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总复习中加强初中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来源 :数理化学习·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de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能力是认识能力的核心,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衡量一个人智能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是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口.因此,培养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应落实到思维品质的培养上,下文是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用教育理论为指导,就总复习中如何培养初中生化学思维品质谈些看法和体会.
  
  一、巧设陷阱,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培养学生善于分析联想,思路开阔,对问题很流畅地作出的反应的能力,避免出现思维阻塞.中考许多题目往往设置一些非常隐蔽而又巧妙的陷阱,遇到这类题目学生很容易出现思维短路,掉入陷阱.例如,某混合气体中含有H2、CO、CO2、N2,将此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灼热的CuO和浓H2SO4,最后剩余的气体是.这是一道化学竞赛题,竞有87%学生只答N2,漏答CO2,掉入“通过澄清石灰水”这个陷阱,只想到原来的CO2被吸收了,却未想到新的CO2又生成了.因此,化学总复习时应精选一部分陷阱题目,检查学生的思维障碍,促成学生思维流畅,训练学生对同一问题如何多方位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途径,通过巧设陷阱来诊断和纠正学生思维上的毛病,帮助他们优化思路.突破障碍,这样在中考中就能顺利越过陷阱,取得理想成绩.同时学生的智能会健康发展,优良的思维品质就会慢慢形成.
  
  二、打破常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心理学表明,思维定势人人都是存在的,其消极一面,往往表现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为了使学生思维灵活,解题时应打破常规,打破思维定势,才能找到简捷的解题途径.例如,CO和CO2的混合气体18克,通过足量灼热CuO充分反应后得到的CO2的总质量为22克,求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对这样一题,学生往往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出CO2和CO质量后再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这种解法,虽思路清晰,但计算过程繁琐,中间环节过多,容易出错,若采用守恒法求解,计算22克CO2碳元素质量,问题即可解决,这样题目对比出现,及时纠正学生的思维定势,对克服思维的惰性,呆板性,大有益处.
  
  三、挖掘隐意,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问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到问题的实质,尤其是当条件不充分或不显露时,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或者错误理解题意,表现出思维的肤浅性,表面性.比如,把6.2克Na2O溶于93.8克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许多学生一看题目,认为很简单,直接套用公式得到错解,之所以错解,关键就是对物质的性质把握不够,没有挖掘隐含在题目的Na2O与水会发生反应,生成了NaOH这一实质,错误地把溶质看作是Na2O,这正是没有充分认识到事物间的联系,思维的深刻性弱的表现.所以,在化学总复习过程中,碰到这类的题目很多,有的隐含了物质的变化,有的隐含了物质的组成等等,我们应针对这种情况,充分利用这类题目,引导学生挖掘隐含的各种因素,扩大思路,全面地、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掌握位置变化的本质,以培养学生深刻性的思维品质.
  
  四、忌讳盲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的分析和批判的程度,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敢于怀疑,不盲从轻信,从而提出批判性和发展性意见.例如:60℃时将210克KNO3饱和溶液,蒸发掉50克水后,温度仍回到60℃,则析出晶体后的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此题一般解法是根据题目所为条什一步一步分析求解,这样太繁琐.如根据析出晶体手溶液仍为60℃的饱和溶液,再感觉60℃的KNO3的溶解度,即可很快求出溶液的质量分数.
  可见,化学总复习应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审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排除干扰,避免盲从,省略繁乱推理的计算,而对结论做出直接判断,进而培养批判性的思维品质.
  总之,化学总复习中加强培养初中生的思维品质,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又有利于促进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主题队会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活动的,这个主题是教育的核心,好比一首乐曲的基调,起到定音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选择性地提炼活动主题。  1.在节假日中寻找主题  一年365天,重大节日有十几个,如“五一劳动节”、“元旦”、“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等,结合每一次的节日活动,举行主题队会。如国庆节,我们举行以爱祖国为主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