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看项伯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lok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鸿门宴》中的项伯是众人眼中的叛徒,还是目光长远的智者?是昏庸无能的糊涂虫,还是自相残杀的倾轧者?这是个不注意便罢,一旦关注便让人颇费思量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史记》;项伯;性情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8-081-1
  在《鸿门宴》的人物分析中,项伯与曹无伤往往被当作“叛徒”的代表,钉在耻辱柱上,被学生嗤之以鼻,从不给予丝毫的关注。真的是这样吗?项伯果然是鸿门宴上一个全无性格、面目模糊的人物吗?在《史记》这样的文学华章中,相信小人物也自有其光彩。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揣摩一下项伯的出人意表的“背叛”行为和他的理由呢?
  出于这个疑惑,我翻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对于项伯的为人,有以下几种观点:
  1.“投敌说”。这是比较简单也比较常见的一种观点,认为项伯根据当时天下形势与刘项两家的实力,已经目光长远地预见了项羽覆亡、刘邦为帝的未来大局。作为项氏宗亲,他不可能领兵背反,但出于保全自身的目的,他贪私利忘大义,置子侄亲情于不顾,居然夜驰敌营,泄漏军机,以期两方讨好。
  此说最有力的证据便是后来项伯还多方维护刘邦家眷,更在汉朝建立后,作为项氏特殊的一支被保全了下来,蒙受隆恩赐姓为“刘”。
  然后这一说法颇有可疑之处。此时项羽诛杀宋义,自封为上将军,拥兵四十万,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正是意气洋洋,纵横天下之际。刘邦虽步步为营,边作战边扩大自己的队伍,但至此时也不过区区十万人而已,与项羽之势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刘邦“志不在小”,范增也已看出,但却力谏项羽“急击勿失”。以范增之谋尚觉项羽可以除刘邦、王天下,项伯凭什么觉得项羽必败于刘邦之手不可呢?以他和项羽的叔侄情份,鸿门宴上尚且高居首座,又何必在此时不力助项羽,反倒戈相向呢?
  2.“智者说”。这种说法尤其令人为之一惊,认为项伯纵观全局,意识到了刘项两家虽有实力上的悬殊,但刘邦先入关中,已应了怀王与诸将之约。“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与当地百姓约法三章,而项羽却坑杀了二十万降卒,民心向背可想而知。同时,项羽虽号称四十万大军,却有相当大一部分是诸侯的各路人马,他们虽受项羽节制,却持着观望态度,“巨鹿之战”中的作壁上观便是明证。这时实在不是诛杀刘邦的最好契机,甚至会因此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项羽阵营的满盘皆输。因此,项伯以大局为重,以维护项氏根基为本,才做出了这被后世责骂不休的“卖主求荣”之举,实则是“大忠若奸”。
  初听来深为此说所折服,不禁慨叹后人思虑之周、鉴人之明。但若仔细思量,却又生出一番疑惑。项伯乃是项羽族叔,项羽待之颇为尊重。如有上面一篇深思熟虑,为何不直言进谏,以求上下达成一致,在适当的时候做出当的安排。从《史记》中看,项羽未必是个听不得一点劝谏之人。至少在《鸿门宴》一篇中,我们就颇觉得项羽的耳根子有些软。
  3.“糊涂说”。这一说在《百家讲坛》王立群教授说《史记》后流行开来,也颇为學生接受。一时间,项伯便成了政治“糊涂虫”的代名词。
  但我们看《鸿门宴》中,项伯实在不是个“糊涂”模样,夜驰敌营果敢决断,劝谏项羽言简意赅,拔剑起舞更是义无反顾,哪里有个“糊涂”的影儿。
  4.“倾轧说”。此说认为项伯此举看似为助刘邦,实则乃是为了打击独断专行、一味怂恿项羽残暴好杀的范增。他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和范增那老儿针锋相对。为了内部倾轧,其便夜入敌营,将军机大事一股脑儿全部奉上,还在鸿门宴上、项王座前,以命相搏。这实在是有点犯不上呀!
  历览众说纷纭,我有了一点大胆的想法:项伯没有众人说得那样胆小怯懦,一味只为将来打算;也称不上预见一切的智者,谋划在了众人之前;也不是全无思想的糊涂之人;更不是仅为一己私利,将大局置之不顾的小人。项伯所做一切只为“人情”二字。且看:
  一、项伯夜驰之沛公军,并非为见刘邦,目标本是张良。因为张良是他的救命恩人,“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只为“呼张良与俱去”,不希望他陪着刘邦一块儿送死。
  二、与沛公约为婚姻,这是很多人指责项伯背叛极要紧的一条罪状。你若无叛变之心,和那沛公喝得什么酒,拉得什么近乎。后来的“夜说项王”也好,“拔剑起舞”也好,全都是为了这一己之私。
  诸位且以己度之,有多少人会为了“约为婚姻”(亦即“儿女亲家”)舍出自己的性命不要,也得护了“亲家”的周全。更何况,政治婚姻中,有多少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嫁个公主出去也无非为保一时边疆稳定,稍有可乘之机就说战便战。这酒宴上的“约为婚姻”实在不过是场面上的一出戏,当不得真的。这一番酒宴上的光景显见得项伯看承,俱是张良的面子,是沛公与张良一体的“兄事之”。
  三、夜谏刘邦,完全未曾涉及两军政治、军事的关键,只单提“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由此可见,项伯用心全然不在沛公身上,也全然不在项羽身上,刘项两家的大业至少不是他今夜所虑的重点。他只考虑一个问题,张良坚持“亡去不义”,如果张良不愿走,这场仗便不可打。
  四、鸿门宴上现危机,项伯拔剑起舞,以身翼蔽沛公。还是我们刚才说的,项伯与刘邦没那么深的交情,此时此刻保住了他,也没人能保证此人将来还自己一番富贵荣华。项伯身遮的是刘邦,心护的是张良。若刘邦死于项庄剑下,张良势不得生,因此项伯愿以性命相抵的不是沛公,而是至交张良。
  项伯难道不知鸿门一宴只是暂时,刘项两家的对立已成定局?今日不战,明日难保不战。只要他和张良的立场不变,便终有一日需刀兵相见。然而,迟总好过早,若拼尽全力可解鸿门一时之围,便胜于血溅当场,无可挽回。
  读史时,我们更多时候是在看智谋、看勇武、看世事转圜,但也别忘了看人情人性,看俗世真性情。
其他文献
水利部、农业部等五部委日前联合发布《“十三五”新增1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实施方案》,明确“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到2020年,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