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创造教育的开创者。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在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指导意义。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将会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启示
“为创造而教”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大潮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创造教育,并不是什么新名词,早在帮世纪之前,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陶行知就创立了创造教育理论。他在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弟,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反对“沿袭陈法”与“仪型他国”的旧教育,强调教育要有创造精神。开发人民大众和儿童的创造力,可以说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点,教育不是死读书,而是要培养出生活创造力的能力,这就是生活教育的目的。创造精神贯穿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始终,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论就是创造教育的理论。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概述
1.培养什么样的创造力?
陶行知关于创造能力的思想有个重要的特点——“治学”与“治事”的能力并重。他不仅提出了要培养治学的能力,还常常谈到要“学会办事”。善于“待人处事”和组织群众的能力等问题。尤其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学习集体生活的组织、集体成员的团结奋斗,和人民群众交朋友,学会组织群众,善于解决世纪问题等,可以说是他所提倡的一切教育事业的一个优良传统。这十分重要,因为不论改造自然或改造社会,生产事业、革命事业或其它社会事业的开拓与创造,终归需要个人与集体的群众的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也是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2.怎样培养创造能力?
如何培养创造能力呢?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培养生活实践创造能力的思想中,也有几个重要的论点。
(1)是认为手脑不用的教育,才能培养创造的能力。陶行知强调实践是创造的源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举出许多事例反复说明如果儿童只死读书现成的书本,只“用心”记现成的知识,就只能得到“伪知识”。而只有动手、动脑,两者并用才能“找出真知,养成实践创造的精神和能力”。
(2)是创造的环境与环境的创造。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不只是教学工作的指导原则,也是他整个教育工作的方法论。学校当然首先是通过上课、实践、作业等活动进行教育,但陶行知根据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十分重视创造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创造教育作用。他认为学校总是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当学校与自然社会血脉相通时,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生活创造力,使其“生活力丰富强健”、“抵御病痛”、“胜过困难,解决困难,担当责任”,“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3)是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在批判旧教育的时候,发出了“敲碎儿童的地域,创造儿童的乐园”的大声疾呼。他笃信儿童有创造力,要求教育者善于发现和认识他们。为了保护儿童的创造力,为了避免他们宝贵的创造力在幼苗时期来不及抽芽成长就有可能由于教师或家长用不恰当的方法而受到摧残和蹂躏,他谆谆告诫说:“你这糊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它们赶跑”。针对传统教育对学生的束缚,陶行知在许多文章中反复提出“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这六大解放:解放头脑。把束缚儿童创造力的裹头布撕下来,使他们敢想、会想;解放双手,使他们有动手的机会,成为手脑双挥的完人;解放眼睛。不要强迫他们戴上各种有色眼镜,让他们看清事实真相;解放嘴。使他们有言论自由,特别是有问的自由;解放空间。不要老把他们关在学校里,要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知识的眼界;解放时间。不逼迫他们把课余时间全部用来作业,不逼迫爸妈赶考,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从容消化所学,干他们愿意干又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的事情。
(4)发展创造才能和引导创造的方向、动力密切结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不是那种脱离政治的日常生活、个人生活,而是始终有它热烈追求的社会政治理想。它认为“理想、信仰是人们创造的方向和动力。”有不同理想,就会有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信仰就有可能产生不同性质的动力。教育就要培养既有创造才能,又有高尚的创造理想和动力的坚强的革命者,事业的开拓者。
(5)创造力的培养要有创造的教育,而归根到底,必须有创造型的教育者,创造的教师大军。陶行知认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教育者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二、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的创造能力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培养创造型人才是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在陶行知教学思想宝库里,“创造”这颗珍珠始终放射着耀眼的光彩,它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着重大的启示。
第一,教育体制须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陶行知一向十分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的存在”,认为学校以无穷无尽的考试占据了学生的全部时间,会使儿童失去创造的愿望,“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他曾大声疾呼:“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而今天的应试教育是学生成天“死读书”、“读死书”以图挤过独木桥,于是“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束缚儿童创造能力提高。
第二,课程设置要从单一学科课程,转变为以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两类课程并存。陶行知强调实践是创造的源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创造力的培养要落实到活动中,他说:“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学科课程采用班级教学形式,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学生的举出知识、基本技能是扎实的,但是由于班级教学重共性,请个性,重教师的主导作业,请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知识,轻能力不利于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培养创造能力。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为学生形成创造品格,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己定课题,找材料,设计方案,独立地进行探索、研究、实验、制作和检查、总结,成为一种探究式的学习。这种“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发挥了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及创造意识、创造能力。
第三,教学模式必须从只重传授知识的模式,转变为传授知识为主与“探究发现”并存的模式。陶行知曾指出“或的人才教育不是知识灌输而是将开发文化金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传授型的教学模式固然有利于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和技能,但却不免呆板、机械,窒息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探究发现的模式却可弥补这个缺陷,在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头脑、双手、嘴、眼睛、空间时间均得以解放,这就给儿童发挥创造力创造了重要条件,使他们去掉种种不必要的限制,能够自由地去看,去想,去做,去讲,因而使每一人的创造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创造能力的要求。所以,我们的教学模式既要有传授型,又要有探究发现型。
第四,在教学方法上,要废除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提倡运用启发、诱导、点拨等多种教学发法。为了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曾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毛病:灌注的教授法要不得。他把授受文化的人当鸭儿填;知识封锁也要不得,学校变成守知奴的制造厂。当今虽然教育界人士一再呼吁废除“灌输式”,提倡启发式,但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填鸭式教学的现象启而不发的现象大量存在,这就束缚了儿童创造力。我们应当认真吸取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废除“注入式”,采用启发式,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儿童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很重要,因为在这样一个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落后技术加速被淘汰的社会中,缺乏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个人,都将失去根基。
第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选拔创造型的教育者,创造的教师大军。他将乡村师范培养的具体目标定为“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书呆子只会制造书呆子。同时,也只有创造型教师,才能不拘泥教材,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方法,大胆创新教育,使教育更好地为儿童的创造能力服务。
教育犹如双刃剑,使用得好,具有培养创造力的功能,使用得不好,则具有抑制创造力的功能。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也具有民族特色,继承和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为社会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使中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3]王祥·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5,(7)
[4]鲁印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初探〔J〕·邢台学院学报,2005,(2)
(作者简介:陈怡,1979—,女,江苏南通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读教育硕士,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启示
“为创造而教”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大潮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创造教育,并不是什么新名词,早在帮世纪之前,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陶行知就创立了创造教育理论。他在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弟,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反对“沿袭陈法”与“仪型他国”的旧教育,强调教育要有创造精神。开发人民大众和儿童的创造力,可以说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点,教育不是死读书,而是要培养出生活创造力的能力,这就是生活教育的目的。创造精神贯穿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始终,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论就是创造教育的理论。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概述
1.培养什么样的创造力?
陶行知关于创造能力的思想有个重要的特点——“治学”与“治事”的能力并重。他不仅提出了要培养治学的能力,还常常谈到要“学会办事”。善于“待人处事”和组织群众的能力等问题。尤其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学习集体生活的组织、集体成员的团结奋斗,和人民群众交朋友,学会组织群众,善于解决世纪问题等,可以说是他所提倡的一切教育事业的一个优良传统。这十分重要,因为不论改造自然或改造社会,生产事业、革命事业或其它社会事业的开拓与创造,终归需要个人与集体的群众的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也是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2.怎样培养创造能力?
如何培养创造能力呢?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培养生活实践创造能力的思想中,也有几个重要的论点。
(1)是认为手脑不用的教育,才能培养创造的能力。陶行知强调实践是创造的源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举出许多事例反复说明如果儿童只死读书现成的书本,只“用心”记现成的知识,就只能得到“伪知识”。而只有动手、动脑,两者并用才能“找出真知,养成实践创造的精神和能力”。
(2)是创造的环境与环境的创造。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不只是教学工作的指导原则,也是他整个教育工作的方法论。学校当然首先是通过上课、实践、作业等活动进行教育,但陶行知根据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十分重视创造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创造教育作用。他认为学校总是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当学校与自然社会血脉相通时,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生活创造力,使其“生活力丰富强健”、“抵御病痛”、“胜过困难,解决困难,担当责任”,“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3)是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在批判旧教育的时候,发出了“敲碎儿童的地域,创造儿童的乐园”的大声疾呼。他笃信儿童有创造力,要求教育者善于发现和认识他们。为了保护儿童的创造力,为了避免他们宝贵的创造力在幼苗时期来不及抽芽成长就有可能由于教师或家长用不恰当的方法而受到摧残和蹂躏,他谆谆告诫说:“你这糊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它们赶跑”。针对传统教育对学生的束缚,陶行知在许多文章中反复提出“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这六大解放:解放头脑。把束缚儿童创造力的裹头布撕下来,使他们敢想、会想;解放双手,使他们有动手的机会,成为手脑双挥的完人;解放眼睛。不要强迫他们戴上各种有色眼镜,让他们看清事实真相;解放嘴。使他们有言论自由,特别是有问的自由;解放空间。不要老把他们关在学校里,要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知识的眼界;解放时间。不逼迫他们把课余时间全部用来作业,不逼迫爸妈赶考,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从容消化所学,干他们愿意干又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的事情。
(4)发展创造才能和引导创造的方向、动力密切结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不是那种脱离政治的日常生活、个人生活,而是始终有它热烈追求的社会政治理想。它认为“理想、信仰是人们创造的方向和动力。”有不同理想,就会有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信仰就有可能产生不同性质的动力。教育就要培养既有创造才能,又有高尚的创造理想和动力的坚强的革命者,事业的开拓者。
(5)创造力的培养要有创造的教育,而归根到底,必须有创造型的教育者,创造的教师大军。陶行知认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教育者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二、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的创造能力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培养创造型人才是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在陶行知教学思想宝库里,“创造”这颗珍珠始终放射着耀眼的光彩,它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着重大的启示。
第一,教育体制须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陶行知一向十分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的存在”,认为学校以无穷无尽的考试占据了学生的全部时间,会使儿童失去创造的愿望,“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他曾大声疾呼:“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而今天的应试教育是学生成天“死读书”、“读死书”以图挤过独木桥,于是“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束缚儿童创造能力提高。
第二,课程设置要从单一学科课程,转变为以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两类课程并存。陶行知强调实践是创造的源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创造力的培养要落实到活动中,他说:“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学科课程采用班级教学形式,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学生的举出知识、基本技能是扎实的,但是由于班级教学重共性,请个性,重教师的主导作业,请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知识,轻能力不利于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培养创造能力。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为学生形成创造品格,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己定课题,找材料,设计方案,独立地进行探索、研究、实验、制作和检查、总结,成为一种探究式的学习。这种“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发挥了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及创造意识、创造能力。
第三,教学模式必须从只重传授知识的模式,转变为传授知识为主与“探究发现”并存的模式。陶行知曾指出“或的人才教育不是知识灌输而是将开发文化金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传授型的教学模式固然有利于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和技能,但却不免呆板、机械,窒息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探究发现的模式却可弥补这个缺陷,在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头脑、双手、嘴、眼睛、空间时间均得以解放,这就给儿童发挥创造力创造了重要条件,使他们去掉种种不必要的限制,能够自由地去看,去想,去做,去讲,因而使每一人的创造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创造能力的要求。所以,我们的教学模式既要有传授型,又要有探究发现型。
第四,在教学方法上,要废除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提倡运用启发、诱导、点拨等多种教学发法。为了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曾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毛病:灌注的教授法要不得。他把授受文化的人当鸭儿填;知识封锁也要不得,学校变成守知奴的制造厂。当今虽然教育界人士一再呼吁废除“灌输式”,提倡启发式,但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填鸭式教学的现象启而不发的现象大量存在,这就束缚了儿童创造力。我们应当认真吸取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废除“注入式”,采用启发式,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儿童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很重要,因为在这样一个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落后技术加速被淘汰的社会中,缺乏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个人,都将失去根基。
第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选拔创造型的教育者,创造的教师大军。他将乡村师范培养的具体目标定为“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书呆子只会制造书呆子。同时,也只有创造型教师,才能不拘泥教材,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方法,大胆创新教育,使教育更好地为儿童的创造能力服务。
教育犹如双刃剑,使用得好,具有培养创造力的功能,使用得不好,则具有抑制创造力的功能。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也具有民族特色,继承和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为社会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使中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3]王祥·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5,(7)
[4]鲁印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初探〔J〕·邢台学院学报,2005,(2)
(作者简介:陈怡,1979—,女,江苏南通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读教育硕士,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