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捕鱼达人”

来源 :广东第二课堂·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ger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生在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孩子,绝大多数要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填饱自己的肚子。我的父母,就生于那个年代。在当时,由孤儿沦为小乞丐几乎是很多农村孩子共同的命运,我的父亲,便是其中一个。他说,和他一样境遇的几个小伙伴,所有谋生的技能都来源于饥饿的本能,比如说,捕鱼饱腹。
  现在的孩子想吃鱼,家人多是去市场上买,就算是农村,鱼塘也日渐稀少,荒废了。湖北本就是千湖之省,鱼多。据父亲说,他那个年代,鱼几乎是最贱价的东西,村里的堰塘里、水沟里,满满都是鱼!
  父亲和小伙伴学着村里一些大人的做法,弄起了招式,砍几根老竹,破成竹片,再削成细细的竹篾,最后编成“花篮”(捕鱼工具的通俗叫法),大清早放到绿油油的水草下面,傍晚时分去取。只见“花篮”里黑压压全都是,以鲫鱼、鲤鱼居多。捞上了鱼,刮鳞破肚,就着野火串在木棍上烤。刚开始吃,滋味应该是不错的,可是久了,再好的菜没有盐味也不好吃。于是,他们又动起了脑筋,背着一大篓鱼去集市上换盐,几十斤鲜活的鱼,才能换了麻纸包着的一丁点珍贵的盐。
  在我们那儿,有一种鱼,叫刁子鱼,筷子长短,肉质特别紧实,烤着吃、用点盐巴辣子焖着吃,都是一盘好菜。这种鱼河里随处可见,但反应极快,没等网下去,它们早没影儿了,用“花篮”,这种聪明的鱼可不吃那一套。父亲说,他们得到一个老叫花子的“真传”——找些极小的红蚯蚓或者白嫩肥胖的蛆,用草木灰拌了——这对专吃油花食的刁子鱼来说,简直是世界上最鲜美的佳肴。父亲说,只要把这些食料撒进河里,不一会儿,刁子鱼定会一群群赶过来争食,鱼竿扬到河面,几乎是刁子鱼咬钩的瞬间,马上往回撤杆。就这样,天长日久,父亲和他那些小伙伴练就了捕刁子鱼的一身本领,随着他们一次次迅速地甩杆、回撤,刁子鱼也便成了他们的盘中美食。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没爹没妈的孩子,自然得拼了命地活。现在,父亲年过花甲,六十有余,能吃能作,身体硬朗得很,据他说,那是小时候野生鱼吃多了,谁说不是呢!
  如今,父亲跟着我们来到城里生活,但他的梦想,却是等儿孙独立,他仍健在,回到那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伺弄一块菜地,约上老友,钓钓鱼,聊聊天,再过一次儿时的日子。怕只怕,河水越来越小,老友越来越少!
其他文献
不久前,福州大学学生工作处与财金系团委联合举办一场“华科杯”模拟面试比赛,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名评委。8位“应聘者”来自不同专业,应聘行业有:文秘、市场营销人员、国家公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