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动时期。在奴隶制崩溃和封建制形成的过程中,各个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兼并战争和复杂的政治斗争。纵横游说之士成了当时外交和政治舞台上非常活跃的人物,他们被称为“策士”或“纵横家”。《战国策》这部书记载的就是这些策士、纵横家们游说各国或者互相辩论时所发表的政治见解、所提出的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事迹和辞令。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居于高位的治国者能否广开言路、纳谏去蔽,关系着国家的治乱与兴亡。这是很深刻的政治见解,它启发我们:要自觉地警惕周围人的谀美,要像邹忌一样有自知之明,不受谀词蒙蔽;要学一学齐王,经常纳谏去蔽,保持清醒的头脑,搞好我们的学习,做好我们的工作。《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的主题意义在于此,借鉴意义也在于此。除此之外,这篇文章值得我们借鉴的还在于它高超的艺术手法。
一、虚实相生,妙趣横生
文章的前半部分写邹忌设喻讽谏是虚处实写。齐威王从不理朝政到励精图治,终于成就霸业是史实,他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也是有历史依据的。邹忌对齐威王敢于直言进谏,也是有历史记载的。对邹忌本人,文章一开始就介绍到“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朝服衣冠,窥镜……”。身为大臣的邹忌,一大早就为自己是一个美男子而沾沾自喜,还和别人比美,最后又虚怀若谷,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中清醒过来,并且敢于现身说法去规劝齐威王,这些内容也是史实吗?应该说,邹忌的窥镜自视,与城北徐公比美,以及妻、妾、客等向他献媚,这些细节都是虚构的。
作者把虚构的情节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使文章一开头就充满了生活趣味和一种幽默的气氛,引起了读者的浓厚兴趣。然后在叙述之后再接“于是入朝见威王”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泼又水到渠成,这就是所谓的“虚处实写”,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
文章的后半部分写齐威王的纳谏经过是实处虚写。齐威王纳谏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依据的,但作者把它过分夸大了。因为齐威王作为一个国君再庸碌,一开始也不能一无是处,以致齐威王悬赏纳谏之后,使提出批评意见的人“门庭若市”。而在一年以后,即使齐威王改恶从善,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圣贤的地步,使人们“虽欲言,无可进者”。可见,这不过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让封建统治者意识到从谏如流的优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时也达到了塑造理想人物和理想事件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实处虚写”。这样,文章前后两段做到了虚实相生,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三叠章法,构思精巧
这篇文章在章法上也很讲究,作者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结构全文。第一段是设喻,邹忌同妻、妾、客的三问三答和邹忌“暮寝而思之”引出的“私”、“畏”、“求”三种情况。这一段中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悟出了自己听不到真话的原因。第二段写“讽谏”,邹忌从“妻私臣”、“妾畏臣”和“客有求于臣”联想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和“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也是三层,以自身之蔽比齐王之蔽,使齐王认识到受蒙蔽的严重情况。第三段写“纳谏”,齐王悬赏分上、中、下三等,也是三层;臣民进谏也有“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还是三层。全文采用三层排比结构,体现了结构层次的对称美,使文章层次井然、疏密相问,表现出构思的精巧。
三、语言朴实、形象
文章内容生动,语言却十分朴实,作者没有用到什么华丽的词藻,更没有堆砌什么形容词,却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作者使用了十分朴实的叙述和描写来表现邹忌这一人物。文章一开始,作者就用“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十个字把邹忌的形貌做了一个简括的介绍,接下去就写他三问谁最美的事实经过。这三问,作者用了几句简洁明了的话,写出邹忌每一问时的不同心情。一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语气是亲昵的;二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语气是严肃的;三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语气是平淡的。作者对邹忌“三问谁美”的朴实叙述不仅表现了邹忌不同的语气情态,而且“步步追问”还表现了邹忌为人处事认真、不偏听不偏信的态度。
朴实的语言同样能收到生动形象的效果。我们从妻、妾、客的三句答话中来体会一下本文语言的精妙。对于邹忌的提问,妻、妾、客都肯定了邹忌美于徐公,但由于三人的身份和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的语气感情就有所差异。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语气,流露出了她对丈夫的由衷赞扬;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仅说了“徐公何能及君也!”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顺从、附和的心理;客的回答只说了“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表示了一种逢迎、阿谀的态度。作者就是抓住这些细微的区别来刻画人物形象,把人物的情态表现得生动逼真。全文用朴朴实实的记叙和描写来表达,却收到了发人深省,使人掩卷深思的效果。时至今日,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它仍然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永不衰减的艺术魅力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激励我们对真理、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居于高位的治国者能否广开言路、纳谏去蔽,关系着国家的治乱与兴亡。这是很深刻的政治见解,它启发我们:要自觉地警惕周围人的谀美,要像邹忌一样有自知之明,不受谀词蒙蔽;要学一学齐王,经常纳谏去蔽,保持清醒的头脑,搞好我们的学习,做好我们的工作。《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的主题意义在于此,借鉴意义也在于此。除此之外,这篇文章值得我们借鉴的还在于它高超的艺术手法。
一、虚实相生,妙趣横生
文章的前半部分写邹忌设喻讽谏是虚处实写。齐威王从不理朝政到励精图治,终于成就霸业是史实,他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也是有历史依据的。邹忌对齐威王敢于直言进谏,也是有历史记载的。对邹忌本人,文章一开始就介绍到“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朝服衣冠,窥镜……”。身为大臣的邹忌,一大早就为自己是一个美男子而沾沾自喜,还和别人比美,最后又虚怀若谷,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中清醒过来,并且敢于现身说法去规劝齐威王,这些内容也是史实吗?应该说,邹忌的窥镜自视,与城北徐公比美,以及妻、妾、客等向他献媚,这些细节都是虚构的。
作者把虚构的情节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使文章一开头就充满了生活趣味和一种幽默的气氛,引起了读者的浓厚兴趣。然后在叙述之后再接“于是入朝见威王”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泼又水到渠成,这就是所谓的“虚处实写”,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
文章的后半部分写齐威王的纳谏经过是实处虚写。齐威王纳谏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依据的,但作者把它过分夸大了。因为齐威王作为一个国君再庸碌,一开始也不能一无是处,以致齐威王悬赏纳谏之后,使提出批评意见的人“门庭若市”。而在一年以后,即使齐威王改恶从善,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圣贤的地步,使人们“虽欲言,无可进者”。可见,这不过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让封建统治者意识到从谏如流的优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时也达到了塑造理想人物和理想事件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实处虚写”。这样,文章前后两段做到了虚实相生,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三叠章法,构思精巧
这篇文章在章法上也很讲究,作者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结构全文。第一段是设喻,邹忌同妻、妾、客的三问三答和邹忌“暮寝而思之”引出的“私”、“畏”、“求”三种情况。这一段中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悟出了自己听不到真话的原因。第二段写“讽谏”,邹忌从“妻私臣”、“妾畏臣”和“客有求于臣”联想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和“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也是三层,以自身之蔽比齐王之蔽,使齐王认识到受蒙蔽的严重情况。第三段写“纳谏”,齐王悬赏分上、中、下三等,也是三层;臣民进谏也有“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还是三层。全文采用三层排比结构,体现了结构层次的对称美,使文章层次井然、疏密相问,表现出构思的精巧。
三、语言朴实、形象
文章内容生动,语言却十分朴实,作者没有用到什么华丽的词藻,更没有堆砌什么形容词,却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作者使用了十分朴实的叙述和描写来表现邹忌这一人物。文章一开始,作者就用“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十个字把邹忌的形貌做了一个简括的介绍,接下去就写他三问谁最美的事实经过。这三问,作者用了几句简洁明了的话,写出邹忌每一问时的不同心情。一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语气是亲昵的;二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语气是严肃的;三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语气是平淡的。作者对邹忌“三问谁美”的朴实叙述不仅表现了邹忌不同的语气情态,而且“步步追问”还表现了邹忌为人处事认真、不偏听不偏信的态度。
朴实的语言同样能收到生动形象的效果。我们从妻、妾、客的三句答话中来体会一下本文语言的精妙。对于邹忌的提问,妻、妾、客都肯定了邹忌美于徐公,但由于三人的身份和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的语气感情就有所差异。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语气,流露出了她对丈夫的由衷赞扬;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仅说了“徐公何能及君也!”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顺从、附和的心理;客的回答只说了“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表示了一种逢迎、阿谀的态度。作者就是抓住这些细微的区别来刻画人物形象,把人物的情态表现得生动逼真。全文用朴朴实实的记叙和描写来表达,却收到了发人深省,使人掩卷深思的效果。时至今日,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它仍然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永不衰减的艺术魅力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激励我们对真理、对艺术的不懈追求。