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成功缘于会读书

来源 :广东教学·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2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年轻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之时,就在读书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
  他的三位书友,徐庶、石韬、盂建,读书都“务于精熟”,不仅读得精,还要读得熟。诸葛亮却不然,他奉行的方法“觀其大略”。
  “观其大略”的准确含义,是注意观察吸收书籍当中的重点和精华。此处的“大”是重大的大,也就是书中的重点;而“略”是战略的略,也就是书中的精华。
  对比之下,“务于精熟”的“精”,是精细的精,是指书中的细节,这就与“大略”的“大”正好相反;而“熟”是熟悉的熟,对书中的所有内容都要烂熟于心,这又与大略的“略”完全不同。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互有交谊的同批年轻书友,会在读书方法上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呢?
  原来,这与当时的考试体制有关。
  当时的考试考什么?是考儒家的经典。从众多的儒经当中,任意抽取小段,要求考生进行阐释和论述。如果对儒经不能从头到尾读得滚瓜烂熟,就有可能面对题目不知所云,只有交白卷的份儿,当官的美梦就完全破灭了。于是乎把儒家经典从头到尾读精再加读熟,就成为读书人无形的指挥棒。至于这种“读死书、死读书”得来的“死知识”,对于个人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增强,究竟有没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那就统统不管了。
  明白了以上的大背景,再来看两种读书方法的反差,就容易理解了。徐庶等三位“精熟哥”,因为个人志向与诸葛亮完全不同,未能跳出传统体制的束缚,所以还在走东汉应试教育的老路。由于应试教育的死板读书方法,大多只能培养出等因奉此、循规蹈矩的行政官僚,比如州剌史和郡太守,所以孔明先生才会对徐庶等三位学友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剌史、郡守也。”
  而诸葛亮的志向,则是要当个文武兼备的军政栋梁,所以他才自比为先秦时期著名的政冶家管仲、军事家乐毅。他所需要的知识,必须能够充分满足自己未来担当军政大任的实际需要,包括历史观、大局观方面的战略指导,治国、治军方面的重大借鉴,前人发现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方法和宝贵经验,如此等等。要想适应这样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志向需要,传统的“精熟”方法显然就很老套、很落伍了。经过一番主动的明智选择,他的新方法就应运而生。
  再说当时的荆襄一带,社会相对安定,所以有大批学术文化精英聚集,形成后世所谓的“荆州学派”。这个学派提倡简明扼要的新学风,反对东汉烦琐零碎的老学风,刚好与他的志向需要相吻合。加之荆州学派的领袖,即水镜先生司马徽,又是与他关系亲密的尊长。凡此种种,也是客观上催生这位“大略哥”的优质文化土壤。
  实用、简明、高效和创新,堪称诸葛亮读书方法的四大亮点。然而在做出这选择的东汉献帝建安初年,他只是虚岁不过十六七的小青年。走向人生起跑线之前的正确选择,不仅为他十年之后在历史舞台上的种种精彩表现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为当今正在努力读书充电,准备大干一番创业、创新事业的年轻群体,提供了启迪作用和参考价值。正可谓:孔明才智来何处?竟是先生会读书。
其他文献
我作为主抓班主任工作的政教处主任,担负着对班主任进行培训、管理与考核的重任,对全校班主任的治班风格了然于胸。很多时候,难免有一些班主任遇到一些挫折,走进了工作的死胡同,甚至碰壁碰得灰头土脸。  目睹一些班主任的碰壁,我非但不着急,反而有些欣慰。经验,总是在碰壁之后慢慢领悟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碰壁未必是坏事。碰壁,其实蕴藏着转身、变通、提升与自我完善的机会,没有这种经历的磨练,就不会有经验的积累与
摘 要:尽管古典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大难点,但坚持“走出课堂,放飞理想”的信念,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的审美情趣将不是梦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通过科学运作,让学生觉得学习古诗不难,并从古诗中学会审美。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审美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95-1  自古代以来,美育都受到了很高的重视,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