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油田持续稳产技术研究与实践

来源 :油气·石油与天然气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u203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油田稳产只有在深入分析油藏开发状况、地质特征、水驱特征以及剩余油分布的基础上,真正找到造成油井长停低效的根源所在,针对问题对症下药,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实施挖潜,才能切实有效的改善油井生产现状,达到油田增产增效的最终目的。
  主题词:油田开发中后期  剩余油分布   水驱特征
  1.概况
  海南油田地理上位于辽东湾中北部,辽宁省大洼县西南21公里处,由陆滩和海滩组成。构造上整体为一断鼻构造,构造复杂;储层物性中等,为中孔中低渗储层,且非均质性较为严重,平均孔隙度为24%,渗透率为101×10-3μm2。开发主力油层为东营组三段,油藏埋深2035-2360,具有含油气井段长、油层多、单层薄的特点。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地处环保区域,高效产能接替措施受到严格限制
   海南油田地处省级环保缓冲区内,近年来由于环保政策限制,自2016年后未规模部署新井,同时侧钻大修等大型进攻性措施也受到严格限制,油田稳产只能依靠老井挖潜。
  2.2  上产措施结构单一,筛选难度大,效果变差
   目前主力上产措施为调补层,近年来年调补层措施井次占比80%、措施产量占比94%。经过多年开发,目前d3段主力层动用程度已高达82%,调补层措施工作量逐渐萎缩且效果变差,近年来d3段主力油层调补层措施单井年平均增油仅235吨。
  2.3  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水驱动用程度差异大
   由于储油层呈条带状及透镜状发育,注入水首先向阻力小的高渗区突进,因此处于水下分支河道相沉积的油砂体见效快,见水快,而位于侧向上的低渗区,见效不明显。纵向上与注水井连通较好的高渗油层首先见效,水淹水窜较快,其它层水驱相对较差。
   通过统计区块近年来吸水剖面资料,注水井总吸水层厚度占射开厚度的78.1%,其中主力吸水层厚度仅占射开厚度的38%,可是吸水量却占总吸水量的68%。说明在油井射开油层中仍有21.9%的低渗油层没有动用,动用油层中仍然有62%的中低渗层未完全发挥潜力。
  2.4  注水开发中后期,水窜水淹严重
   海南油田目前已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纵向上和平面上的矛盾状况日趋严重,致使大部分油井水淹,部分油井水驱不受效。目前开井的69口油井中有39口井含水大于90%,井数占比56.5%,其中海南1块13口,海南3块26口。
  3.稳产技术研究与实践
  2.1  低阻油气水层识别技术
  建立非主力层多参数电性图版,开展低阻油气水层识别与挖潜。针对d3段主力层动用高、剩余油层潜力差的情况,开展d2段非主力层二次评价挖潜工作。绘制电阻率-时差交汇图版、气测录井图版,重新确定油气水层识别标准。
   结合电性图版、测井、录井、井史等资料,针对d2Ⅳ11单砂体开展精细描述,在海南1块构造高部位优选8口井实施气层、水层、干层挖潜,措施成功率100%,初期日产油高峰期达到51.9吨,阶段累计增油20029吨。
  2.2  低渗储层压裂改造技术
  系统评价低产井地质及开发特征,开展储层压裂改造。
   2018年以来,系统的对海南油田低产井地质及开发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论证,在储层物性差、能量保持好、采出程度低的区域优选潜力井实施压裂改造。
   同时针对海南油田地质特征,优化配方体系与施工参数,保证了压裂效果:一是针对大井斜导致的避水厚度不够,优选压裂井段;二是在携砂液中混入纤维,提高砂拱稳定性,防止压裂砂返吐;三是设计采用多级加砂压裂工艺,提高支撑剂铺置效率和裂缝导流能力。
   共实施4井次,初期高峰期日增油26.8吨,阶段累增油6910吨。
  2.3  多元化精细注水技术
   一是实施转注、复注、故障井修复等措施完善注采井网。共实施转注2井次、大修恢复长停井2井次,增加注水180m3/d,年累计增加注水22546m3,增加水驱储量5×104t。二是持续推进细分注水,完善注采层位对应关系,提高水驱动用程度。实施细分注水3井次、层段重组4井次、智能分注2井次,单井分层数由2.5层增加至2.7层,层间纵向矛盾得到有效控制。三是利用酸化解堵技术降低注水压力,保证主力区域能量补充。共实施多氢酸解堵6井次,平均单井降压4.5MPa、日增加注水量180方,实施后对应油井日增液15.8t、日增油3.2t,注水主力区域能量得到有效补充。四是强化注采井组动态跟踪,开展多元化注水调整工作。根据各井组不同水驱特点,实施脉冲注水、周期注水、轮替注水、点对点注水等多元化注水调整方式。通过以上工作有效开展,近年来年平均水驱增油保持在1200吨以上,自然递减得到有效控制,水驱产量自然递减由18.7%下降至目前的15.5%左右。
  3.结论和建议
   (1)油田产量的提升,源于正确的地质认识与创新的配套技术的应用。近几年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实施挖潜,海南油田产量稳步提升,综合递减大幅下降,连续三年实现了综合负递减开发。
   (2)老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油田稳产只有在深入分析油藏开发状况、地质特征、水驱特征以及剩余油分布的基础上,真正找到造成油井长停低效的根源所在,针对问题对症下药,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实施挖潜,才能切实有效的改善油井生产现状,达到油田增产增效的最终目的。
  參考文献:
  [1] 杜振惠,郭新军.注水开发油田延长稳产期技术及应用 [J]. 国外油田工程. 2004(02).
  [2] 乔良,南小东.长8开发特征研究及稳产技术应用效果 [J]. 石油化工应用. 2011(06).
  [3] 宁海川.杏北油田稳产参数确定及稳产趋势分析 [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3(02).
  [4]朱旭,杨建梁。何旭东.油田注水开发方式研究[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9(12).
  [5]李晨毓,赵海林等.复杂断块深部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J].石油钻采工艺.2013(05).
  作者简介:景越,男,1980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盘锦市,满族,工程师,2007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学院,目前在辽河油田金海采油厂采油作业三区任地质工艺室主任。
  中油辽河油田公司  辽宁  盘锦  124010
其他文献
摘 要:针对老区L01块调驱效果逐渐减弱、日产油下降的问题,通过进一步细化基础地质认识,落实每个井组的连通关系,对区块实施了分区域、分井组、分层位的综合调整,利用侧钻、大修、转注、复注等手段进一步完善注采井网、注采对应关系,提高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同时加强分注、动态调配注并结合二轮调驱,缓解平面、纵向矛盾,扩大水驱波及体积。区块日产油由70t上升至104t,自然递减率由22.5%下降至14.6%,下
期刊
摘要:受套损严重影响,G油藏开井率低,开发效果差,为此在对套损原因剖析基础上,围绕完井方式、储层出砂治理、套损修复以及隔热管优选等方面,提出套损井综合治理对策,现场应用取得较好效果,阶段累增油2.5万吨,低油价下实现提质增效目的。  主题词:套损井 综合治理 对策研究 实施效果  1.概况  G油藏为受构造-岩性双重控制纯油藏,原油性质为稠油,平均地面原油密度0.9517g/cG3,粘度2500.
期刊
摘要: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低压、低渗透油藏的开采难度会逐渐增大,并且开发成本较高。针对该油藏的开采需要依靠选择合适的工艺技术,通过对固井质量评价技术在运行过程中的难点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固定质量评价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客观评价因素对固定质量的影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只有加强对固定质量的评价,才能够有效提升油田的开采效率,有利于提高油田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
期刊
摘要:油田采油高新技术所应用到的范围非常的广泛,通常会应用在油田生产、管理等多个方面。油田采油高新技术是油田企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油田企业要想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必须要将工程采油高新技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将油田企业的日常生产水平实行有效的提升,从而促进油田企业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  关键词:高新技术;采油工程;应用  1 油田采油高新技术的基本概述  油田采油高新技
期刊
摘要:欢(东)—双油田稠油区块包括主力断块齐40、齐108、欢127块兴、杜813以及欢17、欢616、欢60几个小断块。地质研究所目前在稠油区块共开展了5项高温测试项目,通过这些测试技术可得到稠油井的井下温度压力值、注汽井的吸汽剖面资料、井下干度值、油井生产时的温度压力变化等,能够对稠油井和注汽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为稠油开发方式提供可靠依据。但是,注汽井井下温度高、压力大对测试仪器和设备要求高,
期刊
摘要:我国经济已经在快速发展,但这个过程中石油资源同时被大量使用,储存量也是非常少;石油资源我国已经出现了紧缺状况。为了应对这一状况,满足我国人民的正常生活,要加强石油采油的相关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也是要通过提升石油采油业来实现。本文通过对石油采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来找到技术措施解决这些问题,让我国经济在稳步发展的同时,石油资源能长期被利用。  关键词:石油采油;技术内容;对策方案
期刊
摘 要:牛心坨油田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北部,主要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四段牛心坨油层。开发过程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针对该问题,项目开展了地质特征再认识、测井二次解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小井距注采井网适应性研究、合理开发方式研究。最终,研究得出了两条重要的井位部署原则。  关键词:井位部署;测井二次解释;剩余油分布规律;小井距  1 地质及开发概况  牛心坨油层纵向上共分为7套砂体,
期刊
摘要:为了满足国家安全生产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小心谨慎,在开采工作过程中,绝对不能忽略任何微小的错误。因此,负责工程管理的人员一定要吸取经验教训,学会识别和控制石油开采工程中的风险。  关键词:油田采油;工程技术;新技术  相关企业在石油开采利用中,必须树立“节约用油”的理念,在可被其他能源代替的条件下尽量减少石油消耗。重视油田中后期的开采工作,不断地优化开采技术,强化油田作业中后期采油工程技术的优
期刊
摘要:针对辽河油田稠油区块非均质性严重、水平井注汽运用不均、汽窜严重,同时筛管方式完井,筛管外与油层裸眼之间无分隔,整个水平段互相连通为一个整体腔室,注汽过程中蒸汽在管外窜流干扰,导致水平段油藏动用不均,蒸汽局部突进严重的问题,开展水平井分段完井分段注汽技术研究,运用分段完井、分段注汽工艺,实现储层单元按需配注,达到均衡注汽提高储层动用程度的目的。  关键词:水平井注汽;长水平段;均衡注汽;筛管完
期刊
摘要:封井工作是油田开发活动中的重要环节,生产井永久性封堵作业主要是在井内适当层位注水泥塞,以防止井筒内形成流体窜流通道:其目的是保护淡层和限制地下流体的移动,将对后期地质开发与环境保护产生深远影响。封井工作对技术工艺有着很高的要求,稍有不慎,都可能引起十分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如何有效的进行封井作业,提高油水井封井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目前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油水井;封井;添加剂;建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