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伯格的握手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rew1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的同事埃德温·哈金斯(Edwin Harkin)经常玩一个派对游戏。他会握着你的手说道:“我正在传递给你‘阿诺德·勋伯格’。”他的意思是,他,哈金斯,曾经和恩斯特·克热内克(译者注:Ernst Krenek,1900—1991,生于奥地利的美国作曲家,序列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握手,而克熱内克又和勋伯格握过手,因此他正在传递这次握手——从勋伯格到克热内克,到哈金斯——一直到我。
   “好的”,我说,“我会与你一起玩”。当我把最新获得的勋伯格的握手“收藏”起来时,我意识到自己也曾经通过周文中获得来自于埃德加·瓦雷兹的握手以及卡尔海因兹·斯托克豪森(通过他的整群密切合作者,尤其是他的儿子马库斯)的握手。我拥有来自伊阿尼斯·泽纳基斯(译者注:Iannis Xenakis,1922—2001,希腊当代作曲家、建筑师,他的创作受到偶然音乐和电子音乐等现代音乐理念影响,其创作特点把各种数学概念和理论引入音乐)、约翰·凯奇、莫顿·费尔德曼(译者注:Morton Feldman,1926—1987,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作曲家之一,其作品以极长长度而著称,关注“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声音独立意义)以及更声名狼藉的理查德·尼克松的直接握手。我究竟从勃拉姆斯、林肯或达尔文那里被转移了几代呢?可能比人们想象得要少!
   我好奇勋伯格的握手在转换之间是如何保存的?在哪里保存?以及在存储过程中是否存在握手的退化或演变。握手当然不能作为物质属性的转换,或用来储存和商品化,它只是一个简单的游戏。
   的确,“勋伯格的握手”这个游戏是一件小事,但它引发的转换问题并非微不足道。作为音乐家,我们渴望创造声音并留住它们,然后在正确恰当的时刻把它们“传递”给听众。然而,这个转换需要身份认同,即某种需要传递的东西。由于声音是所有艺术材料中最难以言表和最无常的,音乐领域的转换总是充满疑问(想象请你用隐形墨水绘画,你就会对作曲家的工作内容有一些概念)。此外,声音不仅是转瞬即逝的,也很难分类,只能间接地通过音乐记谱法来描述。它们难以记忆也更难以复制,因此作曲家在海绵状富有弹性的、模糊和可遗忘的声音媒介中工作的方式通常是使音乐材料尽可能具体、清晰和令人难忘。简言之:可传递。我们从海顿那里学到了这一点:明确的主题、精心编配的声音词汇、为达到最大冲击力和直观性而呈现的和声。总之,我们的目标是利用声音的模糊句法,创造出精确的音乐语言。
   但是请设想声音媒介的易变性不是个问题,而是一部作品的特征。假设音乐的主要属性不是具体性,而是幻化的转换传递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声音可以变形。正如勋伯格的握手一样,音乐材料可以从一种状态转移到另一种状态。
   2014年,梁雷为我创作了这样的音乐。在他的打击乐独奏作品中,转换(transference)、翻译(translation)、变形(transmogrification)、过渡(transition)、透明(transparency)、甚至出神入化的状态(trance),都成了新的创作策略的核心。这部作品非常贴切地被命名为《参变》(Trans),它分为三行五线谱,每一行都没有详细阐述音区、音色和音高,而是体现了音乐思维的可变品质。
   梁雷在《参变》中描述了三个精神—音乐空间:外向型表达(向外的空间),旨在吸引观众的显性音乐表达模式;内敛性沉思(向内的空间),内在或沉思的区域;不为一切所动的状态(不可移动的空间),代表 “同时既能充分参与又能超脱分离”。作品没有特定的乐器,但指示演奏者通过声音最大限度地清晰呈现这三种同时展开的心理状态。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第四类精神音乐空间是留给观众的——他们将在现场演奏六十对海石,以庆祝我的60岁生日,这部作品便是为这个场合委约而作。演奏者在这个空间的任务是在不同的时刻引导观众进行海石表演,并以此产生一个声场,在最稀疏的时候像温柔细雨,在最强烈的时候则是骤雨风暴。起初,我严格地分配了精确的六十对石头。后来我意识到,专心等待表演一对石头的观众与仅仅倾听的观众的精神状态截然不同。因此,在纽约米勒剧场的《参变》首演后不久,我开始给每人一对石头。这首作品的最多观众是在2015年的澳海(Ojai)音乐节,我见证了一千五百对石头发出的壮丽声音。最近,在婚礼派对的表演中,没有石头可用,但听众用银器敲击水杯,创造出玻璃佳美兰的神奇声音。
   谱例1
其他文献
2006年5月31日适逢端阳佳节。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教授亚洲巡演上海站独唱音乐会当晚在上海大剧院隆重举行。虽然廖昌永以前在上海已举办过多场独唱音乐会,但此番亚洲巡演在始锚之地的亮相对众多廖昌永的歌迷依然具有无法抵挡的吸引力。音乐会的消息一传出,不仅声乐圈内的专业人士趋之若鹜,市民阶层中众多的廖昌永的追星族也闻风而动,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   当晚,一曲慷慨激昂、跌宕起伏的威尔第歌剧《命运之力》序
15年10月17至19日,由西安音乐学院主办的“2015波兰现代作曲家作品研讨会”在西安举行。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与西安音乐学院中青年学者、作曲和音乐学专业师生五十余人一起,就波兰现代音乐创作进行深入的研讨。17日上午九时,研讨会开幕式在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二楼会议室举行。西安音乐学院代理院长王真教授致辞
推迟一年的“第15届CCTV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终于开赛了。和往届赛事不同的是,本届比赛不仅没有了“合唱”的比赛,而且还没有了“原生态唱法”的比赛。“唱法分组回归民族、美声、流行,不再单独设立原生态组”的新赛规,在文艺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据报道,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政协会议上(2013年3月6日),一直力推“原生态唱法”进入青歌赛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提交了反对青歌赛取消“原生态组”的提案,
一、前言:回顾中国音乐史学会30年发展  2016年11月初中国音乐史学会年会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大会,其中一个核心议项就是“中国音乐史学会成立30周年”,这件事最终体现在《中国音乐史学会30周年(1985—2015)》纪念册?譹?訛和目前“中音史教学与研究”微信公众号一系列文章上。去参加史学会是先前与孙继南先生约定的,一定要陪他老人家。在9、10两月去济南看望他的路上,孙先生已
一    近读刘靖之先生发表在《人民音乐》2007年第2期上的文章,从标题《音乐作品乐派之本——有关“新世纪中华乐派”之历史思考》,到“隐隐约约地觉得‘中华乐派’这个名词是音乐史和音乐学者在研究、分析、归纳了音乐作品之后所总结出来的,是一个时期作品的风格和内容所形成,而不是可以凭人们的主观愿望所能够建立起来的”①,到“研究这个课题应以音乐作品分析为本②,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夸夸其谈是无法解
年紀和师承,温德青该被归入在改革开放浪潮下成为中流砥柱的中国作曲家“第五代”。在这个作曲家群体中,他似乎属于“大器晚成”。在1992年赴日内瓦音乐学院深造的前一年,谭盾、陈其钢、郭文景和许舒亚等已经把作品带到荷兰,那是中国“新潮音乐”第一次以一种羽翼渐丰的风格话语的面貌呈现在欧洲大陆。深藏在这些声音背后的,还有欧洲听众或许无法体味的,有关从东方和西方,历史与未来,民族和个体中作出选择的一种身份焦虑
2011年7月30日,为期两周的首届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在中央音乐学院圆满落幕。本次大师班打破了以往活动的惯有模式,在融合东西方音乐的基础上,特别加深了对中国现代音乐与民间音乐的探讨,活动共吸引世界九十余位学员的踊跃参与,打开了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新局面。  一、 打造新平台,  为东西方音乐交流搭建桥梁  “通过举办这样的大师班,我们不仅可以探索新观念、展演新作,还增强了中西方作曲领域的交流。”在
引子  2020年12月13日晚,疫情稍缓,一场名为“满江红”的中国当代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六位中国当代作曲家献上了自己的作品,4部为世界首演的新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从写作到首演不足三个月,出自九句高龄老作曲家之手,35分钟时长的三乐章钢琴协奏曲《觉醒》。这部钢琴协奏曲的作者就是久负盛名的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杜鸣心先生!  谢幕之时,杜先生迈着并不矫健的步伐,缓步地走上舞台
音乐历史的记录与讨论而言,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始来已久,中国二十五史以及历代乐志、乐论中不乏相关内容。唐、宋、元“三通”中,“乐典”“乐略”“乐考”部分均有对音乐史、音乐思想内容的重要记载,尤其杜佑《通典·乐典》被后世视作第一部具有音乐通史性质的著作。再往前推,《尚书》《吕氏春秋》《古今乐录》等著作中也可见音乐史研究内容。从史料学的角度来看,中国音乐史研究可追溯至现有物质遗存的先秦时期。如果从有真正
背景链接:1911年,伴随着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覆灭,从黄帝时代起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华传统雅乐逐渐消失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  21世纪初,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历届“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名录”评选活动中,越南雅乐、韩国皇家宗庙祭祖仪式及神殿音乐等源自中国雅乐的项目相继入选“名录”。2005年,源于中国端午节的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非遗”成功。  2008年初,记者见到了讲学归来的沈洽教授。从中国传统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