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接触

来源 :科学24小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mao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迷恋科幻超过15年的资深幻迷,在对待“是否有外星生命”这个问题上,毫无疑问我是持开放态度的。为什么不呢?天文学家给我们列出了大量天文级的数字,证明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着众多具备孕育生命能力的行星,甚至其中还有很多可能孕育有碳基生命。所以在“存在地外生命体”这个命题上,充分条件实际上已经有了。
  我记得关于地球生命起源有一个理论——外星陨石携带着包含有生命遗传信息片段的结构,落入了史前地球那片沸腾的海洋,最终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各种生命形式。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我们——地球人,实际上也起源于地外生命体。我曾看到过关于NASA在一块火星陨石上发现细菌化石的报道,根据生物学上对于生命的定义,细菌也是生命的一种形式,那么地外生命体实际上确实存在或者说确实存在过。
  但我们并不能在地外生命体和外星人之间划上等号。
  当我们使用“人”这个词来定义外星生命时,我们首先认为它们是具有智慧的,是社会性的,甚至有自己的文化和科技——正像我们所理解的,人类有别于其他地球生命体的特征一样。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如果没有看到任何决定性的支持证据,我都会首先以一个怀疑论者的眼光去看待外星人是否存在这个问题。
  外星人这个概念的兴起似乎和科幻小说的流行密不可分,尽管从古至今已有很多人声称自己见到过外星人或曾被它们绑架过,甚至还有很多关于UFO和外星人尸体的流言,但直到现在,这些所谓的“证据”也只是停留在民间口耳相传而已。另外,还有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人类甚至发展出了大量理论来试图解释,为什么我们没有观察到外星人,比如“政府阴谋论”(特别是针对美国政府),或是刘慈欣著名的“黑暗森林”理论。
  当我想到这一点时,我不禁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在乎外星人的存在与否,为什么我们那么想要去相信外星人真的存在呢?我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试图让世人相信是因为种种局限,才导致外星人的存在无法被证实——好像这本该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一样。但以目前的证据来看,外星人的存在还不是事实,反而更像是愿望。那么我们究竟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理,去相信这个愿望的呢?
  在大量科幻小说或影视作品中,外星人被描绘成了一种拥有高度文明的智慧生物。这种智慧最突出的体现,可能就在于他们高超的沟通能力。很多外星种族都具有“心灵感应”的能力,他们不但能够轻易地对地球人使用“读脑术”,还可以把自己的意识直接投射进地球人的大脑里,其中最出名的外星人大概就数《星际迷航》里的瓦肯人史波克了。即使没有“心灵感应”,很多外星人也被设定成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学会地球上的各种通用语言。
  我想,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一直作为社会性动物生存下来的人类,对于孤独的恐惧其实是深深烙印在基因里的。我们不愿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物,渴望着和地外的生命形式邂逅,并且期待对方能够直接读懂我们心中所想。和外星人的第三类接触不单单是一种奇遇,它也体现着一种生命的仪式感——我是被选中的人,我是不平凡的。
  科幻作品里来到地球的外星人,往往拥有超越人类文明数千年的先进科技,这当然有其合理性,因为人类目前的科技连移民月球都做不到,而能够跨越数百万光年来到地球的外星人,其科技的发达程度自然让人类望尘莫及。倘若把人类文明看成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然后试图以这个孩子的视角去仰望这些外星人,那么一个父亲的形象就会赫然出现:强壮且有力,严苛但神秘。确实,很多艺术作品中的人类都是靠着外星人传授的科技,或是向外星人“偷师”来让地球科技“一跃千里”的,例如《星际之门》里的地球人就会向另一个银河的“小灰人”阿斯加德人“学艺”。
  人类已经仰望星空了几千年,也做了几千年生活在云层之上的美梦。然而直到现在,我们依然被地球引力牢牢束缚着,星际旅行依然只是个梦想。在“科学”这个名词还没有诞生的年代,生活在云层之上、梦想之地的是创造了人类的“神明”。而当我们逐渐能够看清群星的面容时,诸神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则是外星人。
  几乎所有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希望身边有一个成熟而强大的榜样,就像我们的父亲一样。即使我们长大成人,这种憧憬也不会消失,我们总会被那些比我们更加成熟的人所折服。对外星人的痴迷,恐怕也就寄托着这种对人类文明发展“一步登天”的渴望和对自身不够成熟的无奈。在有生之年里,谁不希望去宇宙转一圈呢?但以人类科技目前的发展速度看,要去转一圈,也只能寄希望于外星人了。
  其实,还有一种罕见的心理疾病也能够解释这种“外星人狂热”。患有卡普格拉妄想症(又被称为“冒充者综合症”)的患者由于大脑的功能发生了异常,会出现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解离——也就是说,当他们看着自己的亲人或朋友的面孔时,无法激起任何情感的波澜。大脑为了解释这种落差,只能编造出“在这些熟悉面孔下其实是陌生人”这样的借口。有些患有卡普格拉妄想症的病患,甚至还会认为自己的亲人是外星人假扮的。在杰克·芬尼的小说《人体入侵者》中,那个被外星病毒感染的人类世界,就很像是冒充者综合症患者眼中的世界。
  看起来我似乎是在为“外星人存在论”泼冷水,但我并无意嘲笑寻找地外生命和文明的那份坚守。可能是专职研究人类心理的缘故,我心中总是存在着某些隐忧。尽管我们的科技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快捷便利,然而作为一个人类整体,我们的思想却并没有完全成熟,人类社会仍然在蹒跚行走着。从婴孩时代便有的那份暴戾和唯利是图,依然扎根在人性的最深处。所以,即使我们把宇宙飞船送入了太空,把宇航员送上了月球,也依然停止不了战火,消除不了歧视,杜绝不了浪费,我们的心理成熟度远远跟不上科技的发展程度,我们的社会体系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和漏洞。这样的我们,真的做好了去面对一种更高级生命体的准备了吗?我们连彼此理解都做不到,真的能够去理解那些外星人吗?
  我们当然可以把时间用在对这些无法证实的外星人的想象中,但同样也可以用来和身边的人沟通,甚至试图去理解那些和我们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生长环境迥异的人类同胞。我一直认为,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文化差异,只有不肯去试图沟通和理解的人——这种观点对外星人同样适用。
  只有当我们能够真正成为理解自己,理解身边的人,理解名为“人类”的这种生物,并且拥有在任何逆境中都能够乐观平和生存的强大精神力量——就像是在火星上种土豆的马克·沃特尼一样,我们才算真正准备好了和外星人的第三类接触,才能够坦然面对地外文明的冲击。
其他文献
肿瘤(恶性肿瘤)也称为癌,是人类健康文明的大敌。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正常的细胞突变为肿瘤细胞,失去生长调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肿瘤细胞具有生长速度快、呈浸润性生长的特点,往往会造成人体消瘦、无力、贫血、发热以及严重的脏器功能损伤等,最终导致患者死亡。常规的生化和影像学检测发现肿瘤时,常已到晚期。肿瘤病在我国5年生存率不到30%。因此,人们谈癌色变。如乔布斯死于胰腺癌,罗京死于肝癌,姚贝
伊普雷的毒雾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比利时的弗兰德省,有一座名叫伊普雷的小镇,该镇的西南方有一块高地,一战期间曾被协约国军队抢先占领。这块高地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虽然德军多次组织大兵团发动猛烈攻势,但因遭到协约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而始终未能奏效。1915年4月22日,伊普雷小镇气候宜人,阳光和煦。特别是到了傍晚,微风从北面——德军防线背后,经过高地吹向附近的朗格马克村,使驻守在那里的协约国士
作为中国科幻界的元老,王晋康的文字从来不以辞藻华美或感情细腻而著称,而是于朴实之中带着对人类自身深刻的思考。科幻小说《十字》也如他的诸多作品一样,站在一个较高的视角对人性进行反思。而这一句“上帝只关爱群体而不关爱个体,这才是上帝大爱之所在”,便是该书的核心。作为一部小说,故事情节自然是首先被关注的焦点。然而该书开头所展现出来的内容,仿佛只是正义最终打败邪恶的老套故事。虽然随着剧情的发展,线索逐渐展
如果你还觉得降妖捉妖是影视剧里才有的桥段,我只能很遗憾地告诉你:你知道的太少了!想要抓捕妖怪,满大街都是啊!今年7月11日,由老牌游戏厂商任天堂、Pokémon公司和前谷歌公司研究小组Niantic Labs联合制作开发的《口袋妖怪GO》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区率先上线,不久便风靡全球。8月,该游戏荣获5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在《口袋妖怪GO》的游戏世界里,精灵妖怪无处不在,也许在你家的马桶上就蹲着
如今在欧洲,经历过二战硝烟的老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来自爱尔兰的博比是其中的一位,只不过她在几个月前也去世了。或许是亲眼见过战地炮火和断壁残垣,博比特别喜欢收藏各类小玩意儿——旧信封、旧毛毯、20世纪50年代的老式衬衫、记录了家庭成员音容笑貌的相册,甚至是已故丈夫随船队周游世界时给她寄来的情书……似乎是为了留存当时的美好,博比的家里充满了她记忆的碎片。而在她去世之前的几个月里,她决定将个人的收藏与家人
马克正坐在那把旧藤椅上,向我们讲述他的故事:姑姑去世的第二天,我在她以前送我的莎士比亚文集首页上发现了她留给我的一则充满慈爱之情的留言:“我知道你喜欢文学,这是我留给你的礼物。永远爱你的姑姑杰姬。”马克打开笔记本电脑,进入了姑姑的Facebook。看着她生前的照片,读着她留下的幽默风趣的帖子,马克再一次回想起了姑姑生前的音容笑貌。杰姬Facebook页面的置顶信息,是马克和他表弟在水中嬉戏的视频,
恐龙是地球中生代生物圈的主宰,而最大的恐龙种类——蜥脚类恐龙,也是迄今地球史上最大的陆地动物。目前所有已知身长超过20米的恐龙都属于蜥脚类恐龙,其中体形最大的梁龙,身长更是达到了54米。虽然陆地生命出现于地球已超过 4亿年,但除了大型蜥脚类恐龙外,还没有出现过其他身长超过20米的动物。为什么蜥脚类恐龙能长得这么大,它们一天得吃多少东西呢?它们又是怎么做到在短时间内,进食足够多的食物从而维持正常生长
解救“硝酸盐危机”1911年的一天,德皇威廉二世亲临位于小城卡尔斯鲁厄的哈伯实验室,任命哈伯为新成立的柏林凯撒·威廉物理化学及电化学研究所所长,并于当天亲自陪同哈伯去柏林上任。这位德国皇帝之所以如此“礼贤下士”,除了表彰哈伯对发明合成氨的重大贡献外,还有更深远的战略考虑——威廉二世野心勃勃,正积极准备发动一场罪恶的战争,欲重新瓜分世界上的殖民地。因而他迫切希望哈伯能够发明一些克敌制胜的新奇武器。1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统计,每年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11%,约有3.5亿名抑郁症患者,而这还只是保守估计。世卫组织预测,作为目前世界第三大负担疾病,抑郁症将在2020年取代冠心病,上升至第二位。在这些曾经或者正在遭受抑郁之苦,在黑暗的漩涡中挣扎、苟延残喘的抑郁症患者中,也有不乏光鲜亮丽,看似与抑郁症“八竿子打不着”的名人:憨豆先生,这位给观众带来无数欢乐的著名笑星,曾因新片受到影评家猛烈抨击而倍感压
2016年也许很不同,人类探测到引力波、好奇号依旧在火星坚守、新视野号飞掠冥王星、朱诺号即将登陆木星,还有即将付诸实施的美国NASA载人登陆火星计划、欧空局外空火星任务以及中国的天琴计划……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已经到达了一个全所未有的高度,但再好的风景,没有生灵的点缀,也就失去了灵性。没有生命,宇宙一如既往地显示着它的冷酷和孤寂。我们仍然无法确定,究竟有没有外星智慧生命的存在。如果存在,它长得好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