课质量,教科研是一个推进器。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就通过家常课发现了十几个问题,例如:教材的农村适用性问题,课程综合性老师难以把握等等。发现问题就得解决,学校引领老师把课题研究与常态课紧密结合,上课的过程就是课题研究过程,需要更专注、更投入。当常态课堂与教学科研水乳交融时,才会结出甜蜜的果实,老师品尝到了芬芳,便会更醉心于此。
孩子的品德课程生活是由无数节常态课组成的,认真对待每节课实属不易,也弥足珍贵。让每一节品德课都能够洋溢着温情,流淌着思想,触摸着心跳,那该是多么美好的境界!
(作者单位: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二小学)
秀丽的西子湖畔,一所农村小学的品德教研组却有这么一群人,她们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多年如一日对常态教学孜孜以求,在品德田园里尽情播种、耕耘,营造了属于她们的一方晴空。
一、发挥领头雁的作用
就学校课程建设而言,教研组长的精神风貌、学识水平、投入程度往往决定了课程的建设水平。
20年前,乔司小学有一个非常认真的品德教研组长潘菲菲老师,哪怕临近退休,仍然对教研与教学孜孜以求。
她自身水平很高,当年面向浙江省执教思想品德公开课,就在课堂上开设“模拟小法庭”,举行“畅游20年后的乔司镇”大型活动。这些活动哪怕在今天来看也是新颖有效、别具匠心的。于是,她上课的许多瞬间成为很多师生回忆中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她教研意识很强,20年前还没有“校本教研”的概念,她却自觉、自发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她非常注重常态课的研究,在课时、备课、作业批改上都有自己的一套要求。她的常态课基本功扎实,准备充分。那时,她班里的孩子课前调查、采访活动就开展得比较频繁。她的认真、执着深深感染了我们这些年青老师,大家丝毫不敢怠慢了品德课教学。
潘老师退休后,陈春雨老师接过了接力棒。这同样是一个认真得有些偏执的老师。她会为上课的一段录像放弃整个双休日,跑遍杭州所有书店、音像市场,只为提高课堂上那几分钟的效益,让孩子们更有收获。她会为组员磨课,细到一句话该如何表达,斟酌出N种方案。她的常态课更加扎实、有效,如上《我的爸爸妈妈》会请家长参与课堂活动,上《遵守交通规则》就把该班家长中的交警请进课堂,效果立竿见影。以致于后来学校大队部索性把她的常态课改成了家长开放日,作用可见一斑。
在两位组长的带领下,乔司小学的品德教学队伍渐成气候。
二、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对品德教研组的建设采取了“分层参与”的策略,在全校27个品德教师中确定了10个核心组成员。这些老师对品德教学有一定的兴趣,主动性较强,相对外围组的老师参与教研活动更频繁。在他们的带动下,老师们对品德课程逐渐产生了归属感,专业成长的热情慢慢激发起来。
“小学科有大作为。”这是学校对品德组老师的鼓励。为了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品德课程教学质量,学校也制定了一系列教师培养措施。
拟定发展规划:学校从师资队伍发展的愿景出发,仔细对照区、市名优教师评比条件,3年制定一次发展规划。首先请品德老师自己选择发展目标,然后学校根据其原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总体规划。这样,老师们就进一步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区内名优教师的评比条件是什么,何时评比,我还有哪些差距?
问题二:我大约处于学校教师队伍的哪个层次?我最近这段时间该在哪个方面努力?
漫无目的的教师生涯往往难以激发工作热情,而拥有一个小小的追求目标后,她们爆发的能量却会让人惊讶。老师们不用扬鞭自奋蹄,在压力中享受成长的快乐。
量身打造风格:为实现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品德组首先建立专业成长档案,详细记录每位教师近3年内的发展情况。
其次,学校还逐个“推门”听课,通过家常课来了解教师的专业底蕴、个性爱好、特长特色,把家常课作为了解教师水平的一扇窗口。这样,老师对常态教学更加重视了。
接着,学校联系家常课教学仔细剖析每位教师的特点,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例如吴艳萍老师个性活泼,适合走激情型路线;郑晓娟老师细腻温婉,适合走人文型路线;陈春雨老师睿智理性,适合理智型风格……老师们明确了自己的优势,也就更有自信了。
这样的梯队设计,使学校品德组教师团结协作,得到了有序发展。学校现有浙江省品德课堂教学能手1人,杭州市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1人,杭州市教坛新秀3人,余杭区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多名,真正拥有了一支品德课程教学的生力军。
身边教师的榜样作用,更激励了那些有志于品德教学的老师的斗志,很快在教研组内形成了你追我赶、团结协作的氛围。受到在各级赛课中频频折桂的鼓励,老师们更乐意从事品德专业研究了,很多素质非常好的教师也开始投向品德课程的“怀抱”。于是,品德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的金名片,家常课的扎实推进水到渠成。
三、让“常态”之树长青
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成熟,学科品牌建设逐步完成以后,学校开始把重心往常态课下移,力求真正上好每一节常态课。
完善制度:品德老师一般兼任本班的语文教学,因此,品德课实际上常常被挪用,有一半变成了语文课。为了杜绝该现象,专课专用,学校教务处在排课时进行调整,语文老师交叉任教其它班品德课。
又如,当今品德教学非常注重学生自学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等能力的培养,往往每节课都要做适当的课前准备。如果一周内两节品德课距离时间太近,会给孩子的课前准备工作带来困难。学校在排课时就尽量做到把两节课的时间隔开,尽量间隔2-3天。这样既留出了孩子搜集资料的时间与空间,又有利于教师在课前了解情况,指导孩子有效整理资料,提高课堂教学的效度。
对于教师的备课,学校也有明确的常规检查制度。品德学习活动册的批改,课前学习资料搜集记录抽查,期末交叉监考批卷等措施促进了常态课的规范化。
积累资源:品德教师大多兼职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无法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来。那么,既要给老师减压,又要提高家常课的质量,就需要在学校层面采取措施,为老师们减压增效,做好服务和协调工作。为此,学校主要采取了建立课程资源库的形式。
——课件资源。杭州市西湖区很注重品德课程资源库建设,FTP建设得很不错,学校及时把信息提供给老师们,老师就可以到该区的FTP中获取资源。学校品德教师很多,自主开发的课件资源不少,全部放入内部资源库,供全校老师分享,节省了各自作战的精力,提升了家常课的质量。
——教案资源。全校教师通力合作,每个年级逐年搜集、积累、完善教师开发过的经典教案。通过一段时间的搜集整理,也有了不小的收获。她们期待最终能把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所有课时的教案全部收集好。
另外如小教具等资源,教研组都已形成积累和共享的传统。
课题引领:要切实提高家常课质量,教科研是一个推进器。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就通过家常课发现了十几个问题,例如:教材的农村适用性问题,课程综合性老师难以把握等等。发现问题就得解决,学校引领老师把课题研究与常态课紧密结合,上课的过程就是课题研究过程,需要更专注、更投入。当常态课堂与教学科研水乳交融时,才会结出甜蜜的果实,老师品尝到了芬芳,便会更醉心于此。
孩子的品德课程生活是由无数节常态课组成的,认真对待每节课实属不易,也弥足珍贵。让每一节品德课都能够洋溢着温情,流淌着思想,触摸着心跳,那该是多么美好的境界!
(作者单位: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