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讲评历史试题的几个步骤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lip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年级组用了一份外地试卷进行检测。因试卷由年级组提供,又是其他地区使用过的,阅卷时间又紧,我们就没有仔细研究参考答案,直接将学生的答案交机器处理了。事后笔者发现,其中有一题的得分率只有42.5%,题目是这样的:
  题1: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根本原因是:
  A.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C.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D. 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
  学生的答案主要集中在A、D两项上,而参考答案为A。由此笔者发现,我们在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课中对“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的教学还存有误区,就趁讲评试卷时予以澄清。
  讲评这道题,笔者分四个步骤。
  第一步:巧设“圈套”
  笔者先指定试卷题目中“根本原因”的正确答案为A项。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有些学生解答时善于“察言观色”,喜欢在教师确定答案后再“顺竿往上爬”。果然,当笔者指定试卷题目中“根本原因”为A,并要求学生给出选择A的理由时,甲同学便马上理直气壮地发言,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命运是操纵在外国资本主义手中的,外国资本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就迅速萎缩;而外国资本主义一旦放松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就会得到发展。因此,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应选A。乙同学进一步解释,说自己赞同甲同学的观点,还对D项“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进行了一番分析,说辛亥革命确实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因为在辛亥革命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就已经产生并有所发展了。另外,辛亥革命创造的条件也是有限的,所以D项是错误的,应该选A。丙同学随即从答案B的角度进行了补充,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有极其深刻的原因。一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解除了一些束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使“实业救国”成为进步的社会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是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仅靠“实业救国”思潮是不可能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壮大的,即便能,也只是昙花一现。因此B项不正确,应该选A项。还有学生提出:一方面一战使帝国主义无暇顾及中国,放松了侵略,减少了和中国民族工业的竞争;另一方面一战也增加了对物资的需求,这样就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国内、国际市场,所以应选A。
  在学生讲完后,笔者问:“这些同学的分析有道理吗?”许多学生点头称是,部分学生没有表态。
  第二步:回归教材
  笔者请学生快速回忆教材中关于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的表述:(1)辛亥革命的推动;(2)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3)“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4)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接着,笔者用多媒体出示几道选择题让学生解答。
  题2. 1912年到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是: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③民族资产阶级倡导实业救国;④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题3. 辛亥革命后,促进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直接原因是:
  A. 辛亥革命的推动
  B. 有识之士为救国大力发展实业
  C.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题4. 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过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其中面粉、纺织、化工业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我国民族工业在这期间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内因是:
  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B. 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C. 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 欧洲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题5. 观察下图《1912~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生产能力发展示意图》,这一时期我国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主要外因是:
  A. 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B.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很多发展实业的奖励法令
  C.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题2至题5四道题的设问指向明确,学生几乎没遇到什么障碍就得出了正确答案。第2题中4个表述都正确,答案为D;第3题“直接原因”为B;第4题“主要内因”为A;第5题“主要外因”为D。
  第三步:深入反思
  经过以上练习,学生对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包括内因、外因已清楚明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老师最初让大家做的试卷,答案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听笔者这么一问,许多学生缓过神来了,纷纷又将答案改成了D项“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
  笔者请学生说明理由,许多学生都运用学过的哲学原理来解释: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A项“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属于外因,不是根本原因。再往下,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于是,笔者引领学生反思,要求学生到底选什么暂且不管,先回到教材,仔细分析后再得出结论。看完教材后,学生七嘴八舌地指出:首先,教材第一段指出辛亥革命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和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等措施激发了投资热情,使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民国初年出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新热潮。由此不难看出,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实际上在民国初年就已经开始了。其次,教材第三段明确指出,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很显然,这是外部条件,不足以构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笔者让学生在教材上将“客观上”“外部条件”等字样上画上着重号,以引起重视。
  笔者还提醒学生,事实上一战期间,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的只是欧洲列强,美、日帝国主义不仅没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与控制,反而有所加强,因此,是“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不能笼统地表述为“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表述时一定要准确。
  这样,通过师生的共同分析、比较,全班学生终于达成了共识:参考答案错了!正确的选项应该是D。
  第四步:巩固提高
  为了巩固学生的认识,笔者趁势又用多媒体出示了两道选择题。
  题6.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民族企业发展迅速,但战后很快走下坡路。其直接原因是:
  A. 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
  C.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D. 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
  题7. 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
  A. 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
  B. 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
  C. 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
  D.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学生对第6题的“直接原因”没有疑问,都选择了B项;但对第7题的答案,却有了分歧,除了D项,另三个选项都有学生选。选A、B的理由是内因,选C明显是受了题6的影响。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直接原因”容易作出正确判断,而对“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却把握不准。题1中的“根本原因”是指国内因素,而在题7中,“主要原因”指的是西方列强。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笔者先请学生思考,然后进行了解释。笔者指出,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性因素,是各种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主要原因不等同于根本原因,要区别对待。然后,笔者请学生再仔细阅读教材后对题7进行解答。
  学生很快就发现,教材第四段中有这样的一段表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的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教材已非常明确地指出,当时的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是由于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笔者趁热打铁,提醒学生解题时不能将教材抛在一旁,一定要与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挂靠。同时,必须审清题,如第1题“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侧重考查出现“春天”的原因,而第7题则侧重考查“短暂”的原因。通过分析教材,学生最终得出两点结论:一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有机会就会迅速发展;二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
  通过对这道试题的评讲,笔者认识到,试卷讲评应重点分析错误率较高试题的错因。学生在答题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属正常现象,试卷讲评,就是要开出“良方”,通过合适的方法,让学生懂得错误产生的原因,避免再犯同样的“毛病”,逐步从“学会”转化为“会学”;试卷讲评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蕴藏于学生身上巨大的学习潜能挖掘出来。其中,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和行为,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试卷讲评必须以教材为依托,回归教材,打好基础,把考试中“该拿到的分”都拿到。
其他文献
摘 要:由于当前中小学校课堂普遍缺失深度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活动大多流于形式,学生的学习浮在表面、效能低下,核心素养更是难以落地生根。深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知识建构、意义生成和能力发展的复杂学习,是深化课改、发展素养的必然路径和应然要求。通过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开展有效能的学习活动、建构有体系的学习内容等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深度学习,培育关键能力,丰富学习层次,提升学科素养。  关键词:深度学习;核
绍兴市2009年中考落下帷幕已有几个月之久,社会思品卷遭遇的坊间舆论轮番“轰炸”声犹响耳畔。对此,笔者思量再三,不以为然,因为2009年绍兴市中考社会思品试卷恰恰击中了“开卷考试”背景下“模式化”教学的要害,诸多的“责难”,正是传统与反传统、僵化与创新之间激烈冲突的表现。    一、痴情的脚步追不上变心的翅膀——题型设计反传统,考生措手不及    纵观绍兴市2009年以前的试卷,我们不难发现,绍兴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表述,首次见诸于党的纲领性文件中。而之前,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一直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虽一词之差,但作出这样的调整,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其寓意深远,
摘 要:核心素养有三大本质特征:综合性、阶段性和持久性。核心素养的内隐性,影响着对其的评测,致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所忽视,但它却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工作和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价值;内隐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微粒,即分子、原子、离子等,由于微粒之小、之多而致使很难直接研究,需要借助宏观的物理量——物质的量这一桥梁帮助实现物质间转化的定量研究。高中化学教学中切实把握好物质的量的教学,体现化学核
摘 要:一节历史好课应该具备好的教学立意、好的历史细节、好的问题设计、好的情感渗透等四个基本要素。这样的历史课才是有灵魂的,能使课堂出彩,能触动学生的思绪,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历史好课;教学立意;历史细节;问题设计;情感渗透  “同课异构”是新课程实施后颇为流行的一种校本研修方式。在一次“课堂对外开放日”活动中,笔者所在学校的小沈、大李、小李三位青年教师就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一《
高中地理教学常常面临这样的窘境:学生在初中几乎没有学过中国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对地图又不感兴趣;而在文综中,中国地理是比较难教的内容,以致教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为改变上述状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中国地理教学的几个策略,供参考。  一、强化地理空间  让我们先从高考涉及的中国地理试题切入,从中解读《高考大纲》的要求。  【例1】(2012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37题)根据图文材料(图1为
摘 要:时空观念是重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概念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概念必须置于一定的时空背景下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概念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时空观念;历史概念;民主  时空观念是专家组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提出的5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1]。有学者认为时空观念是将历史事实置于特定的时空环境下进行考察和分析的观念[2]。笔者以为,历史概念
她自小天资聪颖,从上小学起,她的各科成绩就在班里遥遥领先。老师们常常拿她的优秀激励那些顽皮不愿用功的同学。那时的她非常得意,在班里是骄傲的公主,回到家里同样受尽宠爱,她总是和父母打成一片,或者一起下棋,或者比赛唱歌……  可自她上中学起,母亲开始疾病缠身,父亲只能带着母亲四处求医问药。在她初中三年的记忆中,家中总是弥漫着一股浓烈的中药味,往昔的温馨和快乐变得虚幻而又遥远。  初三下学期的一个晚上,
摘 要:生物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和可读性直接影响生物教育的效果,教材难度设置合理是教材科学性的重要体现。经对中美教材中“遗传的基本规律”一章的比较发现,我国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2019版)课程难度略低于美国生物教材《生物:生命的动力》。教师在该章的教学中要适当降低课程时间和课程广度,适当增加课程深度。   关键词:中美高中生物;遗传规律;教材难度;比较研究  教材编写难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教材质
一、研究的缘起:现代诗歌教学上存在一些误区    《新课标》突出“欣赏”、“体验”,体现了对初中语文文学教育思想的回归。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诗歌在初中课本中人选的比例明显增加,全套初中教材中,收录了17课23首诗歌。这样,对诗歌教学的重视也提上了重要日程,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教学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问题日益突显。  但是,反观现在的一些诗歌教学的教研课、观摩课、展示课、评比课,仍然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