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个性和人文精神。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语文教材,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让学生汲取精华,使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素质 培养
语文是“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特有的人文品格传递着“爱国主义思想、价值观念、人际和谐、社会责任观念”等。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个性和人文精神。语文浓缩了中国文化的各种精华,如孔子的博大、孟子的精深、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抑、王维的恬淡……这些在新教材中都有所体现。巴金曾经说过,“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语文的学习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学习,语文的学习过程既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接受熏陶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个性和人文精神。
《易经》中最早涉及到“人文”一词:“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即人类创造的文化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现代社会中的“人文素质”指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而成的精神素质。这种精神品质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在微观方面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是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质。
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是语文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不应当只偏重于对学生具体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将情感教育加入到中学各门学科的教学中来,也体现出对人文素质的关注。因此,语文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创造性的思维、坚韧不拔的意志、明确的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中的容忍、宽恕与合作精神、富有人类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等。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怎样培养和灌输人文精神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通过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实现人文精神的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应树立培养学生个性的目标,充分发挥展现学生的个性,实现学生发展目标的个性化。师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发扬语文学习开放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多角度的体会和理解。语文课不应仅局限于教给学生一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课文去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情操、对生活的体验。教师要精心设计、善于引导,将课文中的情感加以张扬,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随着作者喜忧和课文对话交流。教材中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是作家伟大人格的体现。例如学习《论语·十则》时,就应让学生知道儒家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对世界诸多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孔子在世界文化中的崇高地位。总之,抓住课文,抓住课堂,要弘扬人文精神,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第二,通过立体化的教学途径实现人文精神的熏陶。
首先,教学方法的生活化。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把学习的课堂延伸到校园、家庭、社会中去。让学生以课本为切入点,与其他学科和生活结合,在生活中全方位地学习语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反复体验生活,享受生活。例如,可以适当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一方面可结合语文教材的学习,扩展课外阅读。如学习《纸船—寄母亲》时,就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等其他作品,加深对母爱这一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的理解,学会去爱自己的母亲。另一方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未涉及的名篇佳作,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还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未涉及的名篇佳作。如读沈从文的《边城》,我们可沉醉于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那优美的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领略湘西人至真至纯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美,忘却城市的喧嚣,抛开一切烦恼。
其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让学生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学会“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第三,教师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发扬人格魅力。
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感染性。无论是教学过程中的民主作风,还是教学内容的人性分析,生活中的“绅士风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总是通过一言一行表露出来,对学生起直接的教化作用。语文教师提高人文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切实树立人文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积极吸纳民族文化精髓,加深自身人文底蕴;追求高尚道德,丰富美好情感;不断完善人格,塑造良好形象。
综上所述,把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怀与完善,是语文教学值得研究、探索和实践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周淑芳.中学语文教学要渗透人文精神[J].文科教学探索,2008(2).
[2]胡巧兰.中学语文教学应该重视人文精神[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8(2):67-68.
[3]安民.试论中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新课程,2007(1):116.
[4]徐然.中学语文教育应重视培养人文精神[J].安徽文学,2008(10).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素质 培养
语文是“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特有的人文品格传递着“爱国主义思想、价值观念、人际和谐、社会责任观念”等。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个性和人文精神。语文浓缩了中国文化的各种精华,如孔子的博大、孟子的精深、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抑、王维的恬淡……这些在新教材中都有所体现。巴金曾经说过,“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语文的学习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学习,语文的学习过程既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接受熏陶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个性和人文精神。
《易经》中最早涉及到“人文”一词:“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即人类创造的文化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现代社会中的“人文素质”指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而成的精神素质。这种精神品质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在微观方面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是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质。
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是语文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不应当只偏重于对学生具体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将情感教育加入到中学各门学科的教学中来,也体现出对人文素质的关注。因此,语文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创造性的思维、坚韧不拔的意志、明确的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中的容忍、宽恕与合作精神、富有人类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等。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怎样培养和灌输人文精神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通过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实现人文精神的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应树立培养学生个性的目标,充分发挥展现学生的个性,实现学生发展目标的个性化。师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发扬语文学习开放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多角度的体会和理解。语文课不应仅局限于教给学生一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课文去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情操、对生活的体验。教师要精心设计、善于引导,将课文中的情感加以张扬,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随着作者喜忧和课文对话交流。教材中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是作家伟大人格的体现。例如学习《论语·十则》时,就应让学生知道儒家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对世界诸多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孔子在世界文化中的崇高地位。总之,抓住课文,抓住课堂,要弘扬人文精神,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第二,通过立体化的教学途径实现人文精神的熏陶。
首先,教学方法的生活化。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把学习的课堂延伸到校园、家庭、社会中去。让学生以课本为切入点,与其他学科和生活结合,在生活中全方位地学习语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反复体验生活,享受生活。例如,可以适当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一方面可结合语文教材的学习,扩展课外阅读。如学习《纸船—寄母亲》时,就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等其他作品,加深对母爱这一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的理解,学会去爱自己的母亲。另一方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未涉及的名篇佳作,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还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未涉及的名篇佳作。如读沈从文的《边城》,我们可沉醉于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那优美的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领略湘西人至真至纯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美,忘却城市的喧嚣,抛开一切烦恼。
其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让学生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学会“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第三,教师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发扬人格魅力。
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感染性。无论是教学过程中的民主作风,还是教学内容的人性分析,生活中的“绅士风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总是通过一言一行表露出来,对学生起直接的教化作用。语文教师提高人文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切实树立人文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积极吸纳民族文化精髓,加深自身人文底蕴;追求高尚道德,丰富美好情感;不断完善人格,塑造良好形象。
综上所述,把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怀与完善,是语文教学值得研究、探索和实践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周淑芳.中学语文教学要渗透人文精神[J].文科教学探索,2008(2).
[2]胡巧兰.中学语文教学应该重视人文精神[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8(2):67-68.
[3]安民.试论中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新课程,2007(1):116.
[4]徐然.中学语文教育应重视培养人文精神[J].安徽文学,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