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域活动主题丰富,能够有效丰富幼儿的直接体验,丰富幼儿对世界的认知。而且,区域活动非常开放,灵活度很高,符合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为此,幼儿教师便要积极开展科学区域活动,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觉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从而切实提升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优化幼儿的科学认知,使其自主传承科学精神。本文将阐述幼儿教师应该如何开展科学区域活动。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区域活动、开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幼儿正处于认识世界的成长阶段,他们对陌生、新奇的事物始终保持着好奇心与探索欲,在此阶段引导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将丰富幼儿对生活的认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出幼儿的生活热情,使其变得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为此,教师便要充分利用幼儿教育空间去构建科学区域活动基地,引导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积极锻炼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水平,使其善于思考,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一、材料投放的策略
一般情况下,幼儿阶段的科学探究活动都是依托于有形的物质资料展开的,幼儿需要在科学区域活动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能力,由此获得直接体验,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科学角度认识生活现象,从而切实丰富幼儿的生活常识。为此,教师便要坚持从这样几个角度投放科学材料:科学材料的多元化、差异性,支持幼儿去探索更丰富的科学结论;科学材料的适宜性与针对性,保障幼儿能够顺利参与科学区域活动,并能从中解决科学问题,落实科学教育目標;降低科学材料的消耗成本,尽量选择一些可重复利用的资料,也可使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购买物美价廉的科学材料等。
比如在“谁能漂在水上?”这一科学区域活动中,我最初准备了一些海绵、各色材质的纸等材料,便于幼儿观察这些物品在水上的漂浮情况,明白这些物品不会沉入水中。但是,在科学活动中,我发现因为科学材料不够多样化,许多幼儿错误地以为任何物品都会飘在水上。于是,我就利用园内的资源,如石头、幼儿的杯子、鸡蛋等物品,继续让幼儿观察物品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幼儿也因此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这些物品不会浮在水面,反而会沉入水底。于是,幼儿就能明白,有的物品可以浮在水面,有的物品则会沉入水中。对此,我就引入了“密度”这个科学概念,幼儿根据前期的观察经验,虽然尚且不能准确解释密度的实际意义,但是却能理解密度大小对于物体沉浮的具体影响。
二、持续追踪策略
在很多情况下,科学区域活动需要经过一定的周期才能观察到科学现象,而这就需要采用持续追踪策略,幼儿需持续观察科学现象,教师则需持续引导幼儿参与科学区域活动,师幼各有分工、紧密合作,共同完成科学探究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支持幼儿使用符号、图画等方式记录科学观察过程,以及各个周期内的科学现象,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为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做准备。
在“蚕宝宝的一生”科学探究过程中,由于蚕宝宝从出生到成长需要经过一定的周期,所以我就在本班教室后方专门开辟了一块区域饲养蚕宝宝。在蚕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幼儿每日都可到饲养区观察蚕宝宝的成长过程,自主绘画,用画画的方式记录蚕宝宝从出生、到成长、吐丝的过程,同时还要记录蚕宝宝的吃喝拉撒,认真观察蚕宝宝的成长条件,悉心照料蚕宝宝。这样一来,幼儿就能自然而然地积累科学知识,而且也可有效培养幼儿的观察、记录能力。在持续追踪过程中,我会提供充足的空间与幼儿一同讨论蚕宝宝的生长习性与生命周期,教给幼儿如何照料蚕宝宝,使其主动献出爱心与耐心,学会保护动物,爱护弱小。
三、教师干预策略
在现阶段的幼儿教育改革中,幼儿应该始终作为学习的主体存在,陈鹤琴先生在分析儿童认知特点时便强调了这一点,且深度学习理论也认为幼儿的学习应该是主动、自主的。这就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保障幼儿主体行为的前提下科学指导幼儿。对此,教师便要通过间接干预、直接干预两种方式去引导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切实推动科学探究活动的有序开展。
比如在“蔬果一家”科学探究活动中,我就组织本班幼儿观察了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如青菜、菠菜、土豆、茄子、西红柿、冬瓜等蔬菜,以及苹果、香蕉、西瓜等水果。在观察活动中,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视觉观察说出各类蔬菜、水果的形状、颜色,初步认识蔬菜,划分蔬菜的种类。看到幼儿很快便中止观察活动之后,我就直接提问:这些蔬菜、水果是什么味道?是软的还是硬的?这两个问题可以进一步启发幼儿,促使幼儿根据自己的触觉、嗅觉进一步认识蔬菜,说出蔬菜、水果的特点。接着,我就鼓励幼儿用画画的方式记录蔬菜、水果的特点,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其分清蔬菜与水果。
总而言之,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开展丰富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丰富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引导幼儿养成爱观察、爱探究、爱发现的好习惯。为此,教师便要选择科学的策略,引导幼儿自主参与科学区域活动,充分突出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自主探究中认识世界。
参考文献
[1]李晶 .科学区域活动促幼儿深度学习与发展 [J].考试周刊 ,2019(45):195.
[2]沈云芸 .科学活动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渗透刍探 [J].成才之路 ,2019(11):67.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县直幼教集团安徽省 六安市 237400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区域活动、开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幼儿正处于认识世界的成长阶段,他们对陌生、新奇的事物始终保持着好奇心与探索欲,在此阶段引导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将丰富幼儿对生活的认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出幼儿的生活热情,使其变得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为此,教师便要充分利用幼儿教育空间去构建科学区域活动基地,引导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积极锻炼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水平,使其善于思考,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一、材料投放的策略
一般情况下,幼儿阶段的科学探究活动都是依托于有形的物质资料展开的,幼儿需要在科学区域活动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能力,由此获得直接体验,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科学角度认识生活现象,从而切实丰富幼儿的生活常识。为此,教师便要坚持从这样几个角度投放科学材料:科学材料的多元化、差异性,支持幼儿去探索更丰富的科学结论;科学材料的适宜性与针对性,保障幼儿能够顺利参与科学区域活动,并能从中解决科学问题,落实科学教育目標;降低科学材料的消耗成本,尽量选择一些可重复利用的资料,也可使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购买物美价廉的科学材料等。
比如在“谁能漂在水上?”这一科学区域活动中,我最初准备了一些海绵、各色材质的纸等材料,便于幼儿观察这些物品在水上的漂浮情况,明白这些物品不会沉入水中。但是,在科学活动中,我发现因为科学材料不够多样化,许多幼儿错误地以为任何物品都会飘在水上。于是,我就利用园内的资源,如石头、幼儿的杯子、鸡蛋等物品,继续让幼儿观察物品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幼儿也因此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这些物品不会浮在水面,反而会沉入水底。于是,幼儿就能明白,有的物品可以浮在水面,有的物品则会沉入水中。对此,我就引入了“密度”这个科学概念,幼儿根据前期的观察经验,虽然尚且不能准确解释密度的实际意义,但是却能理解密度大小对于物体沉浮的具体影响。
二、持续追踪策略
在很多情况下,科学区域活动需要经过一定的周期才能观察到科学现象,而这就需要采用持续追踪策略,幼儿需持续观察科学现象,教师则需持续引导幼儿参与科学区域活动,师幼各有分工、紧密合作,共同完成科学探究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支持幼儿使用符号、图画等方式记录科学观察过程,以及各个周期内的科学现象,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为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做准备。
在“蚕宝宝的一生”科学探究过程中,由于蚕宝宝从出生到成长需要经过一定的周期,所以我就在本班教室后方专门开辟了一块区域饲养蚕宝宝。在蚕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幼儿每日都可到饲养区观察蚕宝宝的成长过程,自主绘画,用画画的方式记录蚕宝宝从出生、到成长、吐丝的过程,同时还要记录蚕宝宝的吃喝拉撒,认真观察蚕宝宝的成长条件,悉心照料蚕宝宝。这样一来,幼儿就能自然而然地积累科学知识,而且也可有效培养幼儿的观察、记录能力。在持续追踪过程中,我会提供充足的空间与幼儿一同讨论蚕宝宝的生长习性与生命周期,教给幼儿如何照料蚕宝宝,使其主动献出爱心与耐心,学会保护动物,爱护弱小。
三、教师干预策略
在现阶段的幼儿教育改革中,幼儿应该始终作为学习的主体存在,陈鹤琴先生在分析儿童认知特点时便强调了这一点,且深度学习理论也认为幼儿的学习应该是主动、自主的。这就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保障幼儿主体行为的前提下科学指导幼儿。对此,教师便要通过间接干预、直接干预两种方式去引导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切实推动科学探究活动的有序开展。
比如在“蔬果一家”科学探究活动中,我就组织本班幼儿观察了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如青菜、菠菜、土豆、茄子、西红柿、冬瓜等蔬菜,以及苹果、香蕉、西瓜等水果。在观察活动中,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视觉观察说出各类蔬菜、水果的形状、颜色,初步认识蔬菜,划分蔬菜的种类。看到幼儿很快便中止观察活动之后,我就直接提问:这些蔬菜、水果是什么味道?是软的还是硬的?这两个问题可以进一步启发幼儿,促使幼儿根据自己的触觉、嗅觉进一步认识蔬菜,说出蔬菜、水果的特点。接着,我就鼓励幼儿用画画的方式记录蔬菜、水果的特点,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其分清蔬菜与水果。
总而言之,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开展丰富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丰富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引导幼儿养成爱观察、爱探究、爱发现的好习惯。为此,教师便要选择科学的策略,引导幼儿自主参与科学区域活动,充分突出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自主探究中认识世界。
参考文献
[1]李晶 .科学区域活动促幼儿深度学习与发展 [J].考试周刊 ,2019(45):195.
[2]沈云芸 .科学活动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渗透刍探 [J].成才之路 ,2019(11):67.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县直幼教集团安徽省 六安市 23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