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i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曾说,如果没有了情感,那么就没有人去追寻真理。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实施情感教育。在初中阶段,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学情,要把握该时期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而研读课文,寻找课文中的真挚情感,最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进行碰撞,这样才有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进行探讨。
  一、巧用导语,激发情感
  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情感,并且能恰当地表达出来,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教师的情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引子”,是使学生的情感“发酵”的一种“催化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备课,准备和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导语,用饱含真情的导入感染学生,并将之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去,与课文中蕴含的情感相融合,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实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如在教学《故乡》一课时,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学情,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月是故乡明,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它养育了我们,当然我们也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深爱着我们的故乡。自古至今有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在忆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歌颂故乡……在作品中抒发了浓浓的乡情和乡愁。久别故乡,归心似箭,内心的激动和欣喜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鲁迅在多年漂泊后重回故乡,他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踏着作者的《故乡》之路,追随着作者的足迹去体会和感悟吧。”在课堂导入时就触发了学生那久别家乡的心弦,进而拨动了学生们的情感,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用自己的感受去体会鲁迅归乡后的情感。
  二、用心诵读,以情感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有效地调动情感进行朗读,以激发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诵读的技巧,节奏要抑扬顿挫,情感要真挚合理,要依据课文内容或是澎湃激越,或是低沉缓慢。这样用心诵读,能以情感人。如学《沁园春·雪》一课时,在诵读上阙时要注意体现出诗人的那种豪情、那种伟岸;而在诵读下阙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读出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尤其是在最后三句中,引导学生读出意气轩昂,读出词人的伟大胸襟,读出那种坚定的信心等。还有,在诵读《出师表》时,我引导学生读出那种真诚、掏心掏肺的感觉,读出恳切和报国忠心来。尤其是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读出作者的良苦用心。只有用心体悟,因情诵读,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才能感染学生,才能取得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应有的知识,受到情感上的感染。
  三、联系实际,加深体会
  一切文学作品都离不开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联系生活,寻找作者情感的突破口,加深对作品所要抒发的情感的体会,实现生活对课堂学习的反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其社会阅历相对较少,对于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可能没有深入的理解,不能很好地领会。尤其是在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可以对诗人及其创作背景进行介绍,让学生能做到知人论世,加深学生对作品中蕴含的情感的把握和理解,实现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学生对诗人的这种渴盼相见、深沉的思念不能理解,就不能实现与诗人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我为学生讲解了古时候交通的不便,信息传递也很不灵通,有可能朋友间一朝分别,永无再见之时。这样,学生对诗人的那种惜别、那种思念就很容易理解了。
  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用优美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学习。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不只是强调对解题技能和解题方法的传授,也不应该忽视对学生的情感及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先将自己的情感有效融入教学内容中,才能去激发、引领、“催化”学生的情感,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实现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分层教学,是教学中的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所遵循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是有个性差异和智能差异的。特别是进入初中后,这种差异会越来越明显。因此,在课改实验中,我县课题组提出的“分层教学法”正是顺应了改革的热潮,遵循了教育发展的原则。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按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为几个层次,根据各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教学目标和授课内容进行教学。所以分层教学不仅对学生分层,还要对目标分
有人说:“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无数的成功人士的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同样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也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我们眼中的所谓后进生绝大部分智力并不差,决定后进生的因素并不是智力因素,而主要表现在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上。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思维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习惯、兴趣、动机、自信心、意志、情感、需要、性格等。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中
自我市初中全部使用新课标教材以来,广大的初中数学教师就一直不懈地探索与钻研着,并终于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达成了一些共识。如: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教师不仅研究“教”什么,还要研究“学”什么,以及怎样“学”;教学过程不仅要注重结果,而且还要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展现;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已被教师所接受;关心尊重学生,采用多元化目标的评价方式
通常来说,文化的载体是语言,语言起着传承文化的作用。在高中英语教材中,很多材料都渗透了思想情感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最大化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他们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与掌握。在高中英语中,词汇就像是人体的骨骼、建筑的材料和铺路的基石,起着最基本的支撑与铺垫作用,掌握不了词汇,英语中的任何交流都会黯然失色。  一、语言、文化与跨文化意识  (一)语言与文化关系  语言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
在现在的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渐渐地受到关注。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又是现在教育机制的内在要求。  一、转变教师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在过去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备课以教师为主体,通常教师精心设计导课、教学程序、教学活动等,大多数的活动是展示教师的表演,学生只作为观众去听、去欣赏,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改变
现阶段我县英语教学采用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出版的《Projet English》为实验教科书。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五指教学法(RPCPP),即复习(Review),呈现(Presentation),巩固(Consolidation),练习(Practice),综合探究活动(Project)。笔者在大部分的校内外教研听课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对于前面“四指”做得很多,在长期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强调的只是如何死记硬背来记住单词,这样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没有真正锻炼学生们在生活中交际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发展早已经和世界接轨,英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面对这种时代性的改变,我们在学习其它国家语言的过程中,就应该换种方式,主动去了解其它国家语言文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语言文化,改变以前死记硬背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们在实际
“终极性复习”是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其要点进行分类整理,注意以新带旧,注重语境分析,使之系统化、专题化、综合化,使零散的、孤立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已学知识网络化,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本文对中考复习中如何提升终极复习的效率做了一些探索。  一、“语境化”,注重语境分析  分析今年和往年的中考要求,我们会发现在选择题、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题型的考查要求中都有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考查这一要求。
汉语是历史最久远、内容最丰富、内涵最深邃的语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鲜活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情感,让课堂洋溢着情感,让学生保持着求知的欲望和冲动,让学习变得轻松和愉悦。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情感  设置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学生就会产生探究的欲望和冲动。  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时期教学中新研发的一种教学模式,新时期的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力。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大胆发言的能力,让学生有更长远的发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  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教师把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