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阶段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问题
1.弱势群体未得到妥善保护。据国家民政部2003年统计,中国现阶段的困难群众主要是城乡贫困人口、失业和下岗职工、残疾人、受灾者、农民工等,总数近2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弱势群体”这个概念虽然不能完全与“贫困人口”这个概念划等号,但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他们要么是生存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要么是基本权益得不到维护。200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此时中国已进入社会问题多、社会结构错动、社会秩序失范和社会风险易于发生的矛盾凸显期。目前中国弱势群体具有很强的同质性、集中性、群体性。有关数据表明,1993~2003年间,中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数量急剧上升,由1994年的1万起增加到2003年的6万起,年均增长17%;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人数由73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307万人,年均增长12%。在这些群体事件中,很大一部分与弱势群体有关。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2.教育有失公平。一是不少学校收费不公正。全国范围的学校乱收费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教育收费大幅度上涨,“考得上读不起”的现象已经在许多地方出现。二是一些公民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减少。根据《200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预测蓝皮书》提供的数据,中国的初中生辍学率为3.23%左右,其中农村地区为4.2%,有的地区甚至高达10%。三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政府财政投入向重点学校和精英人物倾斜,非重点学校因地方财政投入较少教育质量普遍存在问题。四是国家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过低。义务教育收费高的问题与国家教育投入总量过低有直接关系。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世界平均水平是4.9%,发达国家是5.6%,发展中国家是4%,而这一比率在2003年的中国约为3.1%,低于印度的3.5%。国家对教育的低投入必然加重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使一些不上起学的孩子离开校园,最终成为弱势群体的“后备军”。公共教育的滞后直接影响公民教育素质的提高,进而制约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3.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警戒线为0.4,据2004年国家财政部科研所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基尼系数已高达0.458。经济发展水平同中国大体相当的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约是1.7倍。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4倍。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这种差距还可能继续扩大。
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明显拉大。1980~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增加到59%,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相应下降。在人均GDP方面,1980年东部地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4%,到2002年已高达53%。而在同期,中部地区从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8%下降到70%,西部地区从70%下降到59%。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所造成的这种差距成为制约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5.人和自然发展不协调。2003年,中国创造的GDP只占世界份额的4%,而耗用的钢铁、煤炭、水泥却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31%、40%。中国在人均GDP400美元~1 000美元时,已经出现了发达国家在人均GDP3000美元~10000美元期间才出现的严重环境污染。农村在为城市装满“米袋子”、“菜篮子”的同时,也出现了地力衰竭、生态退化等问题。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治理污染的投资几乎全部投到了工业和城市,而对农村的污染问题却少有涉及。据不完全统计,至今仍有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有1.2亿吨的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环保设施在许多农村几乎为零。环境的不公加重了社会的不公,生态的不和谐制约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对策
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不能急于求成,应分几个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当前,应特别注重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扭转财力过分向上集中的态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基层财政困难。目前中国县乡两级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0%,而县乡两级财政供养的人员却约占全国财政供养人员总数的70%。中央财政收入和省级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人的比重从1994年分税制以来翻了一番多。据测算,全国乡级财政要支付的乡公务员工资、村干部补贴、公共品维护和建设、办公费、困难户补助、债务利息等约为2500亿元,而乡镇能够合法获得的财政收人还不到1000亿元,所以只能依靠所谓“创收”和巧立名目向基层收费来维持政权运转,结果造成基层干群关系紧张。现在穷乡镇和富乡镇的财政收入有“天壤之别”,负债运营的乡镇财政约占全国乡镇的2/3,相当多的乡镇因财政困难不得不依靠“财政空转”(用贷款上缴县级财政)、“买税”(花钱挖出其他地方的税源)和“垫税”(用个人或乡镇名义借款垫税)过日子,即便如此很多乡镇还经常拖欠工资。据专家测算,县以下(含县)的基层债务总额目前已超过8000亿元。因此,控制中央和省级的财政支出、缓解基层财政的紧张局面,是目前调节基层干群关系的必要措施。
2.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税收执法力度,打击非法致富。建立根据收入水平的增长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征收基线的制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改变目前所得税征收与家庭消费脱钩的状况,建立普遍的个人所得税年度申报制度。加强税务征收力量,提高税务管理和监督的技术水平,加强对偷税、漏税、避税行为高发领域的监管力度。
3.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减少贫困。要努力从根本上扭转城乡差距过大并不断扩大的局面,继续完善提高农民收入的措施,努力改变目前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和消费差距相差较大的状况,连接城市生产和农村消费的链条,完善和改革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制度,整合现有的农村贫困救助制度、“五保”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试行的农村老人执行生育政策补贴制度,建立起农村“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基础框架;配合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实行新的减贫计划,争取把农村目前按照国际标准计算的约1亿多贫困人口在未来15年中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4.促进城市化,改变就业结构。抓住中国目前劳动年龄人口社会抚养系数较低、人口年龄结构“中间大(劳动年龄人口),两头小(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人口机遇期”,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充分利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的比较优势,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就业结构的转型,力争在未来15年内把农业富余劳动力再转移出1亿人左右,把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从目前30%左右提高50%左右,把城市化率从目前的40%左右提高到60%左右。
5.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把“以人为本、投资于人”作为提高人口素质和建立“人力资源大国”的国家战略选择;大力发展基础教育,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教育,把高等学历的人口比例从目前的约8%提高到2010年的12%;提高医疗保障和健康水平,把人口的服务医生比例从目前的1.6%提高到2010年的2.0%;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制,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6.建立节约型社会。要逐步扭转中国人均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力减少空气、水源、土壤等方面的环境污染,争取达到资源、能源消耗速率和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无差别社会,更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社会。我们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的是为了寻求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我们相信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普及和矛盾的逐步解决,和谐社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1.弱势群体未得到妥善保护。据国家民政部2003年统计,中国现阶段的困难群众主要是城乡贫困人口、失业和下岗职工、残疾人、受灾者、农民工等,总数近2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弱势群体”这个概念虽然不能完全与“贫困人口”这个概念划等号,但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他们要么是生存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要么是基本权益得不到维护。200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此时中国已进入社会问题多、社会结构错动、社会秩序失范和社会风险易于发生的矛盾凸显期。目前中国弱势群体具有很强的同质性、集中性、群体性。有关数据表明,1993~2003年间,中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数量急剧上升,由1994年的1万起增加到2003年的6万起,年均增长17%;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人数由73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307万人,年均增长12%。在这些群体事件中,很大一部分与弱势群体有关。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2.教育有失公平。一是不少学校收费不公正。全国范围的学校乱收费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教育收费大幅度上涨,“考得上读不起”的现象已经在许多地方出现。二是一些公民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减少。根据《200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预测蓝皮书》提供的数据,中国的初中生辍学率为3.23%左右,其中农村地区为4.2%,有的地区甚至高达10%。三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政府财政投入向重点学校和精英人物倾斜,非重点学校因地方财政投入较少教育质量普遍存在问题。四是国家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过低。义务教育收费高的问题与国家教育投入总量过低有直接关系。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世界平均水平是4.9%,发达国家是5.6%,发展中国家是4%,而这一比率在2003年的中国约为3.1%,低于印度的3.5%。国家对教育的低投入必然加重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使一些不上起学的孩子离开校园,最终成为弱势群体的“后备军”。公共教育的滞后直接影响公民教育素质的提高,进而制约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3.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警戒线为0.4,据2004年国家财政部科研所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基尼系数已高达0.458。经济发展水平同中国大体相当的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约是1.7倍。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4倍。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这种差距还可能继续扩大。
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明显拉大。1980~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增加到59%,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相应下降。在人均GDP方面,1980年东部地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4%,到2002年已高达53%。而在同期,中部地区从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8%下降到70%,西部地区从70%下降到59%。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所造成的这种差距成为制约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5.人和自然发展不协调。2003年,中国创造的GDP只占世界份额的4%,而耗用的钢铁、煤炭、水泥却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31%、40%。中国在人均GDP400美元~1 000美元时,已经出现了发达国家在人均GDP3000美元~10000美元期间才出现的严重环境污染。农村在为城市装满“米袋子”、“菜篮子”的同时,也出现了地力衰竭、生态退化等问题。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治理污染的投资几乎全部投到了工业和城市,而对农村的污染问题却少有涉及。据不完全统计,至今仍有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有1.2亿吨的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环保设施在许多农村几乎为零。环境的不公加重了社会的不公,生态的不和谐制约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对策
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不能急于求成,应分几个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当前,应特别注重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扭转财力过分向上集中的态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基层财政困难。目前中国县乡两级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0%,而县乡两级财政供养的人员却约占全国财政供养人员总数的70%。中央财政收入和省级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人的比重从1994年分税制以来翻了一番多。据测算,全国乡级财政要支付的乡公务员工资、村干部补贴、公共品维护和建设、办公费、困难户补助、债务利息等约为2500亿元,而乡镇能够合法获得的财政收人还不到1000亿元,所以只能依靠所谓“创收”和巧立名目向基层收费来维持政权运转,结果造成基层干群关系紧张。现在穷乡镇和富乡镇的财政收入有“天壤之别”,负债运营的乡镇财政约占全国乡镇的2/3,相当多的乡镇因财政困难不得不依靠“财政空转”(用贷款上缴县级财政)、“买税”(花钱挖出其他地方的税源)和“垫税”(用个人或乡镇名义借款垫税)过日子,即便如此很多乡镇还经常拖欠工资。据专家测算,县以下(含县)的基层债务总额目前已超过8000亿元。因此,控制中央和省级的财政支出、缓解基层财政的紧张局面,是目前调节基层干群关系的必要措施。
2.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税收执法力度,打击非法致富。建立根据收入水平的增长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征收基线的制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改变目前所得税征收与家庭消费脱钩的状况,建立普遍的个人所得税年度申报制度。加强税务征收力量,提高税务管理和监督的技术水平,加强对偷税、漏税、避税行为高发领域的监管力度。
3.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减少贫困。要努力从根本上扭转城乡差距过大并不断扩大的局面,继续完善提高农民收入的措施,努力改变目前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和消费差距相差较大的状况,连接城市生产和农村消费的链条,完善和改革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制度,整合现有的农村贫困救助制度、“五保”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试行的农村老人执行生育政策补贴制度,建立起农村“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基础框架;配合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实行新的减贫计划,争取把农村目前按照国际标准计算的约1亿多贫困人口在未来15年中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4.促进城市化,改变就业结构。抓住中国目前劳动年龄人口社会抚养系数较低、人口年龄结构“中间大(劳动年龄人口),两头小(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人口机遇期”,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充分利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的比较优势,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就业结构的转型,力争在未来15年内把农业富余劳动力再转移出1亿人左右,把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从目前30%左右提高50%左右,把城市化率从目前的40%左右提高到60%左右。
5.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把“以人为本、投资于人”作为提高人口素质和建立“人力资源大国”的国家战略选择;大力发展基础教育,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教育,把高等学历的人口比例从目前的约8%提高到2010年的12%;提高医疗保障和健康水平,把人口的服务医生比例从目前的1.6%提高到2010年的2.0%;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制,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6.建立节约型社会。要逐步扭转中国人均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力减少空气、水源、土壤等方面的环境污染,争取达到资源、能源消耗速率和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无差别社会,更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社会。我们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的是为了寻求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我们相信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普及和矛盾的逐步解决,和谐社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