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黄埔”父亲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山西省浑源中学有三位黄埔军校毕业的教师,一位是历史老师田寿城,一位是物理老师凌孟云,一位是化学老师高俊峰。高俊峰是黄埔11期生,据《黄埔军校同学录》载:高峻峰,字松岚,山西繁峙人,入学年龄22岁,北平志成高中毕业,通讯地址为山西繁峙县水兴村转龙兴村交。
  近日,本刊联系到高俊峰的女儿高翔女士,高翔曾在《学缘书韵——浑源县蔡村高中(1972—1989)》中写过《我的父亲》的文章,记述过其父的生平历程,本文是她在原文的基础上增补修改而成。
  父亲高俊峰(1912—1989),原名高峻峰,字松岚,1912年生于忻州市繁峙县集义庄乡龙兴村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从小聪明好学,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努力预备功课,考入到北平私立志成中学读书。志成中学位于丰盛胡同5号(原河北工商厅旧址),高中三年级分文、理科,父亲学的理科,将来想要考理科大学。“九一八事变”后,学校参加了“北平私立中学联合抗日雪耻会”,并致电国民党政府要求对日宣战,当时学生爱国热情很高,学生运动不断,他与那个年代千千万万向往光明、追求进步的先进青年一样,投身到历史大变革的洪流之中。
  1934年,22岁的父亲由志成高中毕业,跟随着一批北平爱国学生来到南京,考入了黄埔军校第11期,并于当年9月入伍。本期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共有学生1269人,其中一总队为正取生为700余人,二总队为预备班为600余人。父亲因考试成绩优秀,被录为正取生,编为入伍生第一团(称为“十一期一总队”)骑兵队,成为一总队骑兵队学员。父亲在校期间,校长为蒋中正,第一总队教育长为陈继承,骑兵科长为关义之,骑兵队学员共70人。1935年11月,父亲修业期满,与本期同学被分发各部队实习三个月,1936年1月升学转正为学生。在南京期间,父亲曾买过一幢二层小洋楼,可见那时父亲家里的经济状况很好。


  1937年七八月間,正值父亲在黄埔军校求学期间,发生了“卢沟桥事变”和上海“八.一三事变”,中国遭受到强邻日本的入侵,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淞沪会战”打响后,中日双方迅速向上海增兵,双方鏖战日趋激烈。8月23日,日军两个师团在海空火力掩护下,在张华滨等港口登陆,国民党军队在张治中、陈诚、黄维等将领指挥下分赴各处抗击。在这样严峻的局面下,父亲所属的黄埔军校十一期一总队于8月28日在南京灵谷寺举行了毕业典礼,随即被编入教导总队(桂永清中将为总队长),开赴淞沪战场,父亲所在的十一期是黄埔军校在南京时期毕业的最后一期学生。桂永清率教导总队到达上海后,部署在苏州河防线,阻止日军强渡苏州河,战斗十分激烈,教导总队死伤惨重,后率余部撤退到南京。
  12月初,日军进攻南京,父亲所在的教导总队奉令据守紫金山、天堡城、光华门等处。12月11日,日军第16师团猛攻紫金山南北的中国军队阵地,教导总队坚决抗击,激战终日。12月12日,桂永清率教导总队残部渡过长江,转移到徐州,后经颠沛流离辗转到河南开封整休。在开封,教导总队扩编为第27军,桂永清任军长,划归第一战区程潜指挥,驻守陇海路。1938年夏,父亲所在的第27军参加“兰封会战”,15万中央军未能歼灭日军土肥原师团3万人,第27军受挫后被迫转移至洛阳,桂永清被撤职查办,胡宗南兼任军长。
  在以后的岁月中,父亲所在第27军的军长几经更换,但大多数时期隶属在胡宗南军事集团麾下。1939年底,参加过晋东地区对日进行的“冬季攻势”,27军时属第二战区,军长为范汉杰;1941年5月,参加了对日进行的“晋南会战”,第27军时属第一战区;1944年4月,参加了对日进行的“豫中会战”,第27军时属第八战区,军长为周士冕;1945年6月,第27军驻河南淅川,编制作了重大调整,谢辅三任军长。父亲作战勇敢,九死一生,大约在此前后,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出色的指挥才能被破格提拔为炮兵团长,直至日寇投降。
  1945年,年仅18岁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北京姑娘丁慧芳(我的母亲)与父亲相爱,俩人结合为终身伴侣,随后母亲随军当了军医。1946年上半年,国民党军队整编,第27军改编为第27师,师长为王应遵,父亲所部驻防西安。此后,父亲所部拨归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指挥。
  解放战争时期,父亲所部与人民解放军作战于晋南、陕北等地,屡战屡败,建制数次被歼灭重组,这使父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认为人民拥护的解放军才是人心所向,思想逐渐向共产党靠拢。1947年,母亲在驻地西安军营生育了第一个孩子,父亲便为这个长子取名为“长安”;1949年,父亲所部在西北野战军的围剿下,撤退至陕西汉中的宁强县,母亲在驻地生育了第二个孩子,父亲便为这个次子取名为“宁强”。不久,父亲所在的部队投诚起义,接受改编,加入了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中。从此,他以“为革命工作”作为终生事业,把自己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紧结合在了一起。
  全国解放后,父亲回到故乡山西,凭着自己在读书时扎实的知识基础,被分配到灵邱中学当了一名化学教师,他讲课分析透彻、生动,深得学生的喜爱。在灵邱任教期间,他教的学生中,出了三个县委书记,其中曾任应县县委书记、阳泉市委秘书长的白善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952年,他调到浑源中学任教,1955年第三个儿子出世,父亲欣喜地为之取名为“富强”,表达了他盼望新中国繁荣强大的愿望。1962年至1971年,父亲先后被下放到张庄村、吴城村任教。“文革”初期,由于他曾当过国民党军官,受到了极其残酷的批斗。父亲被造反派吊起来殴打,胳膊在那时候被打断过,但是,父亲很勇敢,他性格耿直,从不服软。在批斗时,造反派们喊着“打倒高俊峰”,他认清那个为首的人后,便回怼道“打倒XXX”,这样又免不了一顿毒打。造反派说父亲是国民党反动军官,递给他一把刀子,让他自杀。父亲说,你们觉得我该死,就杀了我吧,我不自杀,我是不会自杀的。我的父亲从不懦弱,他的骨子里有刚强和坚毅的一面,他是勇敢的军人。那时,尽管我刚刚10岁,但我为父亲的表现从心里感到自豪,我将他视之为英雄。   1971年至1975年,父亲又被调到蔡村中学任教,“文革”的磨难,丝毫没有改变他教书育人的初衷。课上,他千方百计为学生授课;课下,他不厌其烦地为学生们释疑解惑;至今,他教过的学生对他仍然念念不忘。蔡村中学期间他教的学生中比较有名的有王华、王伟国、白永珍等人。
  据他的学生李子峰回忆:“‘行如风,站如松’的化学兼体育老师高俊峰,教我们时他已年过花甲。他身材高大瘦弱,但精神矍铄,双目奕奕神采。据说他曾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傅作义的亲信,任坦克团上校。他喊操时的声音,站如松、坐如钟的挺拔形象,让我们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军人。而更让我们不可思议的是他化学实验的娴熟操作和演示,让我们大饱眼福,耳目一新。在蔡中,我第一次观察高俊峰老师给我们演示镁在氧气中燃烧,明白了‘化学变化’的意义。科学是什么?始于高老师。”
  据另外一位学生田雨莲回忆:“那时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教育教学还不像现在这么正规,化学老师高俊峰是黄埔军官出身,笔挺的站在讲台上,边讲内容,一边做实验,先补习了初中的,又讲解了高中的课程。记得高老师讲过化学元素要数钾、钠性活泼。有一次高老师让我在实验室整理仪器,我偷偷地从一大块钠上切下高粱颗大的一小块,跑到井台上打了水,用自己的饭碗放好钠,倒进水。那一小块钠在水碗中高速运转,发出沙沙的响声,他的教学增强了我对化学的兴趣。”
  1976年,母亲连惊带吓,身染重病,仅仅49岁就英年病逝,父亲遭受如此打击,他的痛苦可想而知。就是這样,父亲也没有抱怨过命运的不公,他觉得:“人生的顺境或逆境,从来都是相对的;经历磨难,往往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
  父亲这个人,面对挫折淡定从容,从不自怨自艾,对待别人只记好处,从不记恨,因工作出色,父亲于1975年又调回浑源中学任教。他不仅化学课讲得好,他的化学实验更使他赢得了校领导和学生的好评。他通过化学实验,在校办工厂为学生造酒,发明化学“电”,解决了学生们的照明困难。
  父亲是行旅出身,身体一向很棒,人们说他“有功夫”。在浑源中学当老师时,有一次住的房子漏雨,他在睡觉时就在肚子上放了个脸盆接雨水,身体保持着一个姿势不动,天亮后脸盆的水就接满了,但没有水洒在地上。师生们知道这件事情后,都觉得父亲很神奇。
  1976年,父亲由浑源中学退休。记得父亲退休后,他在闲聊时常对我说起南京的家,说南京有幢二层楼,后来房子被没收了,但房产证一直保存在他的手里。“文革”时,家里人怕受连累,就把房产证、照片以及解放前和父亲有关的资料,全部付之一炬,烧掉了。我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个太空棉被子,就像个睡袋一样,身体钻进去后拉上拉链,只露出颗头来呼吸空气,调皮的我常钻进去玩,那是父亲从部队带回来的。记得还有一双马靴,也是父亲在部队时穿过的,当然这些物品现在早已不在了。
  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他退而不休,还一直在浑源中学奉献余热,直到1989年12月6日因病逝世。
  父亲生前很少谈他的往事,对于以前的历史守口如瓶,但有一件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大约在1988年,父亲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信,随信寄来4000美元,当时1美元能换人民币8.2元,我们将美元换成人民币后,父亲笑着对我们说了一些往事,非常高兴。据父亲说,寄信人名叫高崇山(1914—2007),和父亲是繁峙县集义庄乡龙兴村的同乡,也是比父亲小两辈的亲戚,父亲是黄埔11期生,他是黄埔13期生。高崇山在南京的黄埔军校工兵科第二队读书时,因家庭困难拿不出钱而处于辍学的边缘,父亲曾资助过他几根金条,帮助他完成了学业。高崇山在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分发在国民党军队当军官,1949年随军迁台,曾任台湾陆军军官学校参谋主任,后移居美国。高崇山是个不忘旧情的人,他身在海外,但一直在打听着父亲的下落,得到父亲确切的通讯地址后,便写信并寄美元过来。父亲对我说,高崇山虽比他仅小两岁,但是辈份小,应该叫我为姑姑,还叮嘱我写了回信,那是1989年的事了。回想父亲这一生,他努力追随与适应着他所处的风云际会的时代,但是行走得并不平坦。
  我们家里兄弟姊妹五人,我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妹妹。父亲对我们几个兄妹十分疼爱,与所有做父母的一样,他也有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观念,但他鼓励我们进步,又不强求达到什么目标,对子女的职业选择都很尊重。
  我叫高翔,出生于1959年,是家中的长女,当时父亲已经48岁了,老来得女,对我宠爱有加。1976年底,浑源县教师应征工作开始后,我想去应征,便跑到父亲跟前诉说这个想法,他很赞同我的想法并给予了支持。于是,经过体检、考核,不满17岁的我就加入到了教师的队伍中。父亲千叮咛万嘱咐,鼓励我好好工作,磨练自己,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工作认真,积极努力,任教30多年来,多次被市县教育部门评为“教学能手”“模范教师”“教育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相信父亲如果地下有知,也会为我今天的荣誉而高兴。
其他文献
说起土林,有人会想到云南元谋的土林、四川西昌的土林。很多人不会想到,华北地区也有一处土林,而且是在地平线之下。  这处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的土林虽然还未家喻户晓,但是在摄影圈和地质地貌探索人群中有着响当当的名头。  或许就像中国的地坑院一样,没有走进它,你不会知道它的美与奥妙,一旦走进它你就会被它折服。  走进大同土林,无论你是摄影师还是探索者,或者是普通游人,只要你有发现的眼睛一定会有不一样的
期刊
自从北朝民歌新乐府  《木兰辞》问世以来,  一位集忠、孝、仁、勇美德于一身的  中国女杰的形象便深入人心,  千百年来历代传唱。  不同版本《花木兰》的影视作品,  更使木兰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族英雄。  美国卡通大片《花木兰》的问世,  更是直接把花木兰推向了世界。  近些年來,  随着人们文化旅游视野的开阔,  一股木兰热正在悄然兴起。  河南、湖北、陕西、安徽等地,  都在大张旗鼓地
期刊
畫家简介  高飞,大同人,出身卡车司机。2018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山水画高级研修班,师从著名青绿山水画家施云翔先生。连续两次被评为研修班“优秀学员”。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山西省老年书画专家委员会委员,大同市美协会员。现任大同新荣区美协主席,书协副主席。  一  苏东坡这样评论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后世诗人、画家也皆以此为圭臬:绘画必须要有诗意,作诗必须要有画境。塞上山水
期刊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耕读时代国人的追求,也是以家学而绵泽后世的,读这诗句可以想像得到那些居于深宅大院中潜心读书的童子和那些背着书箧赴考的学子,他们无论是读书致仕还是转行经商成了富甲一方的商人,无一例外的都会修缮自己的祖宅,因为那是自己叶落时要归的根。说到留存至今的大院,人们肯定会想起祁县的乔家大院、灵石的王家大院等,而要说大同的大院,云州区落阵营村的吕家大院的气度在晋北是首屈一指的,那些
期刊
《云冈石窟全集》华丽面世,对于我们云冈人来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宏伟工程。作为云冈人,我感恩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感恩为《全集》辛苦付出的所有云冈同仁,大家的共同努力圆了云冈人多年的梦想。  我感谢张焯院长为我们摄影团队提供的各种服务和保障。护膝、手套、工具……细微之处彰显云冈“掌门人”对下属员工的厚爱,渗透着张焯院长对摄影团队的浓浓暖意和无限关怀。  《云冈石窟全集》需用大量的图片,拍摄云冈就是
期刊
2015年的第一场雪来的不算早,但猛得让人措不及防。  这铺天盖地的雪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我写过的一句诗——“酒还没有醒来/雪就包围了小屋/脚还没有跨出/文瀛已经逼近了呼吸”。  那应该是1999年的冬天,距离石囡写下他那首《23岁,我在世界的某个房间居住》已有一年多的时光。但他的“某个房间”和我的“小屋”却说的都是位于雁北师院南门对面教育学院西南一隅二楼的一个小屋子。  写完上一句话的时候,我忽然
期刊
大同的秋天总是猝不及防的,从来不是一叶知秋,往往是在一夜秋风之后,早上醒来满地金黄,秋天戛然而至。  大同在地理书上是这样被记录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夏漫长,春秋短暂。  大同地处塞北,深居内陆,倒并不闭塞,向东是河北,往西杀虎口,向前踏一脚就是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内蒙古。大杂居,小聚居,民族融合由来已久。  大同人素来骁勇,怒发冲冠是常有之事,拳头上脸也数见不鲜,这与鲜卑、匈奴的基因密码不无关系,也
期刊
人的一生,是与某些客观事物相牵相伴的。那些表面上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随着时光的流逝,会从你的物质生活侧面转移到精神世界之中,并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这就是所谓“事业”或“使命”,一种赋予人类生命意义的信念,一种支配你为之奋斗的力量。我在云冈石窟感受到了这种信念与力量。  作为大同人,我自小就知道云冈石窟,长大后又把云冈大佛作为向外地朋友炫耀的对象。由于多年从事电化教育影像工作,我逐渐喜欢上摄影;再后
期刊
走遍天南海北,阅尽美肴万千,美食文化里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故事。传统糕点,应该是每个人从小吃到大的美味,因各地的环境、风俗习惯不一样,加工制作出来的糕点各不相同,丰富的品种和花色足以让人目不暇接,而处在塞北高原的古都大同,传统糕点同样是这里一道舌尖上的美好记忆。  大同,历来是北方重镇,这里人流如织,商贸发达。茶马古道上的来往客商在这里常常驻足游览,长年累月便形成边塞古都的独特文化特征,而这里的美食
期刊
(一)  南湖的红船上  升起一张风帆  帆也是红色的  帆上镌刻着  一柄铁锤  一把镰刀  从此,镰刀铁锤  迸发出的光芒  使受尽屈辱的中华民族  有了方向  有了希望  (二)  南昌起义, 秋收暴动  五次反围剿的悲壮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险  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  铸就了一批批铁血精魂  困难吓不倒英雄汉  共产党的脊梁更直更硬  于是,红旗漫卷西风  延安宝塔直指苍穹  (三)  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