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在学生接受信息的范围广,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课堂上常有“节外生枝"的情况,所以说一成不变的教案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何有效地实施初中化学课堂的生成性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值得研究。本人总结了一些适合初中化学生成性教学的策略。
一、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做一种预定方案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教师指定轨道,而学生被动的在轨道中运行。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即使课前做了再细致的教学计划,也不可能将课堂上所有发生的事情全都列举出来,因而,教学过程应该是弹性的,具有可变性、可调控性。
案例:《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片段)
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谁能帮助老师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化学反应?你能写出它们的文字表达式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化学反应有定性的印象,为过渡到定量做准备。)
学生活动:学生回忆并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物质参加反应,又生成了什么物质。那么,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把研究化学的思路从定性拓展到定量)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能出现了两种情况:
情况一:有的同学会猜想有“变大”“变小”“不变”三种情况。
情况二:也有同学会说“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面对第一种情况,我们可以:
师:提供四套实验方案(实验一: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实验二:氢氧化钠与氯化铁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实验三:氯化钠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实验四:锌与稀硫酸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组织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证实是哪一种情况。
面对第二种情况,我们可以:
师:实验演示大理石和盐酸反应前后总质量的测定。
(结果当然是变小,制造矛盾引起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营造出讨论的情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从某种程度上也有些质疑教材的结论。有演示实验作为实验事实,有一些学生会有“变小”的倾向,这时老师建议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四套实验方案,选择其一进行探究。然后填写反应的现象、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引导学生从敞口的实验装置来分析实验结果,解决认识矛盾。)
……
若教学设计时只预设了第一种情况,当学生回答“不变”后,老师再来引导学生探究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似乎太牵强了。这样预设弹性的教学过程,既满足了学生需求,也不至于给课堂带来尴尬的局面。
二、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
学源于问,问题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经历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小组合作以后产生的问题,往往更具深刻性和创新性。此时,学生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的产生,认识在深化,体验在加深,思维在发展。这是学生的知识与情感共生的结果,是弥足珍贵的课堂生成性资源。
案例:《物质的变化》(教学片断)
学生讨论:食盐溶解在水中,在加热蒸发又得到食盐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生A:没有新物质生成。
生B:食盐溶解在水中,只是食盐和水混合,它们本质都没有改变;蒸发盐水只是将食盐和水又分开。
师:回答的非常好,分析的很透彻。
(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
生C:盐水加热蒸发,怎么知道得到的还是食盐呢?
(这个问题让老师很吃惊,这涉及到物质检验的问题,学生刚刚接触化学,还不能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你是一个爱动脑的学生,很会提问题,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很有深度,要解决这个问题得运用物质检验方面的知识,这将是我们以后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我相信大家肯定能学得很好。
(为解决学生现有的疑问,教师追问)
师:海水晒盐的过程大家知道吗?
生:知道,就是将海水在阳光下晒,水分蒸发了就得到了食盐.
师:好,回答的很好,我们所食用的食盐就是通过海水晒盐的方法制得的,海水晒盐的过程实质就是盐水蒸发的过程.同学们认为盐水蒸发得到的是否还是食盐?
(学生表示同意)
……
案例中,学生的问题是以后学习中将会涉及的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在思考,而且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和教材,具有创新意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在不经意间产生许多有价值的生成,教师对待所有有价值的生成,不一定都要当场应对。学生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是更深层次的内容,以学生现有的经验无法解决;有时由于时间有限,无法将问题解决清楚、透彻;有时教师对这个知识不清楚等等,不妨延后处理,这并不是回避,而是寻找更为恰当的解决办法,预约更精彩的生成。
案例:《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片断)
创设情境:同学们,你观察过你母亲戴的首饰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生:大多都是金,银、还有白金。
师:有用铁做的吗?
生A:没有。
生B:也有,我曾在小摊买过。
师:那你们戴过这些首饰吗?发现用铁做的这些首饰有什么不好吗?
生C:戴一段时间就不亮了,有些发暗。
生D:我的耳钉还生锈了。
师:那么,金的首饰会生锈吗?
生:不会。
师:这是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金、银、白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它才会总光彩夺目。
(这个小意外,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了金、铁等化学性质的差别。)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金属的化学反应?
生E:镁和氧气、铁和氧气。
生F:还有铜和氧气。
师:大家分别说一说它们有哪些反应现象?
生G: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固体。
生H: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生E:(突然问)老师,镁、铁同样都是金属,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现象不同?
(面对学生的问题,我在脑子里不停地搜索答案。说实话,我真不太清楚,只知道好像是与铁中含有少量的碳有关,可不知道具体是什么道理。)
师:你问的这个问题太好了,你很聪明,发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咱们本节课还不能给出合理的答案,作为课后咱们“化学兴趣小组”来共同研讨的问题吧。
大家有没有信心解决它?
生:(齐声回答)有!
课后,我指导同学们一起搜集资料,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同学们通过亲自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通过课后学生的自主研究、实验,经历了实验的探究过程,体验到了实验的快乐,提升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我深刻的感到这样延后处理课堂生成的问题,要比上课时草率处理的效果更好。
一、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做一种预定方案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教师指定轨道,而学生被动的在轨道中运行。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即使课前做了再细致的教学计划,也不可能将课堂上所有发生的事情全都列举出来,因而,教学过程应该是弹性的,具有可变性、可调控性。
案例:《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片段)
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谁能帮助老师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化学反应?你能写出它们的文字表达式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化学反应有定性的印象,为过渡到定量做准备。)
学生活动:学生回忆并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物质参加反应,又生成了什么物质。那么,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把研究化学的思路从定性拓展到定量)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能出现了两种情况:
情况一:有的同学会猜想有“变大”“变小”“不变”三种情况。
情况二:也有同学会说“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面对第一种情况,我们可以:
师:提供四套实验方案(实验一: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实验二:氢氧化钠与氯化铁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实验三:氯化钠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实验四:锌与稀硫酸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组织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证实是哪一种情况。
面对第二种情况,我们可以:
师:实验演示大理石和盐酸反应前后总质量的测定。
(结果当然是变小,制造矛盾引起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营造出讨论的情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从某种程度上也有些质疑教材的结论。有演示实验作为实验事实,有一些学生会有“变小”的倾向,这时老师建议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四套实验方案,选择其一进行探究。然后填写反应的现象、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引导学生从敞口的实验装置来分析实验结果,解决认识矛盾。)
……
若教学设计时只预设了第一种情况,当学生回答“不变”后,老师再来引导学生探究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似乎太牵强了。这样预设弹性的教学过程,既满足了学生需求,也不至于给课堂带来尴尬的局面。
二、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
学源于问,问题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经历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小组合作以后产生的问题,往往更具深刻性和创新性。此时,学生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的产生,认识在深化,体验在加深,思维在发展。这是学生的知识与情感共生的结果,是弥足珍贵的课堂生成性资源。
案例:《物质的变化》(教学片断)
学生讨论:食盐溶解在水中,在加热蒸发又得到食盐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生A:没有新物质生成。
生B:食盐溶解在水中,只是食盐和水混合,它们本质都没有改变;蒸发盐水只是将食盐和水又分开。
师:回答的非常好,分析的很透彻。
(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
生C:盐水加热蒸发,怎么知道得到的还是食盐呢?
(这个问题让老师很吃惊,这涉及到物质检验的问题,学生刚刚接触化学,还不能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你是一个爱动脑的学生,很会提问题,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很有深度,要解决这个问题得运用物质检验方面的知识,这将是我们以后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我相信大家肯定能学得很好。
(为解决学生现有的疑问,教师追问)
师:海水晒盐的过程大家知道吗?
生:知道,就是将海水在阳光下晒,水分蒸发了就得到了食盐.
师:好,回答的很好,我们所食用的食盐就是通过海水晒盐的方法制得的,海水晒盐的过程实质就是盐水蒸发的过程.同学们认为盐水蒸发得到的是否还是食盐?
(学生表示同意)
……
案例中,学生的问题是以后学习中将会涉及的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在思考,而且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和教材,具有创新意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在不经意间产生许多有价值的生成,教师对待所有有价值的生成,不一定都要当场应对。学生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是更深层次的内容,以学生现有的经验无法解决;有时由于时间有限,无法将问题解决清楚、透彻;有时教师对这个知识不清楚等等,不妨延后处理,这并不是回避,而是寻找更为恰当的解决办法,预约更精彩的生成。
案例:《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片断)
创设情境:同学们,你观察过你母亲戴的首饰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生:大多都是金,银、还有白金。
师:有用铁做的吗?
生A:没有。
生B:也有,我曾在小摊买过。
师:那你们戴过这些首饰吗?发现用铁做的这些首饰有什么不好吗?
生C:戴一段时间就不亮了,有些发暗。
生D:我的耳钉还生锈了。
师:那么,金的首饰会生锈吗?
生:不会。
师:这是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金、银、白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它才会总光彩夺目。
(这个小意外,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了金、铁等化学性质的差别。)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金属的化学反应?
生E:镁和氧气、铁和氧气。
生F:还有铜和氧气。
师:大家分别说一说它们有哪些反应现象?
生G: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固体。
生H: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生E:(突然问)老师,镁、铁同样都是金属,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现象不同?
(面对学生的问题,我在脑子里不停地搜索答案。说实话,我真不太清楚,只知道好像是与铁中含有少量的碳有关,可不知道具体是什么道理。)
师:你问的这个问题太好了,你很聪明,发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咱们本节课还不能给出合理的答案,作为课后咱们“化学兴趣小组”来共同研讨的问题吧。
大家有没有信心解决它?
生:(齐声回答)有!
课后,我指导同学们一起搜集资料,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同学们通过亲自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通过课后学生的自主研究、实验,经历了实验的探究过程,体验到了实验的快乐,提升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我深刻的感到这样延后处理课堂生成的问题,要比上课时草率处理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