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课堂:追求教学的三个“有利于”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dai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构建以“学”为中心的魅力课堂,追求教学要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本质,要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思想,要有利于学生驱动数学思想,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学生态 魅力数学 魅力课堂
  核心素养是我国新时代基础教育的顶层设计理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我国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数学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如何构建一个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生态?让学生真正位居课堂的中央?这里的“以学为中心”不是一种口号,“课堂的中央”也不是一种单纯的物理位置,我们应该从数学学习的本质入手,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生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让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得以满足,以“情感态度”促进“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的目标得以更好实现,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让学生“位居课堂的中央”,体会数学无穷的魅力。
  笔者主张构建魅力课堂的教学生态,倡导通过把握数学本质,融入数学思想,突出数学思考,让课堂焕发出数学应有的魅力,让学生焕发生命应有的活力,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数学的魅力在于它的“神奇”和“美妙”,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神”,数学本质是数学的“美”,数学的“神”和“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数学的“奇”和“妙”是数学思考的一种主观感受。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魅力课堂的教学生态中,不管我们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从学生数学学习的角度,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本质,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有利于学生驱动数学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生态。下面,以“三角形内角和”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阐述和说明。
  一、教学要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本质
  数学本质是对数学知识更深刻、更全面、更清晰的理解和把握,魅力课堂的教学要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本质,感悟数学本质是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在数学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在魅力课堂的教学生态中,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数学知识的表面,仅仅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习得数学的基本技能,而是应该深入到数学知识的内部,通过学习让学生感悟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如果我们的教学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基本结论,并能够进行应用、解题,那么这样的教学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上,学生难于感悟到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无法体会数学的魅力,数学课程“情感态度”这一维度的目标很难达成。然而,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本质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从知识领域的角度分析。三角形内角和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内容,属于图形的认识,图形的认识一般包括图形的概念、图形的特征、图形的性质、图形的运动以及图形的测量等内容,三角形内角和属于图形的性质,是三角形再认识的教学内容。第二,从知识发展的角度分析。三角形内角和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图形的概念、要素和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图形的性质(三边关系和内角和),它属于三角形的再认识,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还将进一步学习多边形内角和以及外角和等内容。因此,三角形内角和是三角形认识的一次延伸,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次提升,是从图形外在特征到图形内在本质的一个转折,是从研究图形构成要素到研究要素之间关系的一次飞越。
  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基础知识(三角形内角和180°)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它的数学本质,不仅要让学生明晰三角形内角和是三角形内角的一种性质,是图形中内角的一种规律,还要让学生明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三角形内角和从何而来?又要到哪去?从而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美妙,这才是课堂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要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一种抽象与概括,是数学的灵魂,是教学的精髓,魅力课堂的教学要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思想,体会数学思想是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数学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在魅力课堂的教学生态中,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基礎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应该让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的神韵,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那么,“三角形内角和”一课蕴含什么数学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从知识形成的角度分析。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变”了,三角形内角和“不变”,这是图形内角和的奥秘,这里蕴含着抽象思想中的“分类思想”和“变中有不变的思想”。第二,从数学命题的角度分析。三角形都有三个角,这是一个正命题,是真命题,然而,它的逆命题却是一个假命题,任意给定一组三个角不一定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只有当给定的三个角之和是180°时,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也就是三角形是三个角的充分非必要条件,这里蕴含着推理思想。第三,从知识发展的角度分析。三角形内角和是内角的一种规律,这个规律的得出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也就是在观察、操作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基础上,归纳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的基本结论,这里蕴含着归纳思想。第四,从知识推展的角度分析,如果把三角形内角和进一步拓展到多边形,那么多边形内角和问题可以通过把多边形分解为三角形得以解决,这里蕴含着转化思想。
  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一组数学活动,在观察、操作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归纳概括出三角形内角和的基本结论,获得初步猜想并进行验证,再进行适当的应用和拓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习得技能的同时,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思维经验,感受数学魅力,培育数学核心素养。
  三、教学要有利于学生驱动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魅力课堂的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发展数学思考,发展数学思考是学生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保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数学思考的重要载体,核心问题是驱动数学思考的关键所在,问题串是推进数学思考的根本保证。因此,在数学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在魅力课堂的教学生态中,我们的教学应该通过提炼核心问题,精心设计问题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更为积极地思考,并且想得更全面、更深刻,在深度思考中,感受数学的“奇妙”,体验数学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内角和的探索活动,不断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首先通过一张长方形纸,让学生了解图形中内角与内角和的概念,由于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学生很容易就知道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然后沿着对角线把长方形分割成相同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学生凭借直觉和经验很快便能得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规律,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有没有规律?这里的“有没有”就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如果有那又是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取一副三角板进行验证,很容易就确定了规律: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接着,教师可以再拿出分割后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由直角顶点向斜边剪开,分割成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内角和的奥秘,学生凭借经验和直觉容易获得猜想: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90°。然而,当学生发现钝角三角形中已经有一个角是钝角时,马上就会意识到这样的猜想是有问题的,这就形成了一个认知冲突,进一步驱动学生的数学思考,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多少呢?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学生就会惊讶地发现: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都是180°,这就显示出三角形内角和的神奇和奥秘,通过不断分割,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不断变化,内角和保持不变,这是为什么?凭借数学直觉和平均分的经验,为什么分割后的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90°而依然是180°?原来已经是180°,那么参与平均分的另一个180°从哪来?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教师借助数学思考产生的新问题就可以进一步推动数学探索的进程,经过分析可以发现,第二次分割图形与第一次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次是沿着“点对点”(对角线)分割,第二次是沿着“点对边”进行分割,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蕴含着一个平角(180°),当“点对边”进行分割时,这个潜伏的平角就参与了内角的平均分,一部分变成了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另一部分变成了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因此,分割后的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保持不变,当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后,无不为三角形内角和的奥秘拍案叫绝。
  最后教师可以沿著相反的思路,把这两个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还原拼接成原来的直角三角形,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拼接而成的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不是360°,而是180°?其中180°消失到哪去呢?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拼接后一个180°组成了一个平角,消失在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了。至此,三角形内角和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教师可以紧接着追问:还有吗?引导学生去思考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其他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如果有又是什么?为什么?
  在这里“有没有”“是什么”“为什么”“还有吗”四个问题形成了一个问题串,构成了一个数学思考的循环系统,在核心问题的统领下,驱动了数学思考,沿着问题串,推动思考的进程,一个问题解决了,然后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这样数学思考就自然延伸到课外,课已经结束了,思考却还在路上,不知不觉间把数学思考导向了更为广阔的未知领域,探索更多的数学奥秘。在这样的思考中,学生不仅能够养成探索数学奥秘的思维习惯,而且能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奇妙之处,这就是新教学生态的课堂魅力所在,也是魅力课堂教学所追求的一种愿景。
其他文献
摘 要:口蹄疫灭活疫苗目前仍然是控制口蹄疫的主要手段。随着悬浮工艺和纯化工艺的改进,使口蹄疫灭活疫苗的质量有很大的提高,但基础研究也不容忽视。本文主要探讨影响种毒制备的一些因素,包括细胞状态、接毒量的改变及毒液保存条件对种毒质量的影响。基本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细胞状态会影响收毒时间的变化,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LD50毒价的变化;第二,接毒含量增高,收获时间缩短,而低剂量、正常剂量接毒传代试验均能
平时,大凡语文老师走到一起,谈得最多、感触最深的话题之一就是——语文老师太辛苦,甚至夸张地说:“前世杀了人,今生教语文。”可见语文是多么难教,受到的批评与指责也最多。语文教学,经历了分析串讲的简单“阅读”时代,迈过了崇尚“工具”的机械训练门槛,语文接受了新课程的洗礼。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元课标解读,一时间,又使“人文性”成了课堂最强音。面对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挺进的趋势,不少有识之士纷纷感
中图分类号:S815.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7)10-0019-02  商品蛋的品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营养、疾病状况(鸡滑液囊支原体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以及饲养管理措施等。大部分因素已为人熟知,并且多年来已经有了充分的记录。蛋品质上的任何下降都可能会使鸡蛋生产者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他们会被迫将这些蛋以液态蛋的方式以极低价格出售或干脆丢弃。  1 药物治
中图分类号:S81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7)10-0064-04  1.4 采食动力的特殊行为测试以进行饥饿评估  在缺乏明确清楚的生理指标的情况下,动物采食动力的检测似乎是评估饥饿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工具,因为采食动力预期可以直接反映动物自身的主观饥饿状态(Dawkins,1990)。目前用于将检测采食动力作为饥饿评估指标的测试方式有很多种,下文为D’Eath等(2
当我们踏入2016年,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发现自己对今后的商品猪市场行情及其盈利能力情况充满期待。两年前的今天,我们预测2014将是属于猪农的一年。当时,我们相信破记录的盈利即将来临,而2014年确实创下了盈利记录。我们预计2016年将是多灾多难的一年,有盈利但是工作繁重而且挑战重重。  1 我们的观察  如果我们关注一下2016年当前的瘦肉期货以及生产成本,我们得出的潜在利润为15美元/头。尚可,
中图分类号:S815.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4)03-0023-01  利用当前的商业化生产措施,来减少蛋鸡舍内氨气的含量被认为是可以实现的,因为这可改善动物的健康状况和福利,更不用说可为鸡场工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氨气是微生物对排泄物中含氮物质进行分解后的产物。  在许多情况下,鸡场一般在此化合物被从粪便中释放出来后,考虑采用能够降低鸡舍内氨气水平的措施。这
摘 要:动物福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定义,但是任何一种定义的使用都应该与其所处的背景结合起来。就动物营养方面而言,人们对于认知反应知之甚少;因此,仅仅以动物感觉能力来描述动物福利的概念并不具有太大的实用价值,将动物福利与动物对环境的反应联系起来也许会更有用,但是这种情况忽略了先天性疾病和动物可能面临的其他内在问题的影响。因此,本章建议,动物一生中的营养经历以及这些经历给动物带来的好处或害处,会给动物提
铜是动物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并维持最佳健康状况的必要因素。提高保育猪饲料中铜元素的添加量能够提高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选择正确的铜源以保证其在肠道中的生物利用率,尽可能降低向环境中的排泄,提高效益。  中图分类号:S816.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6)01-0010-03  断奶过程对仔猪而言是一个强应激过程。新的环境、同圈伙伴和饲料来源都可能会影响幼龄动物的采食量和生
目前,全球都在呼吁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越来越多的家禽生产者也证实,减少或停止使用抗生素不会损害家禽的生产性能和健康。这个奥秘就藏在家禽的免疫力和肠道健康中。  中图分类号:S81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7)10-0008-03  有史以来,人们通过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方式将动物肠道疾病的影响降至最低水平,但找出能够维持肠道健康的抗生素替代品仍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此,减少抗
【摘要】数学概念是小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升数学基本能力、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载体。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用数学概念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不但是小学生积极建构概念的基础,也是他们理解概念内涵的过程,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整体把握。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经历分类过程,使学生在概念建构中充分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