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课标;物理实验;探究实验;探究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2-0061-02
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的,通过学生从大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保持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通过学习与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因此,实验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利用实验来辅助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呢?下面是笔者的一点尝试。
一、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新课程中,演示实验数量大,类型多。应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在物理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以实验为中心的课堂体系,把演示实验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
以引入课题的演示实验做简要说明。这类实验放在讲授新课之前,目的是引起学生对即将研究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计实验要做到引人入胜,发人深思。比如,在前言一节讲述物理是有趣的,可以做如下实验: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并用手指托住它。然后一松手,球自然落下了,紧接着老师提出以下问题:如果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拿开,乒乓球会落下吗?学生们毫不犹豫地回答:会落下。但实验结果恰恰相反,乒乓球不会落下,而是被吹贴在漏斗中,这现象完全出乎学生的意料,使他们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学生被牢牢吸引住了。教师趁热打铁:同学们,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实验,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们会发现物理课趣味横生、奥妙无穷。学生的好奇心被有趣的实验激活了,认知的冲突唤起了他们学好物理的欲望,学生会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物理课的学习中。
二、重视探究实验,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探究过程
爱因斯坦曾说过:“对真理的探索比占有更加宝贵。”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既要尊重事实,又要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基于此,新教材变原来的验证性实验为探究型实验,这是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类实验,首先老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然后放手让学生大胆设计,展开想象,通过动手实验,收集数据,获得比较客观、全面的感性材料。对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出其中蕴涵的科学规律,并尽可能地拓展延伸。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感受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
例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一节,是第一次出现的较完整体现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为了在教学中着重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设计了让学生充分自主体验的方式。在课堂上尽量使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因素相互作用,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形成学生自组织、自建构、分工合作的模式,效果很好。具体步骤是:第一步,出示课前连结好的电路,通过实验现象为学生创设一个通过观察,自己提出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第二步,学生们围绕问题,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展开想象,大胆猜测,对结果进行推论和假设;第三步,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包括电路的设计、器材的选取、实验的步骤、需要的数据……),通过反复推敲,确定该方案是否合理,是否有纰漏;第四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实验收集所需数据并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平等的全面练习,每位同学都会神情专注,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失误影响了大家;第五步,鼓励学生自主对数据进行简单比较,归纳出其中的科学规律;第六步,对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即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估”,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之间的差异,从评估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进行交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从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
三、自制简单教具,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非常有趣的小实验,教师可以自制或师生共同制作简单的教具,让物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妙趣横生,从而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例如:在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来演奏一首简单的小乐曲,学生既惊奇又兴奋,实验现象和结论牢牢刻在了脑子里。
又如:自制简单的温度计,演示:放在热水中,鲜红的墨水柱沿着细玻璃管明显上升,拿出,再放入冷水中后,迅速下降,这样,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不言自明。
再如:教师制作简单的照相机模型,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学生惊讶不已:“啊!看到了,看到了,还彩色的呢,真是倒立的。哈哈,你头朝下呢!”“快拿来,我看”,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与此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课下自己也做一个,再仔细观察看到的现象。经过实际制作,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这个教学难点就很容易突破了。
总之,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学习实践中充分利用它,使学生的观察、动手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动手操作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甚至超过预期的效果。
【责任编辑:张桂英】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2-0061-02
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的,通过学生从大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保持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通过学习与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因此,实验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利用实验来辅助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呢?下面是笔者的一点尝试。
一、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新课程中,演示实验数量大,类型多。应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在物理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以实验为中心的课堂体系,把演示实验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
以引入课题的演示实验做简要说明。这类实验放在讲授新课之前,目的是引起学生对即将研究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计实验要做到引人入胜,发人深思。比如,在前言一节讲述物理是有趣的,可以做如下实验: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并用手指托住它。然后一松手,球自然落下了,紧接着老师提出以下问题:如果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拿开,乒乓球会落下吗?学生们毫不犹豫地回答:会落下。但实验结果恰恰相反,乒乓球不会落下,而是被吹贴在漏斗中,这现象完全出乎学生的意料,使他们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学生被牢牢吸引住了。教师趁热打铁:同学们,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实验,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们会发现物理课趣味横生、奥妙无穷。学生的好奇心被有趣的实验激活了,认知的冲突唤起了他们学好物理的欲望,学生会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物理课的学习中。
二、重视探究实验,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探究过程
爱因斯坦曾说过:“对真理的探索比占有更加宝贵。”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既要尊重事实,又要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基于此,新教材变原来的验证性实验为探究型实验,这是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类实验,首先老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然后放手让学生大胆设计,展开想象,通过动手实验,收集数据,获得比较客观、全面的感性材料。对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出其中蕴涵的科学规律,并尽可能地拓展延伸。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感受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
例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一节,是第一次出现的较完整体现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为了在教学中着重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设计了让学生充分自主体验的方式。在课堂上尽量使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因素相互作用,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形成学生自组织、自建构、分工合作的模式,效果很好。具体步骤是:第一步,出示课前连结好的电路,通过实验现象为学生创设一个通过观察,自己提出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第二步,学生们围绕问题,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展开想象,大胆猜测,对结果进行推论和假设;第三步,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包括电路的设计、器材的选取、实验的步骤、需要的数据……),通过反复推敲,确定该方案是否合理,是否有纰漏;第四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实验收集所需数据并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平等的全面练习,每位同学都会神情专注,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失误影响了大家;第五步,鼓励学生自主对数据进行简单比较,归纳出其中的科学规律;第六步,对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即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估”,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之间的差异,从评估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进行交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从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
三、自制简单教具,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非常有趣的小实验,教师可以自制或师生共同制作简单的教具,让物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妙趣横生,从而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例如:在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来演奏一首简单的小乐曲,学生既惊奇又兴奋,实验现象和结论牢牢刻在了脑子里。
又如:自制简单的温度计,演示:放在热水中,鲜红的墨水柱沿着细玻璃管明显上升,拿出,再放入冷水中后,迅速下降,这样,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不言自明。
再如:教师制作简单的照相机模型,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学生惊讶不已:“啊!看到了,看到了,还彩色的呢,真是倒立的。哈哈,你头朝下呢!”“快拿来,我看”,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与此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课下自己也做一个,再仔细观察看到的现象。经过实际制作,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这个教学难点就很容易突破了。
总之,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学习实践中充分利用它,使学生的观察、动手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动手操作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甚至超过预期的效果。
【责任编辑:张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