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的创新教育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gsmall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作为基础学科的中学语文教学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教育部长陈至立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这些论述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创新就是 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在要求的范畴里采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独到见解与认识,不落俗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一、打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找准创新的“点”。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律文教授在比较中外学生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
  其实对作文来说,创新的“点”无非是这样几点: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的语言。见解新颖是就作者的主张、看法、认识而言。“千古文章意为高”, “新颖”是侧重在与众不同、发别人之未发、想别人之未想,又顺理成章,站的高看的远、合理透彻又自圆其说。
  材料新颖是就写作素材而言,力避陈旧、俗气的材料,要紧密与当前生活、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多用给人以新鲜感、现实感、时代感的材料。只要多看书报、有意识了解国际国内的社会生活情况,注意观察、留心身边的人或事就容易做到。
  构思精巧是就结构而言,即故事构思引人入胜,材料的取舍、主次、详略安排,恰当的角度。这些可从课文的学习和平时的阅读中捕捉灵感,这也是同学们容易做到的。
  想象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源泉。爱因斯坦曾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智力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创造。”写作文最需要学生发挥想象,也最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文题目的设计要灵活不定,要有可想性,题目要留给学生发挥想象的余地。出题的方式要新颖灵活多样。
  二、 我们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训练创新思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找准创新的点,没有一定量的训练,也是不能做好的。要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就需要我们具备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项思维等非常规思维。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逐渐养成非常规思维习惯。西方有人说:“第一个把玫瑰花比喻为少年脸庞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同样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才。”之所以第一个是“天才”,无非就在于他最早标新立异。敢于标新立异,这本身就是创新。毛泽东同志也曾经说过:“凡答案都对而没有创造性的,则给60分;凡有创见,即使没有都答对,也可以给120分。”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精神。标新立异即抛弃陈旧的或者普通的成分,创造新的成分,它是创新者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信息有机地沟通起来,唤起他的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加工,使感性认识向理性飞跃。是跳进去,但更重要的是钻出来。是对传统的继承,但更重要的是发展。是个性分明的独特思维,不是现代化流水线生产的统一规格的产品。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异想天开”“敢为人先”的思想,运用发散性和灵活性的创造思维触角,引发新的思想,新的见解。当然,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事理,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向时,教师必须予以点拔,让创新符合人们共同的社会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并且有一定的实用交际价值。
  三、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学校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位,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四、作文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泰戈尔曾说过:“学生的活动范围不应只在课堂及周围划来划去。”学习和生活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大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适当的课外实践活动既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学得更真、觉得更活,把学习与生活,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独立性、灵活性、创新意识更容易得到培养。
  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结合学校、学生和当地实际开展了一些比较有效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学生用心灵去体验、用理智去感悟,培养了创新意识又发展了创造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教育观念,采取各种有效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注意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做好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作文”定会涌现出来 、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关键词:数学 应用 意识 能力  一、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的必要性  1、重视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强应用意识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面向21世纪
背景与目的:   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子通路(JAK/STAT通路)参与了免疫、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炎症反应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的调控。研究表明,JAK/STAT通路参与了心
摘要:如何来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怎样实现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已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政治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学生差异化培养的目标,论述了回归生活对政治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实践性的把政治观点的迁移与拓展到其他学科中,为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字:初中政治 教学差异化 回归生活  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志是学生对
当前,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了初中校园,走进了初中生活,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思维心理及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但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初中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了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作为教师应如何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优势对农村初中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呢?  笔者认为可用加强网络建设,推进健康上网,在校园局域网内建立思想政治教
一、巧设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小学英语教材基本上是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单词和对话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材。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具,如投影仪、实物、挂图、卡片等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有利于语言学习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兴奋点”。譬如:在教购物时,我利用实物把讲台布置成一间商店,创设一个买东西的情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买有卖的交流。使学生学习起来加倍亲切,降低了教学的
什么样的教育是一流的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是适应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教育。学校不应该是束缚鸟儿的金笼,教育不是只让鸟儿生出光鲜的毛羽,练出动听的歌喉;学校应该是广袤的森林,为了每一只鸟儿的啁啾、休憩与飞翔提供多种所需,保护它们,养育它们,放飞它们。视学生个体内和个体间的差异为宝贵的教育生态资源,基于差异,适应差异,积极实施差异教育:测量和诊断学生差异——分析数据形成差异诊断报告—
摘要:教育管理机制是落实教育决策和评价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关键;教育体制改革激发了学校的活力,追求特色办学是达到教育改革成功的最高境界;新教育改革发起人、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在他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说:有特色、有风格,才能有风采、有地位;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伟大事业,发展是学校的存在生命,创新是学校的思想灵魂,管理则是实现一切愿望和计划的根本,必须学习新课改管理理念、结合
摘要:高中教学离不开辅助手段,多种媒体形式在教学中出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产生色彩绚丽的动态画面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高中美术教师必需掌握多种媒体的形式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做好了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课件学生直接直观的了解课程。  关键词:网络 多媒体 高中美术 美术鉴赏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