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性格孤僻、行为特殊的幼儿更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关爱。本文通过实际案例论述了如何针对特殊幼儿进行生活化的教育。
关键词:特殊幼儿;生活教育;家庭教育
作为一名一线的幼儿园的教师,笔者在带班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比较调皮、性格孤僻、行为特殊的幼儿。这些幼儿是更加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关爱,并需要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教育引导他们改善不良行为。
一、特殊幼儿形成的原因
特殊幼儿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和睦的家庭因素
有的幼儿家庭不和睦导致孩子在情感上被忽略,进而情绪波动大,常有莫名其妙的焦虑和恐惧,待人缺乏同情心,容易产生敌意、嫉妒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些孩子从小就缺少家的温暖和爱,经常处于紧张、焦虑、恐惧中,造成人格上的缺陷。
2.过度保护
有的家庭过度保护孩子,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代替,这也称作“襁褓延长”,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的坏习惯,一旦离开父母,极易产生焦虑感。一些幼儿拒绝入园,形成幼儿退缩行为。过度保护,还会养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难适应集体生活,容易自卑,经常产生挫折感,人际关系紧张。
3.家庭生活电视化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父母工作繁忙,自己带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陪伴孩子玩耍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在一些家庭中电视机成了孩子理所当然的伙伴。孩子经常看电视会带来一些言语表达问题、人际交往问题。
二、生活化的教育
面对特殊的幼儿,作为教师有责任为之付出更多耐心和爱心,并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引导他们。笔者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后,掌握了生活教育的方法和意义等方面的理论,意识到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教育引导幼儿。
1.案例
小明(化名)是一名行为、性格比较特殊的幼儿,是家里最小的男孩,家里人非常寵爱他,什么事都由着他,对妈妈依赖性强。他的典型特征是话语不多,脾气固执,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也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
上学期,笔者开展了生活化教育教学活动,采用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方式。每天到了玩游戏的时间,幼儿都特别开心与兴奋,每个人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区域,这时候笔者发现小明一个人在座位上眉头紧皱,便走过去问:“小明,你怎么不去玩游戏呢?”他皱着眉头瞥了一眼,不说话,笔者再次问他,他摇了摇头,眉头皱得更紧了。这时有小朋友走过来邀请他去玩,可是小明不愿意与小朋友说话,转头“哼”了一声。
2.分析
由于家庭的过度保护,使得小明很少和别的小朋友接触,所以到了幼儿园里,他就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流。因为心中惧怕,所以才会产生抵触心理。
3.策略
经过几次邀请小明玩游戏他都不愿意之后,笔者突然想到前段时间发现他在做手工的时候比较专注,而且很主动参加手工游戏。于是笔者请小明去手工坊里做游戏,让他来做手工,然后把做好的手工展示给其他小朋友。听到这个建议,小明欣然答应了。他做的手工非常好,笔者教他如何展示给别的小朋友。一开始他不太情愿,在听到别人的赞美后,他开始放下了戒备之心,逐渐开始与别人沟通和交流了。
生活教育不是高深的教育理论,但它却是真正能够亲近幼儿、改变幼儿的教育方式。刚遇到小明的时候笔者很担忧,怕他慢慢变得更加孤僻,好在幼儿园里的生活教育潜移默化地改变他,看到他的改变与成长笔者感到很欣慰。就在最近他突然抱着笔者说:“老师,我现在可喜欢你啦!”这是一句多么简单的话语,但却饱含了许许多多的情感和内容,笔者听到之后感动了很久,他终于可以打开他的心门,慢慢学会张开翅膀飞向属于他们的一片蓝天。
关键词:特殊幼儿;生活教育;家庭教育
作为一名一线的幼儿园的教师,笔者在带班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比较调皮、性格孤僻、行为特殊的幼儿。这些幼儿是更加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关爱,并需要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教育引导他们改善不良行为。
一、特殊幼儿形成的原因
特殊幼儿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和睦的家庭因素
有的幼儿家庭不和睦导致孩子在情感上被忽略,进而情绪波动大,常有莫名其妙的焦虑和恐惧,待人缺乏同情心,容易产生敌意、嫉妒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些孩子从小就缺少家的温暖和爱,经常处于紧张、焦虑、恐惧中,造成人格上的缺陷。
2.过度保护
有的家庭过度保护孩子,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代替,这也称作“襁褓延长”,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的坏习惯,一旦离开父母,极易产生焦虑感。一些幼儿拒绝入园,形成幼儿退缩行为。过度保护,还会养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难适应集体生活,容易自卑,经常产生挫折感,人际关系紧张。
3.家庭生活电视化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父母工作繁忙,自己带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陪伴孩子玩耍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在一些家庭中电视机成了孩子理所当然的伙伴。孩子经常看电视会带来一些言语表达问题、人际交往问题。
二、生活化的教育
面对特殊的幼儿,作为教师有责任为之付出更多耐心和爱心,并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引导他们。笔者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后,掌握了生活教育的方法和意义等方面的理论,意识到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教育引导幼儿。
1.案例
小明(化名)是一名行为、性格比较特殊的幼儿,是家里最小的男孩,家里人非常寵爱他,什么事都由着他,对妈妈依赖性强。他的典型特征是话语不多,脾气固执,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也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
上学期,笔者开展了生活化教育教学活动,采用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方式。每天到了玩游戏的时间,幼儿都特别开心与兴奋,每个人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区域,这时候笔者发现小明一个人在座位上眉头紧皱,便走过去问:“小明,你怎么不去玩游戏呢?”他皱着眉头瞥了一眼,不说话,笔者再次问他,他摇了摇头,眉头皱得更紧了。这时有小朋友走过来邀请他去玩,可是小明不愿意与小朋友说话,转头“哼”了一声。
2.分析
由于家庭的过度保护,使得小明很少和别的小朋友接触,所以到了幼儿园里,他就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流。因为心中惧怕,所以才会产生抵触心理。
3.策略
经过几次邀请小明玩游戏他都不愿意之后,笔者突然想到前段时间发现他在做手工的时候比较专注,而且很主动参加手工游戏。于是笔者请小明去手工坊里做游戏,让他来做手工,然后把做好的手工展示给其他小朋友。听到这个建议,小明欣然答应了。他做的手工非常好,笔者教他如何展示给别的小朋友。一开始他不太情愿,在听到别人的赞美后,他开始放下了戒备之心,逐渐开始与别人沟通和交流了。
生活教育不是高深的教育理论,但它却是真正能够亲近幼儿、改变幼儿的教育方式。刚遇到小明的时候笔者很担忧,怕他慢慢变得更加孤僻,好在幼儿园里的生活教育潜移默化地改变他,看到他的改变与成长笔者感到很欣慰。就在最近他突然抱着笔者说:“老师,我现在可喜欢你啦!”这是一句多么简单的话语,但却饱含了许许多多的情感和内容,笔者听到之后感动了很久,他终于可以打开他的心门,慢慢学会张开翅膀飞向属于他们的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