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汉》"儒宗"差异探析——以叔孙通、董仲舒为中心

来源 :现代哲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163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叔孙通为"汉家儒宗",判定的"儒宗"达12人.对比"儒宗"中均有记载的叔孙通和董仲舒,差异源自判定"儒宗"的标准不同.在学说价值上,注重儒学的社会效用,强调学术造诣;在致用问题上,强调对时机的把握,突出学问和学养.从根本上,这是对儒学内容和致用途径理解不同造成的.
其他文献
权力体现为过程.在制度与权力之间,规训权力与实践权力之间的冲突,需要造就活跃的临界氛围,在动态中寻求有利于权力发挥的规则、文化,鼓励社会成员以自组织的方式形成共同愿
流俗的真理观念将真理看作是永恒的、自在的、客观的,是知识与人类理智的特性.此外,真理还被视为是一种符合,而且总是在认识论的层面上被讨论的.海德格尔早在中就解构了这类
本文针对国内一些学者常把道德感情理论与情感主义统称为情感主义的现状,通过分析道德感情理论与情感主义的名称、内容和旨趣,指出这两种理论的差异及其现代性意义.道德感情
从法社会学的视阈研究我国的行政程序,可以从法律规范之外的视角全方位地观察和分析我国行政程序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将来的努力方向.从法社会学的进路研究中国的行政程序,主要
目的探讨5-羟色胺(5-HT)系统5-HT2A受体基因(HTR2A)-1438A/G和色氨酸羟化酶基因(TPH1)-6526A/G多态性及其他相关因素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智商的影响。方法根据美国《精
人性问题是一个千古问题.它是对人的一个基本定性,故而是一切有关"人之学"的前提和基础.道德以及道德教育就是针对人的品性的,因此更需要讨论人性前提.人性的基本论断大体有
美学大讨论发生在极"左"思潮泛滥的20世纪50、60年代,为什么能够极其罕见地顺利开展?并非因为美学距离政治较远,而是既有关学大讨论本身的内部原因,也有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因
目的 考察注意对位置、客体特征及两者绑定的工作记忆的影响.方法 记录16名受试者从事延迟匹配样本任务时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应用单因素三水平(
每个社会的道德建设都需要在维护和创新两个基本层面展开,社会公德维护是其建设的中心任务.目前中国社会维护公德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遵守和践行社会公德往往会使人陷入道德悖论
马克思将青年黑格尔派及其他激进批判理论对现实社会弊端的批判指向由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等等意识形式领域转向现实的社会关系领域,而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又分为两个方面: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