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干预对慢性胃炎患者的护理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38名2012年4月~10月入院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加之以健康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经健康护理干预后心理状态、社会参与意识、营养状况均得到显著改善,明显提高了生活质量。
结论有针对性地在慢性胃炎患者护理工作中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可收到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健康教育干预慢性胃炎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9.324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9-0195-01
慢性胃炎是某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常伴有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当胃黏膜炎症缺如或很轻时,此种胃黏膜病变称为胃病。临床表现为上腹痛、嗳气、食欲不振等。目前此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本文主要讨论健康教育干预在患者预后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该病治愈率及患者生活质量。以下为研究过程回顾。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38名2012年4月~10月入院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其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15岁~42岁之间,平均年龄27.2±4.8岁。患者学历初中18例,小学10例,文盲10例。病程8个月~7年,平均2.6年。
1.2方法。〖JP3〗将38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18例,行常规护理;实验组2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健康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根据标准分为各个等级作好得分统计。
健康护理干预主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根据患者性格特质设计特定的方案。②采取对话交流、视频宣传健康教育知识、书本报纸、情景剧模拟、护患及患者之间交流经验教训等多种方式,关键是患者感兴趣且易接受。③提前做好健康护理知识储备,保证科普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1.3疗效评价。疗效主要从以下三点评价:①营养状况:10~8分:食欲较好,饮食正常,对各类食物均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7~5分:食欲一般,饮食种类较单一,胃肠道对个别食物有排斥;4~1分,食欲不振,进食易恶心呕吐。②情绪及心理状态:10~8分:情绪高昂或积极向上,心情欢唱,内心放松;7~5分:情绪一般,话语一般;4~1分:心理压抑,情绪易低落,常常沉默不语。③社会参与意识:10~8分: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乐于交流;7~5分:偶尔参加社会活动;4~1分:不喜欢参加社会活动,喜欢独处。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健康教育干预护理后,实验组较对照组患者平均营养状况得到提高,患者食欲良好,饮食丰富;情绪及心理状态亦有所改善,多数患者内心放松,心情欢愉,生活积极向上;同时多数患者愿意积极参加各类活动。详见表1。表2可看出实验组10分以下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而20分以上患者显著多于对照组。
3讨论
研究表明,实验组较对照组患者平均营养状况得到提高,患者食欲良好,饮食丰富;情绪及心理状态亦有所改善,多数患者内心放松,心情欢愉,生活积极向上;同时多数患者愿意积极参加各类活动。详见表1。表2可看出实验组10分以下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而20分以上患者显著多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表明,健康护理干预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利于病情恢复。
健康教育干预之所以有利于患者康复,主要从心理医学角度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使患者情绪变得消极,不利于疾病痊愈,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健康教育干预一方面,根据患者个体特征设计合适的干预方案,通过健康科普知识的宣传,患者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如不暴饮暴食、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和多运动等,这些因素降低了发病和加重的几率,增强了;另一方面,护患之间及患者之间的沟通加强了患者的社会功能,患者与外界接触和交流增多,心情歡畅,有利于增强体内毒素排泄,提高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和免疫力。两方面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树立了胃病痊愈的自信,正确对待病情,利于痊愈同时提高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有针对性地在慢性胃炎患者护理工作中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可收到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珍.健康教育干预对慢性胃炎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3):134-135
[2]张咏梅.健康教育干预对慢性胃炎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J].健路之路,2013,12(8):274-275
方法随机选取38名2012年4月~10月入院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加之以健康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经健康护理干预后心理状态、社会参与意识、营养状况均得到显著改善,明显提高了生活质量。
结论有针对性地在慢性胃炎患者护理工作中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可收到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健康教育干预慢性胃炎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9.324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9-0195-01
慢性胃炎是某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常伴有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当胃黏膜炎症缺如或很轻时,此种胃黏膜病变称为胃病。临床表现为上腹痛、嗳气、食欲不振等。目前此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本文主要讨论健康教育干预在患者预后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该病治愈率及患者生活质量。以下为研究过程回顾。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38名2012年4月~10月入院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其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15岁~42岁之间,平均年龄27.2±4.8岁。患者学历初中18例,小学10例,文盲10例。病程8个月~7年,平均2.6年。
1.2方法。〖JP3〗将38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18例,行常规护理;实验组2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健康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根据标准分为各个等级作好得分统计。
健康护理干预主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根据患者性格特质设计特定的方案。②采取对话交流、视频宣传健康教育知识、书本报纸、情景剧模拟、护患及患者之间交流经验教训等多种方式,关键是患者感兴趣且易接受。③提前做好健康护理知识储备,保证科普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1.3疗效评价。疗效主要从以下三点评价:①营养状况:10~8分:食欲较好,饮食正常,对各类食物均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7~5分:食欲一般,饮食种类较单一,胃肠道对个别食物有排斥;4~1分,食欲不振,进食易恶心呕吐。②情绪及心理状态:10~8分:情绪高昂或积极向上,心情欢唱,内心放松;7~5分:情绪一般,话语一般;4~1分:心理压抑,情绪易低落,常常沉默不语。③社会参与意识:10~8分: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乐于交流;7~5分:偶尔参加社会活动;4~1分:不喜欢参加社会活动,喜欢独处。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健康教育干预护理后,实验组较对照组患者平均营养状况得到提高,患者食欲良好,饮食丰富;情绪及心理状态亦有所改善,多数患者内心放松,心情欢愉,生活积极向上;同时多数患者愿意积极参加各类活动。详见表1。表2可看出实验组10分以下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而20分以上患者显著多于对照组。
3讨论
研究表明,实验组较对照组患者平均营养状况得到提高,患者食欲良好,饮食丰富;情绪及心理状态亦有所改善,多数患者内心放松,心情欢愉,生活积极向上;同时多数患者愿意积极参加各类活动。详见表1。表2可看出实验组10分以下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而20分以上患者显著多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表明,健康护理干预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利于病情恢复。
健康教育干预之所以有利于患者康复,主要从心理医学角度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使患者情绪变得消极,不利于疾病痊愈,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健康教育干预一方面,根据患者个体特征设计合适的干预方案,通过健康科普知识的宣传,患者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如不暴饮暴食、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和多运动等,这些因素降低了发病和加重的几率,增强了;另一方面,护患之间及患者之间的沟通加强了患者的社会功能,患者与外界接触和交流增多,心情歡畅,有利于增强体内毒素排泄,提高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和免疫力。两方面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树立了胃病痊愈的自信,正确对待病情,利于痊愈同时提高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有针对性地在慢性胃炎患者护理工作中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可收到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珍.健康教育干预对慢性胃炎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3):134-135
[2]张咏梅.健康教育干预对慢性胃炎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J].健路之路,2013,12(8):27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