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是既定的、古老的和弥足珍贵的,传统所蕴含的社会知识乃是千人的洞察力和经验,维护传统方能维护客观道德秩序的真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从保守主义的角度浅谈作为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对我国宪政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 保守主义 儒家思想 传统 宪政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
传统是先人有效应对彼时自然、社会、人生等诸历史经验的积淀,延续至今。简而言之,传统就是代代相传的东西,或者说传承下来的价值系统,是流传下来的行为方式、习俗礼仪乃至思想。传统是千百年来人们理性、智慧和经验的积累。在这种意义上,传统往往是人类不为后代所知的“秘密储蓄”,是自然留给人类的“神圣的家当”。
传统有一些重要的特性,这些特性往往被人们所误解和忽略。传统的第一特性是,传统式开放的、共享的、流动的,而不是本土的、封闭的。正如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百百年来的融合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的一个部分。传统的特性之二是,传统不是静止的、过去的,而是从过去经现在到将来绵延不断的。例如在春秋战国时代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董仲舒等的继承和发扬,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从我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冲突这样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传统的特性之三是,传统的内部组成部分很多,组成部分之往往存在着冲突,所以传统是可以选择的和修正的。传统越是庞大,内部的冲突就越多,但是其中什么是正确的传统,什么是错误的,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
二、保守主义传统观
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其独特之处在于强调传统是智慧的来源,而且是大智慧的来源。传统是得到了证明并且行之有效的智慧。保守主义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捍卫传统,维护已有的习俗和传统。如果以“传统”来定义,保守主义者便是努力保存人类的传统和制度中最好的东西的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保守主义者所说的传统并非抽象之物,他们并非把一切既定观念和社会现状都奉为传统,他们所尊崇的乃是特定的传统,提倡传统是为了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
保守主义强调传统的重要性,主张人类要靠道德传统、社会经验和先辈积累的知识的指引。伯克认为社会是由活着的人、已经逝去的人和将要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三者之间的结伴关系。这就是说活着的人应该尊重他们的先辈以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即在历史中形成的传统。由此可见,保守主义尊重和强调传统的原因之一便是传统式经受了过去的实践检验了的,为了活着的人及其后代的利益,必须加以维护。其次,保守主义尊重传统,还因为传统能够给人提供一种归宿感和安全感。由于传统是为人所熟知的,是经过时间检验过的,就为人们提供给了某种认同感,这是一种团结的力量,是任何理论都不能比拟的。
保守主义把传统看作是真理与知识的最重要的来源。来自传统的知识比来自理性的知识可靠得多。传统是独立思考的向导,从而使得思考能够更接近真理。由于保守主义的人性观,他们对理性持怀疑的态度,认为仅靠理性不足以发现这些客观真理,并把它们转化成社会制度和社会方式。没有传统和习俗的帮助,人们无法抽象地创建社会秩序,无法规范个人的生活。所以人们无论如何也跳不出传统的掌心。传统凝聚的是先辈的智慧,现代的人不论多么高明,都不过如牛顿所说的那样,只是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在保守主义看来,传统与历史的经验是现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和历史经验的了解可以克制个人的狂妄和自大。传统固然有其局限性,但是仅凭理性,我们无法理解这个世界。所以脱离了经验的理论和理想是十分危险的。每个社会都植根于特定的历史传统。传统虽然不是人生和社会政治生活唯一的指南,但却是十分有益的指南。对传统的尊敬并不排除理性的用场。传统可以充当运用理性的指南,而不是压制理性的工具。所以保守主义虽然认为传统十分重要,但传统并不是一切,这与守旧派不同,在守旧派眼中,传统与过去就是一切。在这种意义上,保守主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而是对任何条件下的一切问题都有先定的答案,并提供一个封闭的抽象的价值系统。保守主义的主张和原则是来自传统和经验,而不像激进主义那样来自抽象的理想和相关的理论。因此,依靠传统的对立面是依靠凭空想象出来的理论。理论与传统的最大差别是理论未经过检验。经过检验并被证明为有效的便是传统。违背常识的理论是极其危险的理论。
三、作为传统的中国儒家学说与宪政
儒家学说是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从新文化运动以后儒家学说就处于没落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西方文化的入侵,一些学者又喊出了复兴儒学的口号。下面就从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五千年来形成的传统之一的复兴,在提倡宪政的当今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
保守主义者相信,建立在长期积累的传统之上的政府体制要优越于建立在根据空洞的幻想和抽象的推理基础之上的政府体制。也许建立在较少自由的传统上的体制不如建立在较多自由的传统上的体制那么优越,即便如此,也比建立在科学的、反传统的某种主义上的体制要优越得多。因为这种全新的体制拒绝了传统中所包含的、积累下来的人类的经验和智慧,而其所依据的新主义并未经过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反复试错的检验。西塞罗以罗马为例说明了这一道理,他认为罗马宪法之所以优越于那些由君主孤家寡人制定的法律,因为它不是建立在一个人而是许多人的聪明才智之上。它不是在一代人之内,而是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漫长时期、许多代人的努力才建成的。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具有如此伟大的天才,以致可以无所不知。在这种意义上,建立在吸收传统智慧上的体制,要比建立在一个或少数几个人的思想上的体制要“民主”得多。因为在前一种体制中,历史上众多逝者的正确意见、经验和智慧发生了作用;而后一种体制则竭力排斥包含在传统中的众人的智慧,只宗奉个别人的学说,不免流于独断,而完全无视传统中集思广益的民主成份。
宪法与宪政毕竟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制度,宪政就是在宪法基础上的落实,是一种宪法实现的过程。宪政是在西方基督教的影响下关于自由和权力保护的制度。根据保守主义者的观点,建立在传统上的制度才是最优越的。作为我国传统之一的儒家学说的思想对我国的影响广泛且根深蒂固的,所以要想在我国建立起宪政体制,就不可避免的要与儒家学说联系到一起。
笔者认为,在我国建立宪政制度不可能忽略儒家思想,然而西方思想中的法治和有限政府都是人性善的角度进行思考得出的制度,这与我国儒家思想中的性善论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在现在社会,法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儒家学说里的人治与这一点也十分不契合,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社会已经不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了,我们也要对自己的传统进行扬弃,正如保守主义者提倡的传统是为了维护特定秩序的传统。所以儒家思想的复兴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一味的盲目的遵从,而是有选择的复兴。
儒学与法治、宪政并不是没有相联系的方面,现代法治强调道德的作用,上就与我国儒家学说中所提倡的德治不谋而合。我国的宪政应该是建立在中国传统上的,但是儒家思想中没有西方宪政的分权内容,这样是不是以为这宪政在我国就建立不起来了呢?答案不一定是否定的,根据保守主义的观点,中国能不能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宪政制度的关键在于我国的儒家传统够不够开放,能不能与时俱进形成新的内涵和思想形成可以孕育宪政的土壤。
四、结语
传统是开放的、演化的,对传统的继承则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经过千百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当然的假如两人专制时代的帝王思想,这种思想是不可能在当今法治社会立足的。我们所要继承的是与宪政法治想契合的部分。□
(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法学)
参考文献:
[1]王皖强 . 西方保守主义思想的传统观.学海, 2009年第2期.
[2]刘军宁.开放的传统.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d06fb0100eavj.html.
[3]陈明. 儒家思想与宪政主义试说 .原道. 2008年00期.
关键词 保守主义 儒家思想 传统 宪政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
传统是先人有效应对彼时自然、社会、人生等诸历史经验的积淀,延续至今。简而言之,传统就是代代相传的东西,或者说传承下来的价值系统,是流传下来的行为方式、习俗礼仪乃至思想。传统是千百年来人们理性、智慧和经验的积累。在这种意义上,传统往往是人类不为后代所知的“秘密储蓄”,是自然留给人类的“神圣的家当”。
传统有一些重要的特性,这些特性往往被人们所误解和忽略。传统的第一特性是,传统式开放的、共享的、流动的,而不是本土的、封闭的。正如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百百年来的融合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的一个部分。传统的特性之二是,传统不是静止的、过去的,而是从过去经现在到将来绵延不断的。例如在春秋战国时代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董仲舒等的继承和发扬,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从我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冲突这样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传统的特性之三是,传统的内部组成部分很多,组成部分之往往存在着冲突,所以传统是可以选择的和修正的。传统越是庞大,内部的冲突就越多,但是其中什么是正确的传统,什么是错误的,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
二、保守主义传统观
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其独特之处在于强调传统是智慧的来源,而且是大智慧的来源。传统是得到了证明并且行之有效的智慧。保守主义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捍卫传统,维护已有的习俗和传统。如果以“传统”来定义,保守主义者便是努力保存人类的传统和制度中最好的东西的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保守主义者所说的传统并非抽象之物,他们并非把一切既定观念和社会现状都奉为传统,他们所尊崇的乃是特定的传统,提倡传统是为了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
保守主义强调传统的重要性,主张人类要靠道德传统、社会经验和先辈积累的知识的指引。伯克认为社会是由活着的人、已经逝去的人和将要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三者之间的结伴关系。这就是说活着的人应该尊重他们的先辈以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即在历史中形成的传统。由此可见,保守主义尊重和强调传统的原因之一便是传统式经受了过去的实践检验了的,为了活着的人及其后代的利益,必须加以维护。其次,保守主义尊重传统,还因为传统能够给人提供一种归宿感和安全感。由于传统是为人所熟知的,是经过时间检验过的,就为人们提供给了某种认同感,这是一种团结的力量,是任何理论都不能比拟的。
保守主义把传统看作是真理与知识的最重要的来源。来自传统的知识比来自理性的知识可靠得多。传统是独立思考的向导,从而使得思考能够更接近真理。由于保守主义的人性观,他们对理性持怀疑的态度,认为仅靠理性不足以发现这些客观真理,并把它们转化成社会制度和社会方式。没有传统和习俗的帮助,人们无法抽象地创建社会秩序,无法规范个人的生活。所以人们无论如何也跳不出传统的掌心。传统凝聚的是先辈的智慧,现代的人不论多么高明,都不过如牛顿所说的那样,只是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在保守主义看来,传统与历史的经验是现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和历史经验的了解可以克制个人的狂妄和自大。传统固然有其局限性,但是仅凭理性,我们无法理解这个世界。所以脱离了经验的理论和理想是十分危险的。每个社会都植根于特定的历史传统。传统虽然不是人生和社会政治生活唯一的指南,但却是十分有益的指南。对传统的尊敬并不排除理性的用场。传统可以充当运用理性的指南,而不是压制理性的工具。所以保守主义虽然认为传统十分重要,但传统并不是一切,这与守旧派不同,在守旧派眼中,传统与过去就是一切。在这种意义上,保守主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而是对任何条件下的一切问题都有先定的答案,并提供一个封闭的抽象的价值系统。保守主义的主张和原则是来自传统和经验,而不像激进主义那样来自抽象的理想和相关的理论。因此,依靠传统的对立面是依靠凭空想象出来的理论。理论与传统的最大差别是理论未经过检验。经过检验并被证明为有效的便是传统。违背常识的理论是极其危险的理论。
三、作为传统的中国儒家学说与宪政
儒家学说是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从新文化运动以后儒家学说就处于没落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西方文化的入侵,一些学者又喊出了复兴儒学的口号。下面就从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五千年来形成的传统之一的复兴,在提倡宪政的当今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
保守主义者相信,建立在长期积累的传统之上的政府体制要优越于建立在根据空洞的幻想和抽象的推理基础之上的政府体制。也许建立在较少自由的传统上的体制不如建立在较多自由的传统上的体制那么优越,即便如此,也比建立在科学的、反传统的某种主义上的体制要优越得多。因为这种全新的体制拒绝了传统中所包含的、积累下来的人类的经验和智慧,而其所依据的新主义并未经过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反复试错的检验。西塞罗以罗马为例说明了这一道理,他认为罗马宪法之所以优越于那些由君主孤家寡人制定的法律,因为它不是建立在一个人而是许多人的聪明才智之上。它不是在一代人之内,而是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漫长时期、许多代人的努力才建成的。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具有如此伟大的天才,以致可以无所不知。在这种意义上,建立在吸收传统智慧上的体制,要比建立在一个或少数几个人的思想上的体制要“民主”得多。因为在前一种体制中,历史上众多逝者的正确意见、经验和智慧发生了作用;而后一种体制则竭力排斥包含在传统中的众人的智慧,只宗奉个别人的学说,不免流于独断,而完全无视传统中集思广益的民主成份。
宪法与宪政毕竟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制度,宪政就是在宪法基础上的落实,是一种宪法实现的过程。宪政是在西方基督教的影响下关于自由和权力保护的制度。根据保守主义者的观点,建立在传统上的制度才是最优越的。作为我国传统之一的儒家学说的思想对我国的影响广泛且根深蒂固的,所以要想在我国建立起宪政体制,就不可避免的要与儒家学说联系到一起。
笔者认为,在我国建立宪政制度不可能忽略儒家思想,然而西方思想中的法治和有限政府都是人性善的角度进行思考得出的制度,这与我国儒家思想中的性善论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在现在社会,法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儒家学说里的人治与这一点也十分不契合,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社会已经不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了,我们也要对自己的传统进行扬弃,正如保守主义者提倡的传统是为了维护特定秩序的传统。所以儒家思想的复兴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一味的盲目的遵从,而是有选择的复兴。
儒学与法治、宪政并不是没有相联系的方面,现代法治强调道德的作用,上就与我国儒家学说中所提倡的德治不谋而合。我国的宪政应该是建立在中国传统上的,但是儒家思想中没有西方宪政的分权内容,这样是不是以为这宪政在我国就建立不起来了呢?答案不一定是否定的,根据保守主义的观点,中国能不能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宪政制度的关键在于我国的儒家传统够不够开放,能不能与时俱进形成新的内涵和思想形成可以孕育宪政的土壤。
四、结语
传统是开放的、演化的,对传统的继承则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经过千百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当然的假如两人专制时代的帝王思想,这种思想是不可能在当今法治社会立足的。我们所要继承的是与宪政法治想契合的部分。□
(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法学)
参考文献:
[1]王皖强 . 西方保守主义思想的传统观.学海, 2009年第2期.
[2]刘军宁.开放的传统.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d06fb0100eavj.html.
[3]陈明. 儒家思想与宪政主义试说 .原道. 2008年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