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丝路》

来源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imi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科链接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名作概览
  这是一部关于丝路上的文明、城市、器物、文化与宗教的书。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祖先跨越重重阻碍,九死一生地前往一个未知之地,去探索未知文明?在往返以数十年计的时代,他们付出了巨大的成本,究竟得到了什么?今日中国如何被这条道路所塑造?世界是否为中国所改变?抛去那些浪漫想象,今天这条道路上的国家保持着怎样的联系?
  耗时一年,行程两万公里,作者亲赴丝绸之路上的众多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意大利、马来西亚、新加坡……重新回溯这条道路的行走史,以及这一过程中的文明交融史。在破碎化时代,本书以最美的图与文,提供认识丝路系统化的故事脉络与知识体系,关于中国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与勇气,城市、器物在交流中的演化与融合,物种传播的影响与意义,以及文化与宗教的传播与交融。
  时至今天,重走丝路仍然危险重重,在感叹我们祖先之伟大的同时,作者也把眼光由历史投向未来:这条道路会如何塑造未来的中国与世界?或许,这才是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作者简介
  李伟,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2000年进入《三联生活周刊》工作至今。历任记者、主任记者、主笔、主编助理,现任副主编。报道范围广泛,涵盖社会、经济、时政、文化等领域。擅长社会及文化领域深度报道,承担封面故事的写作。曾出版《超越者》《胡适:孤立的人最强大》等书籍。
  名作赏析
  已经成为符号和记忆的丝绸之路在2015年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计划后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在人们纷纷注视这条连接中国——中亚——印度——非洲——欧洲的路线,并对这条古代贸易之路进行了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全方位的分析解读时,李伟进行了一场漫步丝路的旅行,由此他写下了这本书《穿越丝路》。丝路的确切起源并不可靠,但是在汉朝,丝绸之路已经出现,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了对世界的张望。在本书里,作者描述了中国发现世界的旅程,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寻找大秦,玄奘西天取经,中国探寻着世界,而被探寻的世界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着中国。在作者的眼里,张骞的出使是中国认识世界的创举,他的征途可以称之为“凿空”之旅,在他之后,中西方的大规模文化交流开始进行,中国的世界观也由此开始逐渐形成。
  本书并未一直停留在对历史的研读与探究上,在第一章的末尾,讲述作者“凿空”古今的丝路之旅便开始了。作者描写了一场中亚之行,对那些曾经闪耀在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城市做了探访,古今的对比由此而生。在某些地方,几十年间的变化非常巨大,这种兴盛或衰败都能让人更好地去理解一条丝路带给它沿途城市的生命力。作者的行程穿越数国,在这些中亚国家里,作者感受到了民族的隔阂和融合,也感受到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的矛盾与统一。书中的描述,让人动容的地方有许多,其中关于咸海的描述让人深切惦记。咸海萎缩,曾经的捕鱼业消失了,曾经的度假疗养胜地不在了。因为环境的变化,因为各个国家对水源的渴求,咸海正在消失,但关心这一切的除了当地人又还有谁呢?也许那个咸海旁的小城会如曾经消失的精绝、楼兰一样,也在未来默默地湮灭于这个世界中。
  本书在介绍了中国发现世界之路后,又讲述了文明的交融,从罗马到长安的融合之路,海洋之路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思想。不同于严格的历史教学,在本书中,所有的讲述都链接着现代。这样的书写脱去了历史的沉重,增加了今昔的对比,也让人看到了这个世界是如何与曾经的远古有着解不开的根源。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思想中,本书编选了数位作者的不同见解,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国家的战略思路,以及丝路对于国家的意义。
  由古至今,丝绸之路一直在哺育着沿路的国家和地区,而今天我们穿越丝路,是为了认识丝路,也是为了保护丝路。
  沈一默
  名作呈现
  中国发现世界(节 选)
  从地图上看,丝绸之路是条迷人的曲线。
  它东起古都长安,穿越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关中平原。渡过黄河后进入狭长的河西走廊,一侧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一侧是浩瀚的沙漠。走出河西走廊后便分为三路:一路跋涉于罗布泊沿昆仑山北麓的绿洲延伸;一路经楼兰古城,沿天山南麓西行;一路则穿越沙漠到哈密,走天山北麓。楼兰、且末、精绝、安迪尔、尼雅等古城遗址如同一颗颗明珠,散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随后三条路线分别翻越天山和帕米尔高原:北线与中线汇合于费尔干纳盆地的历史名城塔什干,而南线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后到达阿富汗。它们分别沿南北两路,在沙漠和绿洲中穿行,进入伊朗高原,沿厄尔布尔士山脉和扎格罗斯山脉向西北行进,跨越波斯文明的腹地。然后,或向西北经大不里士,迈上安纳托利亚高原,抵达伊斯坦布尔;或向西南深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经巴格达、大马士革抵达地中海东岸港口安塔基亚。来自东方的货物终于可以在港口登船,在地中海揚帆起航,运往罗马、波尔多、马德里。丝绸之路就像一条飘逸的丝带,穿行在灰褐色的亚洲腹地,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串联在了一起。
  这也是一条最艰苦卓绝的道路。一路上穿越十余个沙漠,攀登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在超过40摄氏度的戈壁中穿行,在冰天雪地中露宿,还要面临雪崩、雪灾、沙尘暴的灾害,提防缺水、迷路、强盗的威胁。至今,很多区域仍是人类无法涉足的生命禁区。在这条道路通行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交通工具与出行方式没有任何改变,仍旧依靠骆驼、马车和人类的双脚。二十世纪初的旅行者和公元前一世纪的张骞一样艰苦,甚至还会面临更多的危险,因为中亚的持续干旱化,导致许多水源干涸。
  西方成为古代中国人的主要出行方向,是因为那里可以通向当时世界上其他文明区域——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文明就像充满诱惑的火炬,无论中间有多少昏暗的迷雾,人们都可以循着透过的微光抵达彼岸。
  欧洲距中国有多远?这是不能用“公里”来衡量的。因为走完这条道路的时间需以“年”来度量,要以勇气、毅力与信仰来支撑。丝绸之路由张骞开始贯通,此后中国人逐渐成为这条道路的主力军。使节、僧侣、教徒、军人们探索未知领域,带回了远方的信息,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历史学家们把这些知识、见闻记录下来,首先帮助中国人完成了对世界的发现与认识,继而形成中国人的“世界观”——这一观念,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
  这条道路,在漫长的岁月里,一步一步往西,中国人以自己的勇气与生命力不断地跋涉与测量,完成的当然是属于中国的地理大发现。它的结果,是中国人在发现世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了世界,也因此,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得以展开。在这条道路不断延伸的进程中,中国被它塑造,世界也被它塑造。这条道路所创造出来的结果,当然也不唯中国人的“世界观”,而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谱系。
其他文献
作为美国五大交响乐团之一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始建于1881年。乐团的创始源于亨利·李·海金森(Henry Lee Higginson)的梦想——在故乡波士顿创办一个伟大和永久性的交响乐团 。这位集内战退伍军人、商人和慈善家多重身份的人物曾在1991年3月波士顿的一份报纸上这样宣布自己的计划:“波士顿交响乐团将是一个完整的且将永续存在的大型交响乐团,它将以普通市民负担得起的票价,为市民提供最好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