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实录》中的“小云南”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n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云南之名,正史不见经传”之说,困扰着以山东沿海为中心寻根人的思路,成为“不解之谜”。
  专家判断:在洪武年间即有“小云南”一词。倾着这一方向,笔者又查阅了一遍《明太祖实录》,果有重要发现。
  因为元朝的云南县叫云南州,设品甸千户所,明王朝从军事角度称该地为品甸。
  《明太祖实录》卷一五四,洪武十五年五月记载:
  命六安侯王忠、
  安庆侯仇成、风翔侯
  张龙督兵往云南品甸,
  缮城池、立屯堡、置邮
  传,安辑其民人。
  据光绪《云南县志》,这三位侯领军士一万人,到达品甸。
  《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七,洪武十九年四月记载:
  置云南洱海卫指
  挥使司,并左、右、中、
  前、后五千户所,以赖
  镇为指挥佥事。洱海
  本品甸地,经兵之余,
  人民流亡,室庐无复
  存者,(赖)镇至,修
  浚城隍、建谯楼、创庐
  含、分市里、立屯堡、
  筑堤防、严斥候,又开
  白盐井,以通课利,民
  始安辑。
  据光绪《云南县志》卷七,《武备篇》,洱海卫共设兵9134名。
  《明太祖实录》卷八四,洪武二十年八月记载:
  诏景川侯曹震及
  四川都指挥使司选精
  兵二万五千人,给军
  器农具,即云南品甸
  之地屯种,以俟征讨。
  以上三条中的“品甸”,就是《明太祖实录》中的“小云南”。可见明王朝朱元璋非常重视“品甸”这处战略要地,这里土地富饶开阔,屯驻兵多将广,名传天下。
  《明太祖实录》卷二三二,洪武二十七年四月记载:
  更定蕃国朝贡
  仪……土官三海东宾
  居小云南县……
  这条文字很长,列举了大量蕃国土官朝贡者的名单,其中有一位土官居小云南县。
  这是在明王朝正史中出现的“小云南”之名,是朱元璋洪武年间官方正式记录,据此可以确认“小云南”之名的史学地位,是历史名称。
  “小云南”之名产生的历史原因是“有别于大府”。
  清光绪《云南县志》旧序中载:“云南县者,小云南也……别于大府曰小云南。”
  原来,朱元璋征云南取得胜利后,立即废除了元朝的建制,云南州降为云南县,位于昆明地区的中庆路改为云南府,是全省首府,是大府,大府小县同时名为云南,只好别称云南县为“小云南”,是朝廷从上往下的称呼,非土人俗称。时间是洪武十五年(1382年),到2011年已有629年历史了。
  “小云南”之名是历史产物,从洪武年间开始,流行于明清两朝,民国以来成为云南或大理地区的偶然用语。如何流传到山东沿海,这是待探讨的课题。
  《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二,洪武十八年(1385年)三月记载:“赐山东等处征南军士六万四千一百三十二人钞一十三万六千百十锭。”
  这些从云南凯旋回山东等地的英雄可能成为“小云南”之名的传播者。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成熟,我国档案管理也逐步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并取得良好的成效。然而,也正是由于引入了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使得我国档案信息管理处于一个极具安全隐
教学简笔画课程对于师范生来说意义重大。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学简笔画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计划的前提。培养创作设计能力是教学简笔画课程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艺术瑰宝.2016年,“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内容十分丰富,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除直观揭示天象与
[摘要]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文化遗产,由古至今,代代相传。千百年来,中国彩陶纹样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要求的变化,由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对祖先、对神秘事物的图腾崇拜,到吉祥寓意的产生,相同的素材纹样不管是在造型上、色彩上都有非常大的变化和更新,其所附着的媒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从现代装饰图案的纹样造型、纹样色彩和媒介等角度探讨了中国彩陶纹样的
本文通过分析信息化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现状,指出高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针对现存的这些问题,提出了信息化视域下创新高校图书馆管理方式的对策建议。 In this paper
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图案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设计学科进行教学转型、变革的重要节点,加之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倡导,为了突出地域性和办学特
丰台区依据挂牌督导新要求,遵循原有基础,坚持“三化两性”,即公开化、经常化、规范化和服务性、自主性,让责任督学挂牌督导高质量运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