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三问带学生走进诗歌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cas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诗歌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式过多地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三读三问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步走进诗歌,使学生独立阅读诗歌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 诗歌教学 三读 三问
  诗歌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主要有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评价;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式过多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三读三问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步走进诗歌,使学生独立阅读诗歌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阅读教学方法,总结出“三读三问”阅读教学模式,对于引导学生学习诗歌,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三读”是指激趣读、品味读、感情读;“三问”是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下面,我结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谈谈体会。
  一、激趣读
  初中生已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独立阅读的能力,根据诗歌教学的需要,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完成对诗歌的初读。例如:教学《蝈蝈与蛐蛐》时,我设计的教学导入是:对大自然的赞颂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这节课我们看看英国诗人济慈从大自然中获得了怎样的灵感,受到了怎样的启示,写出了怎样美妙的诗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样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文本,和文本对话。初读诗歌时学生会查找资料、扫除字词障碍,达到了解诗歌基本信息的目的。学生读完后,教师了解学情,以学定教。了解学情时检查学生:通过初读诗歌,你了解到了什么(关于诗歌、关于作者)?能否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你积累了哪些好词好句?你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你?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学生了解到诗人济慈面对大自然,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平常的叫声,发出了“大自然的歌声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学生实现了正确、流利朗读诗歌的目标。学生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作者说“大自然的歌声从来不会死亡”?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品味读”。
  二、品味读
  在这一环节,学生围绕“三问”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这首诗写了什么(主要解决理解作品内容方面的问题。整体把握作品主要内容、理清作品的思路)?怎么写的(主要解决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表达方式方面的问题)?为什么写(主要解决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主旨问题,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一边学习理解,一边列出阅读提纲,完成自读笔记。师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并板书。例如:教学《蝈蝈与蛐蛐》时,交流及板书如下:
  蝈蝈和蛐蛐
  写了什么
  主要内容:
  《蝈蝈与蛐蛐》是济慈早期创作的一首富于哲理性的小诗,洋溢明朗欢乐的情调。诗人以精细的观察,抒写了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蟋蟀交替歌唱的情景。
  理清思路:
  首句总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分写/盛夏——蝈蝈的乐音
  严冬——蛐蛐的歌儿
  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鸣叫。
  怎么写的:
  十四行诗田园诗总分展开想象和联想写出冬夏两幅小景以动衬静明写冬夏,暗示春秋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为什么写:
  教师点拨:诗人济慈有“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他的思想”的创作思想。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在这首诗中,诗人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
  师生达成共识:这种美是永恒的,“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点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三、感情读
  完成了激趣读、品味读后,学生逐步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形式及主题思想。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发挥想象再现诗中的情境,体会当时诗人的思想感情,设身处地将诗歌的韵味读出来。站在诗人的角度设想当时的环境、人物、事件,体会彼情彼景,再像当时的作者一样吟诵一遍诗歌,这样就能读出诗歌的感情。鼓励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根据诗歌的写作思路背诵,完成语言材料的积累,培养语感,为日后阅读和写作做好知识储备。
  四、拓展作业
  尝试练笔,发展诗歌学习能力。新课标强调淡化文体,鼓励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目的是提倡学生作文中写我所想,写我所感,诗歌写作的特点正与新课标的写作理念相契合,这就为诗歌写作提供了理论依据。青少年是人一生中感情最丰富和活跃的阶段,这也为诗歌写作提供了可能条件,用诗歌记录学生的丰富情感,记录成长的烦恼和喜悦,不但可行,而且有益。实践表明,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进行练笔尝试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验。在具体练笔时,可采用仿写、改写、创作等各种练笔手段,以此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例如:教学《蝈蝈与蛐蛐》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练笔。学习了济慈对大自然的赞歌,大家应该深受作者的影响,会变得热爱大自然,因而会观察大自然,用所学到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抒写大自然,表达独特的感受。仿写一首小诗,表达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或真切体验。
  总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通过三读三问让学生走进了诗歌,提高了学生独立阅读诗歌的能力;通过读写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会读了、会写了,就落实了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还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实践、创新,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个性化诗歌教学模式。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本文从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实践出发,在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学任务、注重课堂分析等方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了一些探讨.
摘 要: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就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展开论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激发情感 情感教育  情感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功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心理反应,包括人们常说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等。情感的产生、发展、变化,与人的思想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情感教育问题,实际上属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范畴。  一  情感教育本是语文教学所固有的。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展示课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小儿硬膜外麻醉在临床上已普遍开展,但单次硬膜外阻滞尚未普及。我院于1988~1998年4月,施行小儿单次硬膜外麻醉(以下简称单硬)16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单硬组160例中,男106例,女54例;年龄最小为
要想学好语文,既要注重语文的使用价值,也要关注语文的文化教养功能.语文学科就是要对人进行长远的、精神层面的教育,而非功利性的、短视的教育.即便从教学实践来看,语文要想
摘 要: 时代的发展把图书馆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在服务方式方面、技术管理方面和图书馆馆员的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缺陷,需要以适应时代发展为要求,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 图书馆管理 基础服务 电脑科技 技术管理  当今世界,信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信息量增大、知识爆炸,知识的传播虽然不再仅靠书籍传播,但是书籍对知识的传播作用依然是不可忽视的。  一、当前图书馆管理所面
本文通过对《鸿门宴》中两个主人公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分析,探讨新时期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 traits of Liu Ban
高考的试卷中,作文所占的比重极大,有“半壁江山”的说法.为此,语文课中在这一内容上所下的功夫是很多的,但是效果却不明显.在现实的作文中,往往有这样的一种现象:不少语文成
由于长期以来的主课最重要的传统观念,音乐课一直不受师生的重视,新课标背景下,所有科目的改革都应运而生.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这就突出了要重视学生的德、智、
责任是人的根本,是一切道德的源泉. 正是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人类的价值和尊严才得以体现,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道德义务.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问题突出,有以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