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不起,标题的意思,不是说大师糊涂,是说我对于大师糊涂。这个糊涂,已经有了几年了。几年前,一位老学者被人称作“国学大师”,我就开始糊涂了:他是研究印度古代语言梵文的呀,怎么成了“国学”大师了?“国学”是什么?“国学”不得是“中国之学”么?不得是“中国古代文化之学”么?不得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包括哲学、史学、文学、语言等等之学问么?研究外国文化,即便是成了大师,可以叫做“国学”大师么?
在下不才,梵文那东西连见都没见过,不过想象起来,一个中国人去研究外国的古文字,应该是很不容易的吧?何况又听说,他还翻译过印度古典名著等等,因此,我对他是尊敬的。这一点,相信诸君不致误会。
看过一篇报道,说这位老学者恳请人们给他摘下“国学大师”这顶桂冠,免得起鸡皮疙瘩,原因是他自觉不配。于是,便又有人呼做伟大谦虚。我倒是觉得,问题不在配不配,而在对不对。对了,便呼作“国学大师”,亦无不可,不必管他自己是否谦虚。
前面的糊涂还在继续,这阵子偏又加剧,原因是听说另外一位年轻的学者竟然免却了伟大谦虚,索性将“大师”之封号接受了下来。哦,天哪,生生地竟要洒家痴呆起来么?
这位学者的文字,我是拜读过的。依照我这个读者的看法,他是一位很聪明的人,因为他的作品写得很聪明。此外,某年他还担当过中央电视台的什么节目的嘉宾或评委,听他说过许多话,感觉是他的知识面很宽,知道的事情很多,堪称渊博。从这两点出发,我判定他是一位属于记忆型思维的人。
这里,有一点我需说清楚,那就是在我看来,人的脑子有两种,一种脑子属于记忆型,另一种脑子属于创造型。前者长于记忆,后者长于创造。记忆型思维的人,脑子像个超市,或图书馆,里面能够装进的东西很多,或很多很多,遗憾的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却不多,或者说是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却不多。反之,创造型思维的人,脑子像个个人画展,或个人工作室,里面能够装进的东西不多,或很是不多,但属于他人的东西虽然不多,属于他自己创造的东西却是很多,或很多很多。客观地说,这两种脑子或者说这两种人,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劣势,无所谓谁优谁劣。要说是知道得多,当然要属记忆型;要说是创造,那就得说是属于创造型了。
生活中,这两种人的表现也很不同:听记忆型人说话,你会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五行八作,天文地理,他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堪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如果你要是过后玩味,你会发现没有多少他自己的东西告诉你。反之,听创造型人说话,张三可能会感到深刻,李四却可能感到幼稚,王五呢则可能会感到不知所云。但有一点,却应该算是共识,那就是:此人见解独到,有创见。
这里,还要顺便说到大师与老师的不同。所谓老师,一般地来说,是将前人、他人、外人等等所提供的知识进行学习和整理,然后再去传授给学生。所以对于老师来说,重要的是学习和传授,而不是自己去创造。大师則不同,大师必须要自己去创造,并要创造出只属于他的见解来。这个见解,一般地来说,应该是一个理论的或思想的体系。而这个体系,将影响到今后一代人、几代人、多代人。
这就是说,首先是大师把那个见解创造出来;之后,由老师去找来学习,认可,再转而去教授学生;学生呢,听老师说了,知道了,就是学了。这样,所谓知识,就这样传承下来了。打个粗浅的比方,首先是大师啃了石头和螃蟹,发现了螃蟹可吃而石头不可吃,便写出文章来告诫世人;之后,老师读了那文章,信了,转而告诉学生;于是,学生便知道了螃蟹可吃而石头不可吃这样,螃蟹可吃而石头不可吃的学问便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令我们受益至今并且继续受益。
回过头来再说这位不算太老的学者,从我对他的知道来看,我觉得他恐怕只能算是一位老师,还够不上什么大师,因为从他的文字中和说话中,我还从没发现过他有多少独到的见解,当然就更谈不到他自己的理论或思想的体系了——起码应该有个框架。当然,这可能与我读他的著作不多有关。不过,即便是读得不多,大师也总是要有大师的气象的。可惜,我没有感觉到那种气象。
(感谢罗洪云先生的热情荐稿)
在下不才,梵文那东西连见都没见过,不过想象起来,一个中国人去研究外国的古文字,应该是很不容易的吧?何况又听说,他还翻译过印度古典名著等等,因此,我对他是尊敬的。这一点,相信诸君不致误会。
看过一篇报道,说这位老学者恳请人们给他摘下“国学大师”这顶桂冠,免得起鸡皮疙瘩,原因是他自觉不配。于是,便又有人呼做伟大谦虚。我倒是觉得,问题不在配不配,而在对不对。对了,便呼作“国学大师”,亦无不可,不必管他自己是否谦虚。
前面的糊涂还在继续,这阵子偏又加剧,原因是听说另外一位年轻的学者竟然免却了伟大谦虚,索性将“大师”之封号接受了下来。哦,天哪,生生地竟要洒家痴呆起来么?
这位学者的文字,我是拜读过的。依照我这个读者的看法,他是一位很聪明的人,因为他的作品写得很聪明。此外,某年他还担当过中央电视台的什么节目的嘉宾或评委,听他说过许多话,感觉是他的知识面很宽,知道的事情很多,堪称渊博。从这两点出发,我判定他是一位属于记忆型思维的人。
这里,有一点我需说清楚,那就是在我看来,人的脑子有两种,一种脑子属于记忆型,另一种脑子属于创造型。前者长于记忆,后者长于创造。记忆型思维的人,脑子像个超市,或图书馆,里面能够装进的东西很多,或很多很多,遗憾的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却不多,或者说是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却不多。反之,创造型思维的人,脑子像个个人画展,或个人工作室,里面能够装进的东西不多,或很是不多,但属于他人的东西虽然不多,属于他自己创造的东西却是很多,或很多很多。客观地说,这两种脑子或者说这两种人,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劣势,无所谓谁优谁劣。要说是知道得多,当然要属记忆型;要说是创造,那就得说是属于创造型了。
生活中,这两种人的表现也很不同:听记忆型人说话,你会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五行八作,天文地理,他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堪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如果你要是过后玩味,你会发现没有多少他自己的东西告诉你。反之,听创造型人说话,张三可能会感到深刻,李四却可能感到幼稚,王五呢则可能会感到不知所云。但有一点,却应该算是共识,那就是:此人见解独到,有创见。
这里,还要顺便说到大师与老师的不同。所谓老师,一般地来说,是将前人、他人、外人等等所提供的知识进行学习和整理,然后再去传授给学生。所以对于老师来说,重要的是学习和传授,而不是自己去创造。大师則不同,大师必须要自己去创造,并要创造出只属于他的见解来。这个见解,一般地来说,应该是一个理论的或思想的体系。而这个体系,将影响到今后一代人、几代人、多代人。
这就是说,首先是大师把那个见解创造出来;之后,由老师去找来学习,认可,再转而去教授学生;学生呢,听老师说了,知道了,就是学了。这样,所谓知识,就这样传承下来了。打个粗浅的比方,首先是大师啃了石头和螃蟹,发现了螃蟹可吃而石头不可吃,便写出文章来告诫世人;之后,老师读了那文章,信了,转而告诉学生;于是,学生便知道了螃蟹可吃而石头不可吃这样,螃蟹可吃而石头不可吃的学问便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令我们受益至今并且继续受益。
回过头来再说这位不算太老的学者,从我对他的知道来看,我觉得他恐怕只能算是一位老师,还够不上什么大师,因为从他的文字中和说话中,我还从没发现过他有多少独到的见解,当然就更谈不到他自己的理论或思想的体系了——起码应该有个框架。当然,这可能与我读他的著作不多有关。不过,即便是读得不多,大师也总是要有大师的气象的。可惜,我没有感觉到那种气象。
(感谢罗洪云先生的热情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