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如何找准阅读与写作的对接点,引领学生有声有色地走进作者喜怒哀乐的世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多角度地解读文本,合理、高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这里,笔者主要从扩写、改写、仿写三个方面诠释“用教材教”的含义。
一、扩写
(一)留白式扩写
在回忆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留白的地方很多,如原文: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
我让学生补白,展开创意阅读
例: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抓到百草园的影子。爬上群花斗艳的花坛去折腊梅花。走出屋子,一股子醉人的香气扑面而来,此时,我陶醉在蜡梅花香中,在地上有成群结队的蚂蚁,看样子像一个大家庭。还可以在桂花树上寻蝉蜕,晶莹剔透的蝉蜕在桂花树上分外耀眼,像夜空中最闪亮的一颗颗小星星。最好的工作是把蚂蚁请到苍蝇的家中作客!四周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不行。但是这让人流连忘返的世界,又有谁能禁得起诱惑呢?
(二)插叙式扩写
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我抓住插叙这个切入点,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插叙训练的原文就用上一次补白的作文,要求:插入的主题要能够突显鲁迅童年的快乐生活;插叙的内容要贴近鲁迅童年的生活;插叙的段落开头与结尾要与原文巧妙地结合。
例: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可以爬上树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古榕树上的蝉蜕我是从来不寻的,小伙伴们常常去捅古榕树上的那个莲蓬般的马蜂窝,在我,则避而远之。
有一次,我对百草园后面的古榕树上的马蜂窝实在好奇,便拿上竹竿,去捅马蜂窝。只听“啪”的一声,蜂窝坠到了地上,我刚想凑上去看,受惊的马蜂一嗡而出,吓得我丢下竹竿就跑,人哪有马蜂跑得快呀,这些恶贼们狠狠地在我手上、脸上疯咬了一通。晚上,我发烧了,手又红又肿……
“人都到哪里去了!”先生在书房里大叫,同窗们不能在外面呆得太久……
将文本读进去,再写出来,进而也就走进了鲁迅的童年的快乐,走进三味书屋,走进百草园,同时学生们也放飞了自己的情感。
二、改写
(一)改人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老王》一课,其中老王送香油、鸡蛋的情节,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进行改写,加进自己的心理活动,进一步体验老王的善良与不幸,而且学生创作的同时,也就融入了自身的情感体验。
(二)改文体
《秋天》将诗歌变成散文,要求学生抓住诗歌意象,围绕原文的意境,发挥想象和联想,进行改写。如原文: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学生就可以改写成:
清晨,竹叶上的露珠悄然滑落,一滴,两滴,滴在伐木工人的脖领里,凉丝丝的,滴在伐木工人的嘴里,甜津津的。
改写绝不是信手涂鸦,也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改记叙文、议论文要保留中心,改说明文,要保留说明对象的基本特征。
三、仿写
(一)模仿长短句、骈句、词牌
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再别康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
生仿写:他个子矮,学习差,沉默寡言,整天趴在教室后边的角落里。
(二)仿段落
1.仿结构形式
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既是一篇文言文,同时也是一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论理透辟的议论文。初三学生刚学习议论文,对于论理的阐述,习惯于摆事实,不善于讲道理,甚至怕讲道理,究其原因,是因为不知道怎样写。一方面不知事与理如何结合,另一方面是不知道讲道理的句子之间那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关系,头脑形成性的知识体系里缺乏理论层次、论理走势的逻辑性。在此文的教学中,我们备课组的语文老师借助第四段的语言形式,总结出一种道理论证的“四步法”的语言形式,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
学生随堂练习作品如下:
为什么屈原能够历经艰难著《离骚》?为什么勾践能够来吴国?为什么司马迁能够忍辱负重著《史记》?因为逆境是冶炼强者的熔炉,是检验强者的试金石。逆境虽坎坷,但阳光总在风雨后;顺境虽平坦,但它会使人变成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霜雨雪。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所以说没走过逆境的人是无法取得人生的成功!
2.仿动作描写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生模写文
远远地,就听到蝈蝈不停的叫声,我轻手轻脚地走到跟前。蝈蝈的叫声更响亮了,我的两眼仔细地搜索着树丛中的每一片树叶,不放过任何一处蛛丝马迹。突然,我的心猛地一跳,看见了蝈蝈那不停颤动的翅膀和它那来回摆动的长眉毛。我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伸出了一只颤抖的手,悄悄地靠近它,猛地一抓,哎呀!我的手指被咬了一下,疼得我几乎放了手。我赶快用左手使劲地捏住它的后颈,这时它才变得老实了。我兴奋把它塞进早就预备好的盒子里,满心欢喜。
做这个模写练习,老师提的要求是:依照捕鸟描写动作的方法,去写扑蟹子、钓鱼、捕晴蜓,甚而至于做饭、炒饭等连续性的动作,注意安排动作的先后和句中主谓、动宾、动补等词语的搭配以及人物的动作及内心情感。上面选的这一习作,基本上达到了要求。
这里,笔者主要从扩写、改写、仿写三个方面诠释“用教材教”的含义。
一、扩写
(一)留白式扩写
在回忆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留白的地方很多,如原文: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
我让学生补白,展开创意阅读
例: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抓到百草园的影子。爬上群花斗艳的花坛去折腊梅花。走出屋子,一股子醉人的香气扑面而来,此时,我陶醉在蜡梅花香中,在地上有成群结队的蚂蚁,看样子像一个大家庭。还可以在桂花树上寻蝉蜕,晶莹剔透的蝉蜕在桂花树上分外耀眼,像夜空中最闪亮的一颗颗小星星。最好的工作是把蚂蚁请到苍蝇的家中作客!四周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不行。但是这让人流连忘返的世界,又有谁能禁得起诱惑呢?
(二)插叙式扩写
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我抓住插叙这个切入点,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插叙训练的原文就用上一次补白的作文,要求:插入的主题要能够突显鲁迅童年的快乐生活;插叙的内容要贴近鲁迅童年的生活;插叙的段落开头与结尾要与原文巧妙地结合。
例: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可以爬上树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古榕树上的蝉蜕我是从来不寻的,小伙伴们常常去捅古榕树上的那个莲蓬般的马蜂窝,在我,则避而远之。
有一次,我对百草园后面的古榕树上的马蜂窝实在好奇,便拿上竹竿,去捅马蜂窝。只听“啪”的一声,蜂窝坠到了地上,我刚想凑上去看,受惊的马蜂一嗡而出,吓得我丢下竹竿就跑,人哪有马蜂跑得快呀,这些恶贼们狠狠地在我手上、脸上疯咬了一通。晚上,我发烧了,手又红又肿……
“人都到哪里去了!”先生在书房里大叫,同窗们不能在外面呆得太久……
将文本读进去,再写出来,进而也就走进了鲁迅的童年的快乐,走进三味书屋,走进百草园,同时学生们也放飞了自己的情感。
二、改写
(一)改人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老王》一课,其中老王送香油、鸡蛋的情节,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进行改写,加进自己的心理活动,进一步体验老王的善良与不幸,而且学生创作的同时,也就融入了自身的情感体验。
(二)改文体
《秋天》将诗歌变成散文,要求学生抓住诗歌意象,围绕原文的意境,发挥想象和联想,进行改写。如原文: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学生就可以改写成:
清晨,竹叶上的露珠悄然滑落,一滴,两滴,滴在伐木工人的脖领里,凉丝丝的,滴在伐木工人的嘴里,甜津津的。
改写绝不是信手涂鸦,也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改记叙文、议论文要保留中心,改说明文,要保留说明对象的基本特征。
三、仿写
(一)模仿长短句、骈句、词牌
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再别康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
生仿写:他个子矮,学习差,沉默寡言,整天趴在教室后边的角落里。
(二)仿段落
1.仿结构形式
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既是一篇文言文,同时也是一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论理透辟的议论文。初三学生刚学习议论文,对于论理的阐述,习惯于摆事实,不善于讲道理,甚至怕讲道理,究其原因,是因为不知道怎样写。一方面不知事与理如何结合,另一方面是不知道讲道理的句子之间那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关系,头脑形成性的知识体系里缺乏理论层次、论理走势的逻辑性。在此文的教学中,我们备课组的语文老师借助第四段的语言形式,总结出一种道理论证的“四步法”的语言形式,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
学生随堂练习作品如下:
为什么屈原能够历经艰难著《离骚》?为什么勾践能够来吴国?为什么司马迁能够忍辱负重著《史记》?因为逆境是冶炼强者的熔炉,是检验强者的试金石。逆境虽坎坷,但阳光总在风雨后;顺境虽平坦,但它会使人变成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霜雨雪。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所以说没走过逆境的人是无法取得人生的成功!
2.仿动作描写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生模写文
远远地,就听到蝈蝈不停的叫声,我轻手轻脚地走到跟前。蝈蝈的叫声更响亮了,我的两眼仔细地搜索着树丛中的每一片树叶,不放过任何一处蛛丝马迹。突然,我的心猛地一跳,看见了蝈蝈那不停颤动的翅膀和它那来回摆动的长眉毛。我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伸出了一只颤抖的手,悄悄地靠近它,猛地一抓,哎呀!我的手指被咬了一下,疼得我几乎放了手。我赶快用左手使劲地捏住它的后颈,这时它才变得老实了。我兴奋把它塞进早就预备好的盒子里,满心欢喜。
做这个模写练习,老师提的要求是:依照捕鸟描写动作的方法,去写扑蟹子、钓鱼、捕晴蜓,甚而至于做饭、炒饭等连续性的动作,注意安排动作的先后和句中主谓、动宾、动补等词语的搭配以及人物的动作及内心情感。上面选的这一习作,基本上达到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