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而“乡土特色”作文则是农村学生作文联系生活的桥梁,让农村孩子把写作的目光聚焦自己的生活。
乡土资源四年级作文教学案例解析一、“无情无义”,农村孩子作文的伤痛
大部分农村孩子写起作文来不是无话可说,就是有话写不出。学生一写作文就叫苦连天,即使是勉强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内容空洞,思想贫乏,语言干瘪,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连篇,虚浮不实,矫揉造作,令人面目可憎。
二、耐心会诊
(一)闭门造车,难逃“假、大、空”宿命。农村孩子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因素影响,本来就见得少,听得少,读的书也非常少,这就造成了他们的知识面狭窄。与城里孩子相比,素材上“可写”的太少。为了完成习作,只能苦思冥想,胡编乱造,从而造成作文内容单调,语言干瘪枯燥,想象力“过剩”,脱离实际,而文章的灵魂——真情实感从何谈起?
(二)隔空造楼阁,无处谈“情”。纵观历次学生的作文,我发现孩子们缺乏一种立足于自己真实生活的意识。为了迎合老师的作文主题,他们更乐于凭空想象,这就使得他们的文章写不出真情实感,更多地停留在干瘪的陈述。试问:没有亲身经历,何谈有感而发呢?如果是有感而发,即使语言再朴素,文章里所迸发的感情也会深深地将我们所打动。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让孩子们写《我的妈妈》,每个人都有很多话说,字里行间是对妈妈满满的爱。有的即使满篇错别字,但是他的文字依然能深深地打动我。这一现象,让我不得不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走进自己独有的生活,有目的地去感受自己的生活,引导他们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只有亲身体会,才能做到真情流露,这样就有大把感情可谈了。
(三)有陈旧枷锁,想高飞很难。我们都知道农村孩子的作文难,如果说要埋怨于孩子们的眼界窄,见识匮乏,无米可炊。我想说,老师们的这个“灶”也该与时俱进,更新换代了。很多老师的授课方式永远也走不出课堂,任凭窗外鸟语花香的流逝,放着明媚的春光资源不用,只顾埋头苦讲,却忽略了孩子们实践的重要性。我觉得即使老师口吐莲花一万朵,也不及孩子亲自手握一朵体会得真实生动。
三、对症下药
在作文教学中,有效地開发和运用本地乡土文化资源,创造性的开展活动,就能让农村的孩子们在学习中发现丰富的写作资源,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文化,从而增强写作兴趣,提升作文素养,使他们更加了解和热爱我们的家乡。以下我将以主题作文《野味荠菜》为案例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以“主题为先导,与生活同步,与教材并行”的作文组织方式。要想实现乡土资源与作文教学的完美融合,主题作文是一条绝佳路径,他可以将各种乡土素材的写作有序串联,在同一纬度上进行不同经度的写作技巧训练,系统而深入,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激发乡土情感。如四年级下学期的习作1和习作5都是引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的习作练习。开学伊始,正值阳春三月,此时正是孩子们走进大自然的好时节。农村有句俗语叫“二月二,荠菜饺子筋拽拽”,荠菜对于城里孩子来说很陌生,然而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却是再熟悉不过的。于是我就把本单元的作文主题定为《野味荠菜》,该主题作文教学共分三次,时间跨度为三周。第一周: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边观察荠菜,完成作文《我眼中的荠菜》。第二周:集体挖荠菜,写一篇活动随笔,题目自拟。第三周,全班举行包饺子大赛,完成大作文《包饺子》。
(二)重实践,为孩子创造真实的写作情景。我着重从农村学生所熟知的乡土生活入手,紧扣儿童生活,创造真实的写作情景,引导抒发童情。在本次主题作文的教学中,孩子们走出了课堂的禁锢,走进了大自然,在真实的情境中有目的地观察、思考、写作。
师:看来它的生命力的确强的惊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可以生存。
经过这次实践中的观察和描述,孩子们对荠菜的特点必然会有更清晰的认识。这一点在黄鈺同学的作文中就得以充分展现:春寒料峭的时节,荠菜们有的穿上了紫袄,有的则披上绿袍。紫色荠菜的叶子细细长长,就像一根根松针秩序井然地排列在中间粗壮的老茎上。而绿色的荠菜则扛着肥硕的大叶子,宛如神气十足的哨兵,翠绿欲滴,上面布满了白色的小绒毛。可是令我惊讶的是,刚挖出来没一会,荠菜们的腰就弯了。不过没关系,殷统菲告诉我们,晚上回家的时候,只要把它放在水里泡着,它立刻又会雄赳赳地直起腰来了。
她的语言尽管没有华丽的辞藻,然而却充满了童趣,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是很难写出来的。
(三)有的放矢,重实践,更重写作技巧的指导。实践的目的是为孩子创造更真实的情境,让他们在无形中养成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习惯。但四年级的孩子毕竟才刚开始学习写作,因此,写作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就这样,在玩中学,乐中思,写作技能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周的教学片段,地点是教室,以包饺子大赛为载体,学习如何详细地描写包饺子的过程是训练的重点:
1.投影出示比赛要求
(1)认真观察老师包饺子的步骤,看清每一个动作。
(2)自己模仿老师的样子包饺子,看谁模仿得最像。
学生仔细观看老师的示范,并口述老师包饺子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语,训练其言之有序。此外,在这个类似于“录电影、放电影”的过程里,学生要尽可能“录下”老师的每一个动作,如“拿、铺、舀、放、捏、握、挤、压、摆”等,“播放”时才能真实全面。
2.学生动手实践之后,出示漂亮饺子的图片
(1)比较,找找这个漂亮的饺子与自己包的饺子有什么不同之处。
(2)总结经验,请教他人,试着包一个更漂亮的饺子,注意动作的细节。
赛后,从交上来的作文来看,孩子们对于包饺子活动的认识可远不止我所设想的那样。他们不仅从擀饺皮到包饺子,每一步都写得很详细,还写出了包饺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更写出了他是如何通过观察最终让睡饺子直起腰杆子的;此外,也有的孩子着重写了大家在包饺子的过程中是如何团结协作的,并抒发了自己获得小组第一后的感受;还有的孩子热情地表达了对小小荠菜的赞美。
这次融于乡土资源的主题作文教学真的让我非常难忘,此刻脑海中仍能浮现起孩子们一起趴在操场边找荠菜、挖荠菜的模样。伴随着追逐的嬉闹声,小家伙们你追我赶,生怕自己发现的大荠菜被别人抢先了一步。这美丽的风景是我在课堂上不曾看过的。在包饺子大赛中,孩子们言行之间所迸发出的智慧更是让我终身难忘。
乡土资源四年级作文教学案例解析一、“无情无义”,农村孩子作文的伤痛
大部分农村孩子写起作文来不是无话可说,就是有话写不出。学生一写作文就叫苦连天,即使是勉强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内容空洞,思想贫乏,语言干瘪,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连篇,虚浮不实,矫揉造作,令人面目可憎。
二、耐心会诊
(一)闭门造车,难逃“假、大、空”宿命。农村孩子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因素影响,本来就见得少,听得少,读的书也非常少,这就造成了他们的知识面狭窄。与城里孩子相比,素材上“可写”的太少。为了完成习作,只能苦思冥想,胡编乱造,从而造成作文内容单调,语言干瘪枯燥,想象力“过剩”,脱离实际,而文章的灵魂——真情实感从何谈起?
(二)隔空造楼阁,无处谈“情”。纵观历次学生的作文,我发现孩子们缺乏一种立足于自己真实生活的意识。为了迎合老师的作文主题,他们更乐于凭空想象,这就使得他们的文章写不出真情实感,更多地停留在干瘪的陈述。试问:没有亲身经历,何谈有感而发呢?如果是有感而发,即使语言再朴素,文章里所迸发的感情也会深深地将我们所打动。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让孩子们写《我的妈妈》,每个人都有很多话说,字里行间是对妈妈满满的爱。有的即使满篇错别字,但是他的文字依然能深深地打动我。这一现象,让我不得不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走进自己独有的生活,有目的地去感受自己的生活,引导他们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只有亲身体会,才能做到真情流露,这样就有大把感情可谈了。
(三)有陈旧枷锁,想高飞很难。我们都知道农村孩子的作文难,如果说要埋怨于孩子们的眼界窄,见识匮乏,无米可炊。我想说,老师们的这个“灶”也该与时俱进,更新换代了。很多老师的授课方式永远也走不出课堂,任凭窗外鸟语花香的流逝,放着明媚的春光资源不用,只顾埋头苦讲,却忽略了孩子们实践的重要性。我觉得即使老师口吐莲花一万朵,也不及孩子亲自手握一朵体会得真实生动。
三、对症下药
在作文教学中,有效地開发和运用本地乡土文化资源,创造性的开展活动,就能让农村的孩子们在学习中发现丰富的写作资源,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文化,从而增强写作兴趣,提升作文素养,使他们更加了解和热爱我们的家乡。以下我将以主题作文《野味荠菜》为案例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以“主题为先导,与生活同步,与教材并行”的作文组织方式。要想实现乡土资源与作文教学的完美融合,主题作文是一条绝佳路径,他可以将各种乡土素材的写作有序串联,在同一纬度上进行不同经度的写作技巧训练,系统而深入,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激发乡土情感。如四年级下学期的习作1和习作5都是引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的习作练习。开学伊始,正值阳春三月,此时正是孩子们走进大自然的好时节。农村有句俗语叫“二月二,荠菜饺子筋拽拽”,荠菜对于城里孩子来说很陌生,然而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却是再熟悉不过的。于是我就把本单元的作文主题定为《野味荠菜》,该主题作文教学共分三次,时间跨度为三周。第一周: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边观察荠菜,完成作文《我眼中的荠菜》。第二周:集体挖荠菜,写一篇活动随笔,题目自拟。第三周,全班举行包饺子大赛,完成大作文《包饺子》。
(二)重实践,为孩子创造真实的写作情景。我着重从农村学生所熟知的乡土生活入手,紧扣儿童生活,创造真实的写作情景,引导抒发童情。在本次主题作文的教学中,孩子们走出了课堂的禁锢,走进了大自然,在真实的情境中有目的地观察、思考、写作。
师:看来它的生命力的确强的惊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可以生存。
经过这次实践中的观察和描述,孩子们对荠菜的特点必然会有更清晰的认识。这一点在黄鈺同学的作文中就得以充分展现:春寒料峭的时节,荠菜们有的穿上了紫袄,有的则披上绿袍。紫色荠菜的叶子细细长长,就像一根根松针秩序井然地排列在中间粗壮的老茎上。而绿色的荠菜则扛着肥硕的大叶子,宛如神气十足的哨兵,翠绿欲滴,上面布满了白色的小绒毛。可是令我惊讶的是,刚挖出来没一会,荠菜们的腰就弯了。不过没关系,殷统菲告诉我们,晚上回家的时候,只要把它放在水里泡着,它立刻又会雄赳赳地直起腰来了。
她的语言尽管没有华丽的辞藻,然而却充满了童趣,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是很难写出来的。
(三)有的放矢,重实践,更重写作技巧的指导。实践的目的是为孩子创造更真实的情境,让他们在无形中养成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习惯。但四年级的孩子毕竟才刚开始学习写作,因此,写作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就这样,在玩中学,乐中思,写作技能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周的教学片段,地点是教室,以包饺子大赛为载体,学习如何详细地描写包饺子的过程是训练的重点:
1.投影出示比赛要求
(1)认真观察老师包饺子的步骤,看清每一个动作。
(2)自己模仿老师的样子包饺子,看谁模仿得最像。
学生仔细观看老师的示范,并口述老师包饺子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语,训练其言之有序。此外,在这个类似于“录电影、放电影”的过程里,学生要尽可能“录下”老师的每一个动作,如“拿、铺、舀、放、捏、握、挤、压、摆”等,“播放”时才能真实全面。
2.学生动手实践之后,出示漂亮饺子的图片
(1)比较,找找这个漂亮的饺子与自己包的饺子有什么不同之处。
(2)总结经验,请教他人,试着包一个更漂亮的饺子,注意动作的细节。
赛后,从交上来的作文来看,孩子们对于包饺子活动的认识可远不止我所设想的那样。他们不仅从擀饺皮到包饺子,每一步都写得很详细,还写出了包饺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更写出了他是如何通过观察最终让睡饺子直起腰杆子的;此外,也有的孩子着重写了大家在包饺子的过程中是如何团结协作的,并抒发了自己获得小组第一后的感受;还有的孩子热情地表达了对小小荠菜的赞美。
这次融于乡土资源的主题作文教学真的让我非常难忘,此刻脑海中仍能浮现起孩子们一起趴在操场边找荠菜、挖荠菜的模样。伴随着追逐的嬉闹声,小家伙们你追我赶,生怕自己发现的大荠菜被别人抢先了一步。这美丽的风景是我在课堂上不曾看过的。在包饺子大赛中,孩子们言行之间所迸发出的智慧更是让我终身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