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动机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运动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标准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摆在了中心位置。在教学中使用激励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习动机;激励法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精神,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在深入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应积极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运动,发挥学生的个体主动性,变“被动地学”为“主动要学”,并且达到“喜学乐学”。在课堂中利用依据学习动机的基本原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和情绪波动情况,灵活地采取若干激励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 学习动机的形成
1.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人们参加体育活动不可能单纯地依靠客观的外力维持,而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受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支配与调节,以个人需要为基础,由兴趣、动机、态度、习惯等心理因素组成,产生认知的活跃,情感的振奋和意志的努力。动机的作用在于激发选择性的行为,并维持这行为到完成。
由于体育运动本身具有各种不同的功能,所以,学生对体育的需要也各不相同:健康需要、承认与赞许需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精神放松需要、求知的需要。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运动经验、运动能力,以及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有所差异,其体育活动的需要也有所不同,而不同的需要产生不同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对学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心理学家认为,坚持长期的学习,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强烈的学习动机是保证学好的前提。
2. 学习动机是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因素构成的。内驱力指在有机体需要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内部刺激。当学生对体育产生某种需要,而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内驱力,引起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研究表明,内驱力与需要的关系成正比,越强烈的愿望具有越强的内驱力。但如果个体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则不会产生内驱力。
诱因指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或情境,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目标。诱因具有诱发或激发个体产生目标指向行为的作用,但它的作用因人而异。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当学生在活动中把自己的各种需要与能满足其需要的物体、情境联系在一起,这些物体就成为了目标。但诱因的强度和性质要依据个体的经验、需要等不同而经常变化。
3. 学习动机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动机的水平越高,学习效果也就越好。但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并不是直接卷入认知,而是间接地增强与促进学习的效果。心理学家认为,对尚无学习动机的学生,最好的方法是无论当时的学习动机状态如何,教师都应集中精力搞好教学,使学生学懂、学会,尝到学习的甜头,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 激励法
1. 激励,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化作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的可能性。强化影响的认知和情感,给学生提供了行为及结果适当与否的反馈信息,使学生根据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激励也是体育教师的一种教学手段,适当地运用此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实效。
2. 体育教学的激励法。(1)融通式激励。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体育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的感情融通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感情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2)勉励式激励。这是体育教师经常运用的教育手段之一。现代管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硬的命令,一开始就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他们的活动热情。如教师布置学生跳高:“你们必须给我跳过去,跳不过去的要受罚!”学生听了心里不舒服,带着顾虑练习,效果肯定不会好。如果换成勉励式布置:“同学们要大胆地练习,跳不过去没关系,我再继续辅导你们。”同学们听了不但乐意去练习,而且练习时没有心理负担,练习效果肯定比前者要好。(3)参与式激励。行为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一种高层次的需求。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要求,收集学生的建议,让学生献计献策,让学生参与备课。这样备出来的课,是从实际出发,集思广益,教师教得自在,学生学得称心。(4)期望式激励。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鼓励;有某些过失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的,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过失的,论过要适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5)宽容式激励。课堂上,师生之间产生矛盾是常有现象。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容人之短,不怀成见。教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提,是妥善解决矛盾、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对学生要热情教诲,以情感人。若采取“以牙还牙”的办法,必然激化矛盾,破坏师生关系,严重影响教学。(6)影响式激励。影响式激励主要表观在教师自身的模范作用上。课堂上,教师懒懒散散,学生就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教师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学生就会模仿老师,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表率行为,具有很大的感召力,能对学生产生有力的感情激励作用。
三、 结论
在体育教学中遵循强化学习动机的原理,恰当地运用激励法,能够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堂的教学任务,起到了较好推动作用。
正确地运用激励法,避免在教学情境的实际运用中产生问题。激励的方法要多样化,不能过于单一;要正确把握激励的分寸,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要多用表扬、奖励等积极性的激励方式,尽量少用批语、激将等消极反面的激励方式;对学生使用激励法要考虑时间、地点和个别差异。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邵伟德.体育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浙江省苍南县职业中专)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习动机;激励法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精神,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在深入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应积极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运动,发挥学生的个体主动性,变“被动地学”为“主动要学”,并且达到“喜学乐学”。在课堂中利用依据学习动机的基本原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和情绪波动情况,灵活地采取若干激励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 学习动机的形成
1.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人们参加体育活动不可能单纯地依靠客观的外力维持,而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受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支配与调节,以个人需要为基础,由兴趣、动机、态度、习惯等心理因素组成,产生认知的活跃,情感的振奋和意志的努力。动机的作用在于激发选择性的行为,并维持这行为到完成。
由于体育运动本身具有各种不同的功能,所以,学生对体育的需要也各不相同:健康需要、承认与赞许需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精神放松需要、求知的需要。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运动经验、运动能力,以及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有所差异,其体育活动的需要也有所不同,而不同的需要产生不同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对学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心理学家认为,坚持长期的学习,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强烈的学习动机是保证学好的前提。
2. 学习动机是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因素构成的。内驱力指在有机体需要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内部刺激。当学生对体育产生某种需要,而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内驱力,引起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研究表明,内驱力与需要的关系成正比,越强烈的愿望具有越强的内驱力。但如果个体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则不会产生内驱力。
诱因指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或情境,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目标。诱因具有诱发或激发个体产生目标指向行为的作用,但它的作用因人而异。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当学生在活动中把自己的各种需要与能满足其需要的物体、情境联系在一起,这些物体就成为了目标。但诱因的强度和性质要依据个体的经验、需要等不同而经常变化。
3. 学习动机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动机的水平越高,学习效果也就越好。但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并不是直接卷入认知,而是间接地增强与促进学习的效果。心理学家认为,对尚无学习动机的学生,最好的方法是无论当时的学习动机状态如何,教师都应集中精力搞好教学,使学生学懂、学会,尝到学习的甜头,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 激励法
1. 激励,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化作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的可能性。强化影响的认知和情感,给学生提供了行为及结果适当与否的反馈信息,使学生根据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激励也是体育教师的一种教学手段,适当地运用此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实效。
2. 体育教学的激励法。(1)融通式激励。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体育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的感情融通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感情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2)勉励式激励。这是体育教师经常运用的教育手段之一。现代管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硬的命令,一开始就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他们的活动热情。如教师布置学生跳高:“你们必须给我跳过去,跳不过去的要受罚!”学生听了心里不舒服,带着顾虑练习,效果肯定不会好。如果换成勉励式布置:“同学们要大胆地练习,跳不过去没关系,我再继续辅导你们。”同学们听了不但乐意去练习,而且练习时没有心理负担,练习效果肯定比前者要好。(3)参与式激励。行为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一种高层次的需求。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要求,收集学生的建议,让学生献计献策,让学生参与备课。这样备出来的课,是从实际出发,集思广益,教师教得自在,学生学得称心。(4)期望式激励。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鼓励;有某些过失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的,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过失的,论过要适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5)宽容式激励。课堂上,师生之间产生矛盾是常有现象。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容人之短,不怀成见。教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提,是妥善解决矛盾、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对学生要热情教诲,以情感人。若采取“以牙还牙”的办法,必然激化矛盾,破坏师生关系,严重影响教学。(6)影响式激励。影响式激励主要表观在教师自身的模范作用上。课堂上,教师懒懒散散,学生就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教师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学生就会模仿老师,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表率行为,具有很大的感召力,能对学生产生有力的感情激励作用。
三、 结论
在体育教学中遵循强化学习动机的原理,恰当地运用激励法,能够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堂的教学任务,起到了较好推动作用。
正确地运用激励法,避免在教学情境的实际运用中产生问题。激励的方法要多样化,不能过于单一;要正确把握激励的分寸,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要多用表扬、奖励等积极性的激励方式,尽量少用批语、激将等消极反面的激励方式;对学生使用激励法要考虑时间、地点和个别差异。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邵伟德.体育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浙江省苍南县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