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见病害,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近年来,大豆菌核病的在我县发病面积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大豆产量和品质,效益下降,使农民收入减少。
一、发生原因
主要是受耕作制度、地势及气候因素影响。病菌以菌核在土壤里或混杂在种子内、病残体中越冬。大豆分枝期间(6月上、下旬)降雨多,田间相对湿度为86%左右,温度为22度左右时,适宜子囊孢子萌发,子囊孢于成熟后散出,随风、水流、昆虫等媒介再次浸染蔓延,促使发病面积增大。在7~8月开花、结荚期如气温适宜,降雨后湿度为80%以上,也有利于菌核病的发生。地势低洼,施用氮肥过多,大豆生长茂密,通风不良,均能促进大豆菌核病的发生。
二、大豆菌核病症状
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危害地上部,在大豆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造成苗枯、叶腐,荚腐等症状,但以成株期发生为主。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幼苗倒伏、死亡。成株期染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叶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病斑初期呈暗绿色,湿度大时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茎杆染病,多从主茎中下部分枝处开始,病部水浸状,后褪为浅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状不规则,常环绕茎部向上、向下扩展,致使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潮湿时病部生絮状白色菌丝,菌丝后期粼结成黑色粒状、鼠粪状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充塞其中。
三、防治对策
(一)农业防治
1、精选种子:剔除病斑粒、不完全粒菌核块及虫食粒、杂质等,要求净度97%以上,发芽率95%以上,含水量低于13%。
2、合理轮作。大豆菌核病不侵染禾本科作物。应与禾谷类作物轮作3年以上,可减轻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发病严重的地块,不能与菌核病的寄主植物如菜豆、马铃薯、向日葵、油菜等轮作,避免重茬,减少迎茬。
3 发病地块要单独收获,拣净豆杆和根茬、菌核决,减少病源物。
4 合理施肥与密植。适当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增施钾肥。种植密度以每公顷保苗25~31万株为宜。
(二)化学防治
1、拌种预防:用35%多克福种衣剂按种子量的1.5%拌种或用40%菌核净以种子量的0.3%~0.4%拌种。
2 喷药防治应在大豆菌核侵染前施药预防,才能收到好的防治效果,即发病初期用药,最迟封垄前要及时喷药。(1)喷洒25%咪鲜胺每公顷1.5升。(2)40%菌核净可湿性粉每亩70克对水20公斤均匀喷雾,隔7天再补喷一次防效更好。(3)50%速克灵每公顷1.5公斤,对水喷雾。特别遇到干旱年,长期干旱无雨施药时间可适当推迟。建议使用弥雾机喷雾,确保药效充分发挥。
注意查治玉米顶腐病
邢绍伟等
玉米顶腐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玉米顶腐病可在玉米整个生长期侵染发病。苗期侵染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边缘失绿,出现黄条斑,叶片畸形、皱缩或扭曲,重病株枯萎或死亡;生长中、后期,叶基部腐烂、仅存主脉,中上部完整但多畸形,后生出的新叶顶端腐烂,导致叶片短小、叶尖枯死或残缺不全,叶片边缘常出现似刀削状的缺刻和黄化条纹;成株感病,出现不同程度矮化,顶部叶片短小、组织残缺或皱褶扭曲,茎基部节间短,常有似虫蛀孔道状开裂,纵切面可见褐变,轻度感病植株后期可抽雄结穗,但雌穗小,多不结实。感病植株根系不发达,主根短、根毛多而细呈绒状,根冠腐烂褐变。田间湿度大时,病部出现粉白色霉状物。玉米顶腐病症状表现复杂多样,某些症状特点与玉米生理病害、虫害及玉米丝黑穗病的苗期症状有相似之处,易于混淆,因此在诊断识别和防治中应特别注意。
一般来说,低洼地块、土壤粘重地块玉米顶腐病发病重,特别是水田改旱田的地块发病更重;坡地和高岗地块发病轻,种子带菌也会使山地的发病率提高。早春低温,玉米幼苗长势减弱,为病原菌入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玉米顶腐病菌除侵染玉米外,还侵染高粱、苏丹草、谷子、小麦、水稻、珍珠粟等禾本科植物,以及狗尾草和马唐草等杂草。玉米顶腐病为土壤习居菌,种子可带菌远距离传播,病菌兼有系统侵染和再次侵染的能力,与玉米其它病害相比,玉米顶腐病的危害损失更重、潜在危险性更大。
玉米顶腐病的防治:1、选育抗病品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在生产上,种植抗病品种能够控制顶腐病的发生。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择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菌克毒克水剂兑水叶喷。也可结合喷药加喷优质叶面肥,能提高防效。
玉米顶腐病在我国尚屑近年新发现的病害,国内尚未开展系统研究,相应的病害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的资料尚不多见,难以拟订准确无误的有效防病措施来指导防治。
一、发生原因
主要是受耕作制度、地势及气候因素影响。病菌以菌核在土壤里或混杂在种子内、病残体中越冬。大豆分枝期间(6月上、下旬)降雨多,田间相对湿度为86%左右,温度为22度左右时,适宜子囊孢子萌发,子囊孢于成熟后散出,随风、水流、昆虫等媒介再次浸染蔓延,促使发病面积增大。在7~8月开花、结荚期如气温适宜,降雨后湿度为80%以上,也有利于菌核病的发生。地势低洼,施用氮肥过多,大豆生长茂密,通风不良,均能促进大豆菌核病的发生。
二、大豆菌核病症状
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危害地上部,在大豆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造成苗枯、叶腐,荚腐等症状,但以成株期发生为主。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幼苗倒伏、死亡。成株期染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叶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病斑初期呈暗绿色,湿度大时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茎杆染病,多从主茎中下部分枝处开始,病部水浸状,后褪为浅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状不规则,常环绕茎部向上、向下扩展,致使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潮湿时病部生絮状白色菌丝,菌丝后期粼结成黑色粒状、鼠粪状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充塞其中。
三、防治对策
(一)农业防治
1、精选种子:剔除病斑粒、不完全粒菌核块及虫食粒、杂质等,要求净度97%以上,发芽率95%以上,含水量低于13%。
2、合理轮作。大豆菌核病不侵染禾本科作物。应与禾谷类作物轮作3年以上,可减轻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发病严重的地块,不能与菌核病的寄主植物如菜豆、马铃薯、向日葵、油菜等轮作,避免重茬,减少迎茬。
3 发病地块要单独收获,拣净豆杆和根茬、菌核决,减少病源物。
4 合理施肥与密植。适当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增施钾肥。种植密度以每公顷保苗25~31万株为宜。
(二)化学防治
1、拌种预防:用35%多克福种衣剂按种子量的1.5%拌种或用40%菌核净以种子量的0.3%~0.4%拌种。
2 喷药防治应在大豆菌核侵染前施药预防,才能收到好的防治效果,即发病初期用药,最迟封垄前要及时喷药。(1)喷洒25%咪鲜胺每公顷1.5升。(2)40%菌核净可湿性粉每亩70克对水20公斤均匀喷雾,隔7天再补喷一次防效更好。(3)50%速克灵每公顷1.5公斤,对水喷雾。特别遇到干旱年,长期干旱无雨施药时间可适当推迟。建议使用弥雾机喷雾,确保药效充分发挥。
注意查治玉米顶腐病
邢绍伟等
玉米顶腐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玉米顶腐病可在玉米整个生长期侵染发病。苗期侵染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边缘失绿,出现黄条斑,叶片畸形、皱缩或扭曲,重病株枯萎或死亡;生长中、后期,叶基部腐烂、仅存主脉,中上部完整但多畸形,后生出的新叶顶端腐烂,导致叶片短小、叶尖枯死或残缺不全,叶片边缘常出现似刀削状的缺刻和黄化条纹;成株感病,出现不同程度矮化,顶部叶片短小、组织残缺或皱褶扭曲,茎基部节间短,常有似虫蛀孔道状开裂,纵切面可见褐变,轻度感病植株后期可抽雄结穗,但雌穗小,多不结实。感病植株根系不发达,主根短、根毛多而细呈绒状,根冠腐烂褐变。田间湿度大时,病部出现粉白色霉状物。玉米顶腐病症状表现复杂多样,某些症状特点与玉米生理病害、虫害及玉米丝黑穗病的苗期症状有相似之处,易于混淆,因此在诊断识别和防治中应特别注意。
一般来说,低洼地块、土壤粘重地块玉米顶腐病发病重,特别是水田改旱田的地块发病更重;坡地和高岗地块发病轻,种子带菌也会使山地的发病率提高。早春低温,玉米幼苗长势减弱,为病原菌入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玉米顶腐病菌除侵染玉米外,还侵染高粱、苏丹草、谷子、小麦、水稻、珍珠粟等禾本科植物,以及狗尾草和马唐草等杂草。玉米顶腐病为土壤习居菌,种子可带菌远距离传播,病菌兼有系统侵染和再次侵染的能力,与玉米其它病害相比,玉米顶腐病的危害损失更重、潜在危险性更大。
玉米顶腐病的防治:1、选育抗病品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在生产上,种植抗病品种能够控制顶腐病的发生。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择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菌克毒克水剂兑水叶喷。也可结合喷药加喷优质叶面肥,能提高防效。
玉米顶腐病在我国尚屑近年新发现的病害,国内尚未开展系统研究,相应的病害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的资料尚不多见,难以拟订准确无误的有效防病措施来指导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