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作者通过实践,加强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进行“用嘴书写”作文教学的探讨。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既能丰富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的内容,又能强化各部分的实效,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口语交际与习作素养。实现习作“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体现“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实质,进而引导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体现写作教学新理念的核心:还原作文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用嘴书写 写作 整合 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在作文训练的编排是这样的:低年级设置了“能说会道”和“看图说话写话”,中年级设置了“能说会道”和“笔下生辉”,高年级设置了“口语交际”和“习作”。这里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写作教学必须遵循“先说后写”的规律。
叶圣陶先生说:“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把认识与写作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从说入手培养观察、阅读、实践、感悟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不啻为一条可资借鉴的策略。作文教学在重视学生书面作文培养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能力的培养,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
作文训练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难言之痛,已是不争的事实:束缚学生思维翅膀、瓦解学生学习兴趣、阻碍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一困局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打破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浅论自己的探究与感悟。
二、提高学生口头作文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气氛,更新“语场”
所谓“语场”就是指特定的说话场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想说、敢说,甚至人人争着说,就必须打破常规教法,创建良好的“语场”气氛,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轻松愉快地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1)处理好“说”与“写”的关系
要更新“语场”,必须处理好“说”与“写”的关系。叶老“用嘴来写,用笔来说”的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说”与“写”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要我们把“说”提高到“写”这个高度来认识和对待。要写得通顺,就要说得通顺。能说通一句话,就可能寫通一句话;能说通一段话,就可能写通一段话。这样循序渐进,就能联段成篇。明白了“说”与“写”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摆正“用嘴书写”的位置。
(2)营造人人参与的“语场”气氛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当大多数学生都不说话时,某个想表达意见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当一个人的意见与大多数同学不一致时,也会感到极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甚至足以使他改变自己的观点,迎合他并不赞成的多数人的意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构建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的口头作文训练模式,让学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畅所欲言,人人参与。
(二)激发兴趣,更新“语境”
语言环境的更新必须是某种场景和情感的结合体,“有物、有意、有境、有情”,让学生置身其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语言兴趣和抒发情感的兴趣,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产生“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从而“情动而辞发”。
(1)以成功的例证,创设“语境”
教师设计能刺激学生感官的作文教学语境,采用诸多口头作文训练的成功例证无疑是行之有效的。纵观浩瀚的书山文海,只要仔细分析,便能分辨出其中的口语气息来。如《诗经》中的不少诗篇,都采集于民间的“口头文学”;曹植吟成《七步诗》,脍炙人口,成为千古绝唱,是“用嘴来写”的光辉典范;《西游记》《水浒传》也得益于民间的话本。现代、当代也不乏有说出来的文章:闻一多拍案而起,用慷慨激昂的声音,形成了他的《最后一次演讲》;余秋雨应台湾知识界之邀赴台所作的十几次演讲,以他的锦心绣口,令听众悦耳爽心,神驰心往,倾倒万千莘莘学子,形成了他的《阅读建议》和《写作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语境”
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事物离不开生活,而且语言也来源于生活。因此,作文教学不能囿于狭窄的课堂,要走出课堂,走入生活,将教学阵地由封闭的课堂拓展到广阔开放的社会。其实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充实、绚丽多彩的,信手可取的口头作文素材不胜枚举。如:校园生活的乐趣,家庭生活的甘甜,丰厚连绵的历史,日新月异的祖国建设,千奇百怪的社会现象,旖旎诱人的自然风光,勤劳勇敢的人民群众……都是创设“语境”的好素材,足以使学生视野开阔,标新立异。关键是教师如何交给学生摄取素材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留意、去观察、去创新。
(3)联系学生实际,创设“语境”
一个班的学生,口头作文的能力肯定是参差不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绝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和要求全班学生。
(三)口语交际应与习作教学有效整合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口语交际是习作教学的前提,习作教学是口语交际的延伸。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捆绑起来,对接起来,有效渗透,有效整合。
(1)从“围绕话题说”到“突出主题写”
在进行口语交际时,要向学生强调“围绕话题来谈”,切不可跑题。这一要求实际上与习作教学中的“围绕中心写作”、“做到主题突出”相一致。例如口语交际《我敬佩的一个人》,题目要求“通过具体的事例,夸夸他们执着追求的精神”。这里的“精神”有:锐意进取、勇克难关、勤奋学习、废寝忘食、拾金不昧、、关心他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在叙述具体事例时,所谈之事不能完全与拟说的“精神”相吻合,甚至跑题了。这时,老师要予以纠正,把学生来回来,并告诉他:说话要围绕中心来说,写文章亦是如此。
(2)从“条理清楚说”到“依照顺序写”
说话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说话的清晰性,会带来习作表达的有序性。例如,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道歉》的口语交际训练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学生看图表演:小明画画时不小心把颜料弄到小芬的衣服上,他们怎么办?
师: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像向小芳道歉吗?
生:会的。
生:我会向小芳承认错误,请她原谅。
师:多有礼貌的孩子!话也说得很清楚。(趁机提出本次口语交际的第一个训练要求:说清楚。)
师:那你准备怎样向小芳说呢?
生1:小芳,对不起。
师:你们觉得他向小芳说清楚了吗?
生2:没有说清楚,他没说出是怎样弄脏小芳衣服的。
生3:小芳,我刚才画画时不小心把你的衣服弄脏了,对不起!
生4:小芳,我画画时没留意你在身边,不小心把你衣服弄脏了,你能原谅我吗?
师:你们这么有礼貌,又说得这么清楚,小芳一定会原谅你们的。
这里,从“承认错误——弄脏原因”体现了说话的条理性,那么,如果把交际的内容如实记录下来,就是有序表达,就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习作。
(3)从“突出重点说”到“详略得当写”
口语交际要求突出重点,这一要求与习作要“详略得当”一脉相承。
例如教学口语交际《交流了解到的自然奇观》,要求是“讲清楚奇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怎样形成的”。交际时,学生应该把“奇特”作为重点讲述,比如:
师:现在我们进行汇报交流,把你了解到的自然奇观向大家介绍介绍。
生:去年暑假我和爸爸一起到河源的黄龙洞去游玩,一进去,发现里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拐过几道弯,在灯光的照耀下,我看到了大小不同的石钟乳和石笋,非常奇特,我都惊呆了。
师:同学们听了他的介绍,对黄龙洞有了深刻印象吗?
生1:没有,因为他只是介绍了一下石钟乳和石笋的名字,并不详细。
师:你们觉得该怎么介绍?
生2:应该介绍这些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形状、手触摸的感覺。
生3:还可以具体说某一石钟乳的特点。
生4:还可以说自己的联想,这样内容就丰富了。
师:这就叫抓住了重点,按照这样的思路写出来的文章就会详略分明。
就口语交际的表达方法而言,除了上述三点之外,还要关注交际内容的完整性,培养学生树立习作完整的意识;还可以关注修辞方法的运用,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联想等手法,使交际效果更好。
我切实感到,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既能丰富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的内容,又能强化各部分的实效,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口语交际与习作素养。通过整合把更多的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所获得的能力在口语交际课上说出来。习作课上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把说的内容整理、润饰加工形成书面语言,逐渐形成“下笔成文”的能力。实现习作“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体现“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实质,进而引导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体现写作教学新理念的核心:还原作文的本来面目。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口头作文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种复杂的艺术实践工作。但是,只要老师们能像春雨“润物”那样对学生循循善诱,耐心指导,训练有素,指导得法,自然能让学生“用嘴书写”出好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小学语文培训手册》、语文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克莱恩著、吴运如翻译、《天天天才——重视你与孩子本来的学习乐趣》、远方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1页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7、18页
关键词:用嘴书写 写作 整合 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在作文训练的编排是这样的:低年级设置了“能说会道”和“看图说话写话”,中年级设置了“能说会道”和“笔下生辉”,高年级设置了“口语交际”和“习作”。这里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写作教学必须遵循“先说后写”的规律。
叶圣陶先生说:“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把认识与写作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从说入手培养观察、阅读、实践、感悟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不啻为一条可资借鉴的策略。作文教学在重视学生书面作文培养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能力的培养,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
作文训练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难言之痛,已是不争的事实:束缚学生思维翅膀、瓦解学生学习兴趣、阻碍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一困局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打破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浅论自己的探究与感悟。
二、提高学生口头作文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气氛,更新“语场”
所谓“语场”就是指特定的说话场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想说、敢说,甚至人人争着说,就必须打破常规教法,创建良好的“语场”气氛,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轻松愉快地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1)处理好“说”与“写”的关系
要更新“语场”,必须处理好“说”与“写”的关系。叶老“用嘴来写,用笔来说”的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说”与“写”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要我们把“说”提高到“写”这个高度来认识和对待。要写得通顺,就要说得通顺。能说通一句话,就可能寫通一句话;能说通一段话,就可能写通一段话。这样循序渐进,就能联段成篇。明白了“说”与“写”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摆正“用嘴书写”的位置。
(2)营造人人参与的“语场”气氛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当大多数学生都不说话时,某个想表达意见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当一个人的意见与大多数同学不一致时,也会感到极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甚至足以使他改变自己的观点,迎合他并不赞成的多数人的意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构建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的口头作文训练模式,让学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畅所欲言,人人参与。
(二)激发兴趣,更新“语境”
语言环境的更新必须是某种场景和情感的结合体,“有物、有意、有境、有情”,让学生置身其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语言兴趣和抒发情感的兴趣,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产生“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从而“情动而辞发”。
(1)以成功的例证,创设“语境”
教师设计能刺激学生感官的作文教学语境,采用诸多口头作文训练的成功例证无疑是行之有效的。纵观浩瀚的书山文海,只要仔细分析,便能分辨出其中的口语气息来。如《诗经》中的不少诗篇,都采集于民间的“口头文学”;曹植吟成《七步诗》,脍炙人口,成为千古绝唱,是“用嘴来写”的光辉典范;《西游记》《水浒传》也得益于民间的话本。现代、当代也不乏有说出来的文章:闻一多拍案而起,用慷慨激昂的声音,形成了他的《最后一次演讲》;余秋雨应台湾知识界之邀赴台所作的十几次演讲,以他的锦心绣口,令听众悦耳爽心,神驰心往,倾倒万千莘莘学子,形成了他的《阅读建议》和《写作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语境”
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事物离不开生活,而且语言也来源于生活。因此,作文教学不能囿于狭窄的课堂,要走出课堂,走入生活,将教学阵地由封闭的课堂拓展到广阔开放的社会。其实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充实、绚丽多彩的,信手可取的口头作文素材不胜枚举。如:校园生活的乐趣,家庭生活的甘甜,丰厚连绵的历史,日新月异的祖国建设,千奇百怪的社会现象,旖旎诱人的自然风光,勤劳勇敢的人民群众……都是创设“语境”的好素材,足以使学生视野开阔,标新立异。关键是教师如何交给学生摄取素材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留意、去观察、去创新。
(3)联系学生实际,创设“语境”
一个班的学生,口头作文的能力肯定是参差不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绝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和要求全班学生。
(三)口语交际应与习作教学有效整合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口语交际是习作教学的前提,习作教学是口语交际的延伸。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捆绑起来,对接起来,有效渗透,有效整合。
(1)从“围绕话题说”到“突出主题写”
在进行口语交际时,要向学生强调“围绕话题来谈”,切不可跑题。这一要求实际上与习作教学中的“围绕中心写作”、“做到主题突出”相一致。例如口语交际《我敬佩的一个人》,题目要求“通过具体的事例,夸夸他们执着追求的精神”。这里的“精神”有:锐意进取、勇克难关、勤奋学习、废寝忘食、拾金不昧、、关心他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在叙述具体事例时,所谈之事不能完全与拟说的“精神”相吻合,甚至跑题了。这时,老师要予以纠正,把学生来回来,并告诉他:说话要围绕中心来说,写文章亦是如此。
(2)从“条理清楚说”到“依照顺序写”
说话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说话的清晰性,会带来习作表达的有序性。例如,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道歉》的口语交际训练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学生看图表演:小明画画时不小心把颜料弄到小芬的衣服上,他们怎么办?
师: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像向小芳道歉吗?
生:会的。
生:我会向小芳承认错误,请她原谅。
师:多有礼貌的孩子!话也说得很清楚。(趁机提出本次口语交际的第一个训练要求:说清楚。)
师:那你准备怎样向小芳说呢?
生1:小芳,对不起。
师:你们觉得他向小芳说清楚了吗?
生2:没有说清楚,他没说出是怎样弄脏小芳衣服的。
生3:小芳,我刚才画画时不小心把你的衣服弄脏了,对不起!
生4:小芳,我画画时没留意你在身边,不小心把你衣服弄脏了,你能原谅我吗?
师:你们这么有礼貌,又说得这么清楚,小芳一定会原谅你们的。
这里,从“承认错误——弄脏原因”体现了说话的条理性,那么,如果把交际的内容如实记录下来,就是有序表达,就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习作。
(3)从“突出重点说”到“详略得当写”
口语交际要求突出重点,这一要求与习作要“详略得当”一脉相承。
例如教学口语交际《交流了解到的自然奇观》,要求是“讲清楚奇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怎样形成的”。交际时,学生应该把“奇特”作为重点讲述,比如:
师:现在我们进行汇报交流,把你了解到的自然奇观向大家介绍介绍。
生:去年暑假我和爸爸一起到河源的黄龙洞去游玩,一进去,发现里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拐过几道弯,在灯光的照耀下,我看到了大小不同的石钟乳和石笋,非常奇特,我都惊呆了。
师:同学们听了他的介绍,对黄龙洞有了深刻印象吗?
生1:没有,因为他只是介绍了一下石钟乳和石笋的名字,并不详细。
师:你们觉得该怎么介绍?
生2:应该介绍这些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形状、手触摸的感覺。
生3:还可以具体说某一石钟乳的特点。
生4:还可以说自己的联想,这样内容就丰富了。
师:这就叫抓住了重点,按照这样的思路写出来的文章就会详略分明。
就口语交际的表达方法而言,除了上述三点之外,还要关注交际内容的完整性,培养学生树立习作完整的意识;还可以关注修辞方法的运用,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联想等手法,使交际效果更好。
我切实感到,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既能丰富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的内容,又能强化各部分的实效,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口语交际与习作素养。通过整合把更多的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所获得的能力在口语交际课上说出来。习作课上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把说的内容整理、润饰加工形成书面语言,逐渐形成“下笔成文”的能力。实现习作“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体现“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实质,进而引导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体现写作教学新理念的核心:还原作文的本来面目。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口头作文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种复杂的艺术实践工作。但是,只要老师们能像春雨“润物”那样对学生循循善诱,耐心指导,训练有素,指导得法,自然能让学生“用嘴书写”出好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小学语文培训手册》、语文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克莱恩著、吴运如翻译、《天天天才——重视你与孩子本来的学习乐趣》、远方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1页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7、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