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友捐赠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gecs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钟玮,肇庆学院院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黄文辉,清华校友总会人才质量研究室主任,清华大学高级职员;郭樑,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研究员,博士。(广东肇庆/526061)
  本文系2011年肇庆学院青年立项课题“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运行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
  摘要:本研究基于对2386名清华大学校友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对校友捐赠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将影响因素分为学校的因素、个体的因素和在校经历三个方面。研究表明,对学校的文化越认同,越愿意为母校提供捐赠;对学校教育满意度越高,越愿意为母校提供捐赠;入学年越晚的年轻校友越愿意为母校提供捐赠。研究建议,要继续做好校友工作,加强与校友的联络;加强对年轻校友的培养、关注和募捐;加强对来自企业的校友进行关注。
  关键词:高校;校友捐赠;影响因素;清华大学
  一、引言
  校友资源[1]是高校的宝贵财富。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都非常重视运用校友资源进行筹款,获得教育经费。清华校友总会充分重视校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校友捐赠工作非常重视,如开展“励学金工程”等校友捐赠活动,获得了贫困学生的好评和广大校友的支持。
  校友捐赠的影响因素可分为文化因素、政府因素和个人因素。[2]在本实证研究中关注的是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两方面,文化因素和政府因素暂不作考虑。清华校友总会自2004年以来,连续6年在校庆期间大规模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清华校友工作的第一手反馈资料,本研究正是基于2007和2009年校友问卷调查进行的综合实证研究。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MARR等(2005年)对大学的教育质量与校友捐赠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在校期间接受的教育质量越高,毕业后向母校捐赠的可能性越大,捐赠数额越高。[3]Wunnava等(2001年)对组织校友活动与校友捐赠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举行校庆等重大活动对校友捐赠具有积极的作用。[4]Beield等(2000年)对毕业生的个人及家庭收入与校友捐赠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收入越高,校友捐赠的可能性和数额越大。[5]Sun,Xiaogeng(2005年)通过为期2年的针对美国中西部公立大学的校友捐赠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毕业年、性别、校友动机、校友经历、在学经历以及课外活动这些因素对校友的捐赠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6]
  陆书根等(2006年)对高校校友捐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校友个体特征、在校经历以及高校特征和筹资努力是影响校友捐赠行为的主要因素[7],应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对母校的感情、提高高校筹资效率三个方面促进校友捐赠。乔海署等(2006年)对校友捐赠和高校的发展进行研究,提出校友捐赠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发挥校友社会资本的融资、信息和发展功能,对推进高校发展有重要意义。[8]罗公利等(2006年)对影响我国大学社会捐赠的学校自身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综合实力、学校募捐机构和人员状况、学校募捐工作力度、校长投入等是影响受赠的主要因素。[9]乐为等(2009年)对高校校友捐赠心理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对一些影响因素如高考志愿、在校活动、师生联系、对学校的信任度、学校资助、性别、年龄、收入等与校友捐赠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校友对学校合理利用捐赠的信任度越高,校友的捐赠可能性越大;在校时参加活动的校友比不参加的更可能达成捐赠。[10]汪茧(2010年)对美国私立大学校友捐赠的影响因素进行文献综合研究,发现影响校友捐赠的有文化因素、政府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11]学校因素包括学校自身的情况如教育质量、运营情况、声誉和名望,学校对筹资做出的努力程度和捐赠资金的用途等。个人因素包括校友的个体特征和校友的在校经历等等。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国内外研究中实证性研究比较少,文献综述性的研究比较多,尤其缺乏对国内高校校友捐赠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实证类研究。
  三、本调查清华大学校友样本简介
  本调查共回收问卷3150份,有效问卷2386份,问卷有效率为75.75%。其中,男性校友占77.8%,女性校友占22.2%。按照入学年来分类,如表1所示。
  调查样本现在所在单位的分布如表2所示,调查样本所在的行业分布如表3所示。
  四、校友捐赠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清华大学的具体情况,通过充分的调查问卷设计论证,对清华校友捐赠的影响因素进行操作性量化指标设定,共分为三类,分别是学校的因素、个体的因素和在校经历。其中,学校的因素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清华传统和校园文化的认同,一个是对学校教育方法和质量的认同,共计六个指标。个体的因素选取了九个指标,分别是性别、入学年、校友类别、职称、企业职位、行政级别、行业、工作单位来源和地域来源。在校经历共选取了三个指标,分别是教育满意度、毕业时班级排名、参与学校活动。具体指标详见表4。
  通过将以上三大类影响因素与因变量是否愿意为学校提供捐赠(四个选项:非常愿意、愿意、一般、不愿意)进行相关性分析,获得相关系数分析表,如表5所示。
  学校的因素中,对学校传统及文化的认同有“对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认同”、“对清华校风(行胜于言)的认同”、“对清华学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认同”这三个因素,与“是否愿意为学校提供捐赠”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170、0.141、0.139,表明对学校校训、校风、学风越认同,校友越愿意为学校提供捐赠。对学校教育方法和质量的认同有“对实践教学的认同”、“对‘双肩挑’的认同”、“对本科教学体系的认同”三个因素,与“是否愿意为学校提供捐赠”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148、0.165、0.157,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对实践教学、“双肩挑”、本科教学体系越认同,校友越愿意提供捐赠。   在个体因素中,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有入学年、信息行业、金融行业、职称、企业职位、高校研究所、外企这六个因素。入学年与“是否愿意为学校提供捐赠”的相关系数为-0.248,表明入学年越晚,越愿意提供校友捐赠,即校友越年轻,越愿意提供捐赠。信息行业与“是否愿意为学校提供捐赠”的相关系数为0.081,表明信息行业的校友更愿意提供捐赠。金融行业与“是否愿意为学校提供捐赠”的相关系数为0.088,表明金融行业的校友更愿意提供捐赠。对另外的十多个行业(如表3)也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并无显著性相关,表明其他的行业较信息行业和金融行业的捐赠意图更不明显。职称与“是否愿意为学校提供捐赠”的相关系数为0.090,表明职称越高越不愿意提供捐赠。企业职位与“是否愿意为学校提供捐赠”的相关系数为0.103,这表明在企业中职位越高,越愿意提供捐赠。“高校研究所”与“是否愿意为学校提供捐赠”的相关系数为0.074,表明在高校和研究所工作的校友,较不愿意提供捐赠。外企与“是否愿意为学校提供捐赠”的相关系数为0.099,表明在外企工作的校友更愿意提供捐赠。性别、行政级别、校友类别、地域来源这四个因素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这些因素对是否提供捐赠的影响不显著。即男女性别影响不显著,行政级别高低影响不显著,是否本科、研究生校友影响不显著,是否来源于西部、北上广等地方影响不显著。
  在校经历因素中,教育满意度与“是否愿意为学校提供捐赠”的相关系数为0.159,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对学校提供的教育满意度越高,校友越愿意为母校提供捐赠。毕业时班级排名与“是否愿意为学校提供捐赠”的相关系数为0.059,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毕业时班级排名越高,校友越愿意为母校提供捐赠。参与学校活动如科研活动、学生工作这两个因素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五、结论与建议
  根据对样本数据的分析,相关假设获得统计检验,具体情况如下:首先,对清华大学文化(校训、校风、学风)越认同,越愿意为母校提供捐赠。第二,清华校友对教育的方式、方法(实践教学、“双肩挑”、本科教学体系)越认同、对教育满意度越高,越愿意为母校提供捐赠。第三,来自信息行业和金融行业的校友更愿意为母校提供捐赠。第四,来自外企的校友更愿意为母校提供捐赠。第五,入学年越晚的年轻校友越愿意为母校提供捐赠。第六,来自企业高层的校友更愿意提供捐赠。第七,校友来源于西部还是北上广地区,无显著地域差异。
  本研究的相关性分析对高校的育人工作有重要意义。首先,清华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学生对于学校文化的认同在学校期间就已经开始形成。随着校友走向社会,对母校的校训、学校的文化更加深了认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对于许多清华学子来说,更是行事方式和座右铭。所以,高校的大学文化教育,对于校友今后的捐赠意愿有较大的影响。第二,要努力为学生提供满意的教育。在办学的各个环节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使学生走上社会还能怀念学校的恩情。加强对新的教育方式方法的探索,如继续加强对实践教学、“双肩挑”等培养方式进行探索,完善本科生教学体系。第三,毕业时班级排名对校友的捐赠意愿起正向的作用,但校友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工作多还是科研活动多,对校友的捐赠意愿没有显著影响。所以,要继续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培养策略,不仅使清华学生在专业课程方面拔尖,同时也要对其在社会工作、科研活动等方面因材施教。本研究对高校校友募捐活动的建议如下:首先,要继续做好校友工作,加强与校友的联络。做好校友服务工作,让校友组织成为校友的心灵港湾。第二,加强对年轻校友的培养、关注和募捐。年轻校友思维活跃,且为母校提供捐赠的意愿非常浓厚,是学校的希望。第三,由于收入等原因,来自企业高层和外企的校友更愿意提供捐赠,要加强对来自企业的校友进行募捐。
  参考文献:
  [1]贺美英等.对高校校友资源的再认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78~82.
  [2][11]汪茧.美国私立大学校友捐赠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6~17,16~25.
  [3]Marr,K.A.,Mullin,C.H.,Siegfried,J.J.UndergraduateFinancialAidandSubsequentAlumniGivingBehavior[J].TheQuarterlyReviewofEconomicsandFinance,2005,45,123~143.
  [4]Wunnava,V.P.&Lauze,M.A.AlumniGivingatasmallLiberalArtsCollege:EvidencefromConsistentandOccasionalDonors[J].EconomicsofEducationReview,2001,20,533-543.
  [5]Belfield.C.R.&Beney.A.P.WhatDeterminesAlumniGenerosity?EvidencefortheUK[J].EdueationEeonomics,2000,8(1),65-80.
  [6]Sun,Xiaogeng.AMultivariateCausalModelofAlumniGivingataMidwest,PublicUniversity[D]TheUniversityofNebraska-Lincoln,2005.
  [7]陆根书等.高校校友捐赠及其影响因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55~58.
  [8]乔海曙等.校友捐赠和高校发展:社会资本视角的分析[J].教育科学,2006(10):50~53.
  [9]罗公利等.影响我国大学社会捐赠的学校自身因素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94~101.
  [10]乐为等.高校校友捐赠心理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9(1):59~64.
其他文献
摘要:伴随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市高校逐步具备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四大办学功能,并形成了独特的办学优势。面对区域经济社会转型的新趋势新要求,中心城市高校必须正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找到内涵建设的新方向,大胆创新,不断提升和完善其四大办学功能,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五邑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中心城市高校;办学功能;区域经济社会;经济发展中心城市高校是
期刊
收稿日期:2013-05-10  作者简介:许玲,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广州/510665)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硕士层次中职师资培养模式探索”(项目批准号GJA094001)的成果之一。  摘 要:分析我国1992~2010 年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在这个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水平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要
期刊
摘要:建立高校联盟是我国高校快速、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而国外高校联盟的成功经验能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启示。通过对Go8和CUC运行机制的深入分析,提出要保障我国高校联盟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在动力机制、外部运行环境、内部运作体系以及对外合作机制四个方面建立健全联盟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高校联盟;运行机制;国外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特别是教育部实施“2011计划”的历史背景下,探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在自主招生工作中存在着一系列难题,包括自主权无法扩大,自主招生积极性不高,培养意识不强,自主招生工作缺乏系统的组织、研究和评估,政府过于重视对权力的控制,但忽视对权力的监督,自主招生效率低,规模扩大存在困难等。从新公共管理的角度分析,造成我国高校自主招生难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成了招生、考试和录取这一系列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忽视了自主招生的制度建设,在公共管理中出现了角色错位。今
期刊
摘要:借助扎根理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四所中医高等院校研究生的访谈数据进行三级编码的资料分析,提出临床实践、导师指导、科研课题、学术氛围、传统文化、理论课程、学位论文、教育资源、招生考核九个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并挖掘显著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尝试构建中医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以期对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有效探索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资料佐证。  关键词:扎根理论;中医研究生;培养质量;影
期刊
摘要:价值澄清理论在高职德育课程中的借鉴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理念层面,倡导主体间性的德育范式,树立弘扬主体、尊重他者的人本主义课程导向;二是在方法层面,以“三阶段+四策略”的教学模式促成学生的价值认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能力养成。实证研究表明:价值澄清理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合理的借鉴运用,有助于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
期刊
摘要:为了改变教育科学对师生关系的“抽象言说”和“脚本化建构”,本文试图通过场域边界的扩展和实践品格的回归把师生关系还原为一种学校教育中的社会关系,进而把握师生关系的时空特征与资源属性及相应的政策含义。在规定性与非规定性、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所构成的交互框架中,中国高校师生关系的基本形貌表现为“双重差序中的限制与拓展”。基于师生关系的紧密程度,专业教育领域形成了“学业掉队者”、“学业达标者”、“
期刊
摘要:高校专业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为国家培养相关职业人才,然而学生的对口从业意愿不高常导致专业人才流失,因此提升学生的对口从业意愿是必要和重要的。基于专业认同视角,以广东八所本科院校276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实证研究,发现认知性认同、情感认同对从业意愿有显著预测作用。分析认为,专业认同是联系学生主体行为意愿与客体环境因素的桥梁,外在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专业认同,进而影响学生从业意愿。  关键词
期刊
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把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教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当前,“治理”已成为一个热词。治理理论不仅成为一种热门的学术理论,也正在成为一种社会改革理论。大学治理与公司治理、企业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等虽有共
期刊
作者简介:谭秋浩,广东医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广东东莞/523808)  摘要: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大学地域的扩张已成为应有之势,多校区大学也随之应运而生。在此过程中,多校区校园文化的协同发展也成为摆在很多高校面前的难题。本文从高校跨区域多校区办学模式的视角,探讨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改进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多校区;跨区域  校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