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历史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liang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南京师范大学建校110周年了,作者所在的系科——美术学院,时称“图画手工科”,开创中国高等师范学校开艺术专科的先河,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本土美术教育师资,这些人才成为中国第一代美术教育家,对往后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之大,非同一般。
  关键词: 两江师范 李瑞清 图画手工科
  一、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与维新变法促进了对新式学堂的产生
  1888年,在康有为等维新核心的不断努力下,光绪皇帝于1898年6月11日下诏《明定国是》,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开始。它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生存危机的情况下,中国新兴资产阶级奋发图强寻求变革的最初尝试。在短短103天的百日维新过程中,光绪帝先后颁布了100多道谕旨,几乎包含国民政治生活的所有方面。其中文化方面最重要的改革措施是彻底废除科举制,参照国外模式建立新式学堂取代传统的书院与私塾,不但在北京建立京师大学堂,还要在全国各省设立高等和初等学堂。当时,湖北工艺学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京师大学堂,两广大学堂,越秀书院等校顺应形势开设了“图画”课程,此时开设的“图画”课程,相较于洋务运动时期例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设立操炮学堂开设的绘图课相比更重了一层“艺”的因素,表明“图画”在传统的思想价值领域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另一方面,西画在中国的传播也开始向学校教育的方向转移与靠拢。①因此可以说,维新变法为后来图画手工专门科的创办提供了社会需要的基础和条件。
  二、两江师范学堂创立的前提——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
  1.壬寅学制
  1902年1月,张百熙被任命为管学大臣,清廷让他制定各主要学制章程,因为在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年,史称“壬寅学制”。此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校教育制度,他将整个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七级,其中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高等学堂(大学预科)、大学堂(大学本科)、大学院(研究生院)三级。大学堂也称大学专门分科,“科”即相当于后来的学院的概念,“科”下有“目”或“门”,相当于当代意义上说的“系”。壬寅学制规定大学分科共设7科35目,其中对设立图画课程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安排。
  2.癸卯学制
  “壬寅学制”中规定给予学堂毕业生文官候选人之特殊待遇,造成当时的新式学堂越办越多,在1904年中国新式学堂总数猛增到至少4222所,入学人数至少达到92169人。鉴于一下冒出如此多的所谓新式学堂,很自然地会存在管理不规范、各地方势力各行其是、当地教学人员思想方式跟不上等现象,学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因此清政府觉得有必要再制定一个更新更翔实的标准进行规范,于1903年农历闰五月初三日废止“壬寅学制”并以当时日本的学制为蓝本于1904年1月颁布了“癸卯学制”。此学制把大学分科成经、文、医、农、工、商、格致和政法八科,虽然没有把美术或艺术专门列为一科,但图画因为是实用之技能而被采纳为主要的学习课程并且对图画课的教学内容、主旨、方法甚至教学时间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可以说,“癸卯学制”以法律的方式确立了美术教育尤其是西画传授在当时中国的地位。
  三、两江师范学堂的兴办和图画手工科的创立
  1.两江师范的兴办
  如前所述,清政府将各地大小书院改为新式学堂,新式学堂的出现而造成各门类教师奇缺。因此,首先兴办师范教育培养本土教育家又成了当务之急。
  事实上1901年清政府下旨各省书院改为学堂的时候,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已意识到要首先从兴办师范学堂入手。他先后邀请缪筱珊、罗振玉、李瑞清、张骞等名流参与讨论筹划并于1902年5月上奏《筹办学堂折》,请求在两江总督督署南京开办师范学堂以解决日后各级各类学校师资问题。然而同年刘坤一病故。张之洞接任他的职务后更为积极地筹办师范学堂。在他奏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正月初八日的《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中说:“查各国中小学堂教员,咸取材于师范学堂,是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尤为重要。”②是年底,他主持“于江宁省城北极阁前,勘定地址,创建三江师范学堂一所,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士人皆得入堂受学”。学校虽在1903年3月开办,但一开始校舍并没有建好,张之洞提议暂借公所地方,先行开办练习教员之法。同年3月,派缪荃孙、徐乃昌、柳治微等赴日本考察教育两月之久。缪荃孙回国后,主持学堂事务。6月19日学堂开学,由中日教师先相互交换知识一年,次年,即1904年11月三江师范学堂历经两年多的筹备而创建,开始正式招生开学。缪荃孙被委任为三江总稽查,徐乃昌1905年任三江总办,柳诒徵则在1903年6月被录用为三江的教习。学堂设在明国子监(现在的南京成贤街东南大学校园内),建筑规划由湖北师范学堂长胡钧参考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蓝图而定。主要为中学以上培养教育师资,开设博物、历史、舆地、图画、手工、音乐等课程,手工、图画为必修课,总教习为日本人菊池谦二郎,图画教师为亘理宽之助,手工教师为杉田稔。
  值得一提的是,姜丹书先生对此校的师范等级做过详细的解释:“我国最初的师范教育制度分两级,一曰优级(入民国改称高等师范),一曰初级。优级师范是培养中等以上学校师资的场所,初级师范是培养小学师资的场所。有些地方两级合办在一个学校,例如江苏两级师范学堂(在苏州)及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在杭州),……而这个三江师范学堂,是单纯的优级师范,不附带初级,故校名上不加标明。”并且还详细解释了为何一开始名字叫三江师范,而后改成两江。“因为此校的学区,是以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为范围的。其实,两江二字,已是包括了三省。原来在科举时代,安徽与江苏两省合在南京一个贡院内举行乡试,称为江南乡试,所以江南这个名称,是包括江苏、安徽两省而言的,江南和江西乃是两江,也就包括了这三个省。故两江总督直接管辖这三省,安徽、江西两省的巡抚,都受这一个总督节制,换句话说,这个学堂也就是两江总督职权下的一个教育事业,则称两江师范是合乎逻辑的。”③虽然姜先生描述了师范学堂的名称由来,但同时我们可以从他的描述中感受到当时三江师范学堂的地位之高。此校是我国师范教育的鼻祖,更是艺术师范的肇端。因为这一时期的“图画”普及教育开始蔓延而转向师范学堂。   2.图画手工科的创立
  1905年该校易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后,任命李瑞清为“师范传习所总办”,并委任他做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李瑞清上任后立即在全国率先按“癸卯学制”要求学堂设置“图画手工”的课程内容,将“图画手工课”设置为各学科的必修科目之一,这一举动因身为“优级”的学堂层次和高度而客观上成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开端。
  当时,该校自然科学课程如生物、物理、化学等科目全由日本教习担任,图画手工课也大多由日籍教师担任,在李瑞清刚刚担任校监督时对所聘的有些日籍教师不满意,后来他亲自赴日本做教育考察,选聘教师,访得几位日本著名的教育家,所以后来聘请的日本教师都非常优异。预科的图画课教师先是日本人亘里宽之助,后是盐见竟。西画课主要由盐见竟担任,用器画课由盐见竟、亘理宽之助担任;手工课的教师为一户清方和杉田稔。而中国画教习,则由李瑞清的好友曾熙推荐的著名书画家萧俊贤担任。此时,虽然图画手工课程已为学校中各学科的必修课程,但学校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图画手工科。因为“癸卯学制”所规定的关于优级师范的分科中并无图画手工这一科,学校是无权违章擅自改动的。但是本身作为晚清书画家的李瑞清爱好美术,并一向重视艺术教育,他曾亲自前往日本考察,得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就有“图画手工”一科,他也主张学习兴办。于是他“咨询校中诸外国教授,汇集东西各国师范教育设科之成例,竭言函应添设图画手工科的缘由,拟定艺术专科之办法,条陈学部,奏准添设”。于光绪32年(1906年)在两江师范学堂里办起了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的师范类的美术系科——“图画手工(专修)科”。姜丹书说到李瑞清此举为:连办甲、乙两班,培养成我国艺术教育第一辈师资六十九人,散播开来,成为各地最早的艺术教育种子,滋长蕃衍,开花结果,实有“树木树人”之功。若无他首先特别提倡,开辟园地,不知道要推迟到民国几年才可能有此科设施?
  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的首创对我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事业起到的拓荒和奠基作用无疑有着重大意义。他所培养出的近代中国第一批本土美术教育家对中国日后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从此往后,中国的学校美术教育开始向西方的学院美术教育模式靠近。新式的师范学堂培养出第一批本土的美术教育者和留洋归来的学生共同成为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变革的两支重要力量,在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我们可以从两江师范学堂的创立背景看出高等教育制度建立的不易;从李瑞清首开先河在两江师范创立图画手工科看出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近代中国美术教育的需要,时间上的第一和层次上的“优级”让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位置显赫;从她培养出的这第一批美术教育家我们看到了近代中国美术教育的希望,他们自身既是伟大的画家,又大多一生从事美术教育事业,兴办学校,辛勤耕耘,培养了大批的近代中国美术教育家和杰出的画家,影响直至现在。
  本文搜集整理了一些可以查到资料的史实,加以汇总、研究,为我的母校南京师范大学的110周年华诞送上我最真挚的祝福。
  祝愿南京师范大学永葆青春的活力,为社会、国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才。
  注释:
  ①赵力,余丁.中国油画文献1542-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2,(第一版):278.
  ②张之洞.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
  ③姜丹书艺术教育杂.选自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10,(第一版).
其他文献
摘 要: 周瘦鹃是民初文坛上一个十分活跃的文人,他集报刊人、翻译家、电影评论家、小说创作家于一身,文学活动十分丰富。其翻译小说有明显的写情化与通俗化特征,反映出民初文坛的写情氛围和翻译小说报刊化的潮流,展现出他“哀情巨子”之外新旧交替的一面。  关键词: 周瘦鹃 翻译小說 写情化 通俗化 报刊  一、鸳鸯蝴蝶派和礼拜六派之辩  鸳鸯蝴蝶派是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然而,由于与五四新文学阵营文学观
摘 要: 教研活动是大学里组织教师、联系教师、活跃氛围、增加友情、交流信息、互补知识、开阔视野、提升水平的重要形式。教研室定期不定期以集中开会或网络讨论的方式,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作者结合几年来若干发言的文字记录,讨论了人、文化、大学精神、教育改革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关键词: 教育改革 大学精神 大学韵味 大学境界  教研活动是大学里组织教师、联系教师、活跃氛围、增加友情、交流信息、互补知识、开阔
摘 要: 当前军事文学作品的英雄形象与建国初期军事题材小说的英雄塑造有着很多异质性。本文以《红日》、《我的团长我的团》为例,认为由于政治背景的差异,创作主体的不同动机,以及读者日益多元化的接受观念,不同的英雄形象体现了一个转变。两部作品为英雄人物设置了不同的出场形式,展现了英雄形象从高大到平凡的过程。不同女性形象也展示了从神化到人化的英雄模式,达到了不同程度的创新。《红日》初步实现了英雄形象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项实施面广、量大、难度高的工作,需要校内外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形成联动机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高校内部、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动,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长效运行机制。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联动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深化,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实施情况看,尽管各高校均
摘 要: 文学艺术类课程作为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普通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211工程”高校中。但只有十年历史左右的独立学院,开设文学艺术类课程要面临专业与就业的现实压力,也面临学生基础与兴趣的选择矛盾,更有来自于社会转型时期功利思潮的影响。在独立学院开设文学艺术类课程,既有先天不足的困难,又有后天难图的困境,那么其对策的研究就更值得教育界同行更深入地进行了。  关键词: 文
摘 要: 东周,从政治角逐层面而论,它是个尔虞我诈、充满诡谲变迁的时代,各国间的摩擦吞并皆属司空见惯之事;但从学术明辨角度而言,它却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昌明时期。诸子各家争相言道、积极用世,其中尤以“九流十家”中的儒墨两家为最,并时有世之显学、非儒即墨之赞。然相较之下,儒家因其出发点更重人本并兼涉伦纲,故尽显谦和中庸之余,更易于赚得诸世“牧之者”们(孟子语)的青睐并符合世之“牛羊”们(
摘 要: 《沉沦》和《芝加哥之死》是郁达夫于1921年、白先勇于1964年创作的两部作品,它们讲述的都是中国留学生在经历精神苦痛和折磨后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但《沉沦》和《芝加哥之死》的主人公的“死亡心理”是不同的,它们体现两种不同的留学生精神困境。  关键词: 留学生形象 自我毁灭 精神困境  一、两次留学生热潮的不同  二十世纪初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经历了两次留学生热潮,第一次是以郭沫若、
摘 要: 《背影》为何成为经典,历来众说纷纭,但其成为经典的内在质素谁也无法否认。本文从课标理念出发,解读它写作的内在质素:“人生真切体验,感情真挚表达”;“观察角度独特,表达具有创意”;“白描出色运用,父亲背影成经典”;“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用语干净、朴实,涵义丰富”;“父亲话语平中见奇,处处显深情”;“内容先后有序,结构详略得当”,等等。  关键词: 新课标理念 散文《背影》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知识、创新知识、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课程,是构建学校文化的重要课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程。扎实有效地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  关键词: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能力培养 “青春诗会”案例  2012年5月,我参加了江苏省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
摘 要: 将朋辈教育模式引入高校学生工作中,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创新方法。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在日常管理、党建、社团、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工作中应用朋辈教育模式。  关键词: 朋辈教育模式 高校学生工作 实践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及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变化,高校教育正面临各种挑战。仅仅依靠高校课堂教育和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心理辅导老师的师生型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